自古以来,权欲熏心、争名夺利者层出不穷,因此给所在国家、人民带来许多危害,甚至导致国家的灭亡。桑戈尔主动让贤,实为上策,这种有备无患的做法使其国家在发展中避免了隐伏的祸患。
苏军轻取布拉格
1968年8月,苏联最高领导人经过反复研究,认定捷克斯洛伐克以杜布切克为首的现任党中央企图反对苏、脱离社会主义阵营,捷克斯洛伐克正面临着“反革命”复辟的危险。因此苏联决定,立即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对其实行武装占领。8月20日夜11时,捷克斯洛伐克首都万籁俱寂,人们大都进入甜美的梦乡,街上悄无声息,一片和平安宁。只有党中央大楼里,捷共中央主席团成员正在开会,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做准备。这时,一架苏联民用客机忽然飞临布拉格机场上空。飞机不断地用急促的讯号向机场控制室呼救,说飞机发生机械故障,要求机场准许紧急着陆。老大哥苏联飞机有难,自己怎能不管。机场领导迅速决定,准许苏联客机紧急降落。
飞机慢慢着陆,机场工作人员迎在机舱门口,准备随时给予苏联同志一切帮助。舱门终于打开。机场工作人员顿时惊得目瞪口呆:飞机上蜂拥冲出的哪里是什么游客,原来是一群群全副武装的士兵!
还没等机场工作人员醒过神来,飞机上冲下的苏军突击队员已迅速奔向机场各个角落。霎时间,守卫机场的捷克军人被缴械,机场全部落入苏军突击队手中。
紧接着,一架又一架装载着坦克、装甲车和空降部队的苏军巨型运输机从天而降。当天夜里,苏军就不费一枪一弹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布拉格的各个重要据点。
“特洛伊木马”是历史上一个著名战计,这种战计的核心就是,把军队隐蔽地、让敌人毫无察觉地渗入敌人的心脏,然后突然中心开花,迅速控制敌人心脏地带,里应外合,一举占领敌人阵地。苏军占领布拉格用的正是此计。
埃军胜算以色列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由于战败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在埃及,由于大片领土的丧失,民族的自尊心大受伤害。1970年10月,萨达特继纳赛尔担任埃及总统后,为打破中东地区的不战不和状态,洗掉埃及人和阿拉伯民族身上的耻辱,决定发动一次新的中东战争。1971年埃及总参谋部根据萨达特总统的指示,开始制订对以色列的作战计划。
埃及总参谋部深知,这次新的中东战争对埃及、阿拉伯民族的声誉至关重要,只能胜而不能败。他们对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失败的原因、目前以色列的防御战略等情况进行了充分研究。他们发觉,以色列人有一个可供埃及人利用的弱点。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掠夺了大片阿拉伯国家领土。在胜利面前,以色列人产生了一种骄傲感,甚至轻敌的思想。以色列人认为,埃及这个反以色列的大国在文化、技术上远不如以色列;埃及军队没有横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的能力;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埃及不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而阿拉伯国家也不会联合起来,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进攻。埃及参谋部认为以色列人的这种轻敌弱点使埃及发动先发制人的突袭成为可能,他们决定用以虞待不虞的战略击败以色列。
如何保证突袭成功,埃及参谋部进行了一系列细致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他们决定在巴列夫防线上选择突破口,使埃及军队顺利进入西奈进行作战。针对被以色列宣称“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线,他们着重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准备。第一,对于以色列在运河东岸筑起的庞大沙垒,他们经细致研究后,决定用高压水泵完成打开通道的艰巨任务。第二,对于以色列人在防线上埋下的易燃油罐,他们研制出了事先动手,不让以色列人有使用这一装置的机会。第三,组织和训练了一批突击队员。他们从装备、技术、模拟作战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训练,从而为突破防线准备了一支强硬的队伍。
以陆军为主力攻破巴列夫防线的“巴德尔计划”就这样产生了。为配合陆军行动,埃及总参谋部要求炮兵、空军都加强训练、配合陆军的行动。空军的任务是发动突袭,使以色列在西奈半岛的重要军事设施遭到摧毁。炮兵的任务是以密集的火力压住以色列在运河东岸的武装力量,保证埃及突击队在攻破巴列夫防线后能够站稳脚跟,扩大战果。之后,在穆巴拉克将军的部署和指挥下,埃及空军又制订了一系列周密的行动计划。他们决定用以假乱真的计谋使空军突袭以色列获得成功,为此制订了代号为“利比亚使命”的行动计划,紧紧配合埃及的整个作战计划。
埃及总参谋部为了打以色列个措手不及,在作战时机上也花费了不少精力,最后确定1973年10月为开战时机。他们的理由是:第一,以色列将于10月28日进行国会议员大选,犹太人的庄严的赎罪日也在10月。另外10月也是阿拉伯国家的传统斋月,以色列可能会认为埃军不会在斋月采取军事行动。这就会给埃及人以计得功成的机会。第二,10月份夜暗可达12个小时,埃及军队利用这段时间渡河不易被以色列人发现。同时10月份的气候对埃及和叙利亚都有利。可使阿拉伯国家在多条战线上同以色列作战。埃及人对作战日也作了深入研究。他们知道,10月6日是犹太教的赎罪日。这一天以色列全国各种社会活动完全停止,而且这一天还是周末,许多以色列士兵也去度假。10月6日又是伊斯兰教斋月中的一天,而且是望月,日落后有5—6个小时的月光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足够架设浮桥和使渡船下水之用。这样埃及参谋部将开战日定在了10月6日。
吸取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国际舆论对埃及不利的教训,埃及在外交上也进行了积极活动。1973年5月萨达特总统出席了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促使会议通过了谴责以色列的决议。在以色列杀害3名巴勒斯坦领导人的事件中,萨达特总统又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召开会议,结果会上以14票对1票通过了谴责以色列的决议。萨达特还使参加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与会国家支持他关于加强战备的讲话。总之到发动战争前3个星期,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支持埃及的行动。在对美关系方面,埃及已经了解到了基辛格的态度——“只要埃及处于败者和以色列处于胜者的地位,美国就不会为援助埃及做点什么,尽管这是令人遗憾的。”在对苏关系方面,尽管1972年7月埃及采取了驱逐苏联军事顾问的措施,但在那以后的1973年4月,苏联还是向埃及提供了“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通过外交努力,埃及为开战创造了一种有利的国际环境。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时,埃、叙军队同时向以色列军队发动进攻。埃军部署在苏伊士运河西岸的4000门火炮同时齐鸣,轰击巴列夫防线上的以色列阵地。与此同时,埃及空军对以色列的指挥所、炮兵阵地和机场进行了猛烈轰炸。15分钟后,埃及的8000名突击队员操橡皮舟渡河,接着铺设浮桥,用高压水泵喷射运河东岸的沙堤,开辟通道。7日,埃及军队突破了巴列夫防线。9日,埃及越过运河的军队人数已达10万,控制了运河东岸约10~15公里的地带。后来在美、苏大国的干涉下,埃及和以色列于10月22日达成了停火协议。“十月战争”的胜利使埃及洗雪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所蒙受的耻辱,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埃及的国际威望,为以后的中东和谈铺平了道路。
《孙子兵法·谋攻篇》日:“知胜有五……以虞待不虞者,胜。”埃及军队之所以能战胜以色列,就在于他们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谋略。埃及参谋部经过对敌我双方“知彼知己”的了解,发现了以色列轻敌等“不虞”的弱点。在作战时机及作战日的选择上,也利用了以色列人的“不虞”。埃及则在“虞”上做了很多准备。如怎样突破巴列夫防线、空军、炮兵如何配合陆军、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等。埃及人以自己的准备,利用了以色列的无准备,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博瓦尼创经济奇迹
1960年8月7日,科特迪瓦宣布独立,同年11月通过共和国宪法。根据宪法规定,乌弗埃·博瓦尼担任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像非洲其他新独立的国家一样,如何发展经济,力争以经济独立来巩固政治独立成为博瓦尼总统面临的首要任务。
60年代初,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许多新独立的非洲国家,都把优先发展工业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道路。当时,科特迪瓦政府中也有一部分人主张优先发展工业。但是,曾经是种植园主的博瓦尼总统对优先发展工业计划表示怀疑。他深知科特迪瓦有肥沃的土地和茂密的森林,只要能正确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就一定会促使经济发展。科特迪瓦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匮乏、技术和管理人员奇缺,这些都给科特迪瓦优先发展工业带来很大的障碍。根据以上分析,博瓦尼总统决定从科特迪瓦的实际出发,把优先发展农业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道路。
1960年科特迪瓦第一个十年(1960~1970)发展规划颁布了。乌弗埃·博瓦尼政府决定优先发展农业,采取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量;以及稳定农产品收购价格等措施。根据北部热带草原区有明显的干、旱季节之分的特点,政府主张栽种稻米、玉米、木薯、食用香蕉等粮食作物。科特迪瓦南部为热带森林区,雨量充沛,政府因而鼓励种植咖啡、可可、橡胶、棉花、棕榈、椰子、甘蔗等经济作物。第一个十年计划后,农业取得了很大发展。政府在1970~1980年的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和1981~1985年的五年发展计划中,继续把优先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由于政策符合国情,科特迪瓦的农业很快发展起来,粮食作物中,稻米、玉米的产量由1960年的10万吨增至30万吨。经济作物中,咖啡产量由1960年的13.5万吨增至1985年的30万吨,居非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可可产量由1960年的85万吨增至1985年的5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粮食作物的发展使科特迪瓦的粮食基本自给,由此节省了一部分用于购买进口粮食的外汇。经济作物的发展,使国家的出口收入不断增加。经济作物出口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仅咖啡和可可两项出口就保证外汇收入的60%。
农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工业等利用农业发展提供的原料、资金,用于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商业、外贸以及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建设,使各部门综合平衡地发展。这样,在农业的带动下,科特迪瓦的国民经济迅速增长。1960年科特迪瓦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50美元,到70年代末已达1200美元,20年间增长近7倍。1960一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5.6亿美元增至约90亿美元,增长16倍。其经济增长率20年持续保持在7.5%以上,居非洲国家之首,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科特迪瓦被人们誉为“西非橱窗”,是“创造了非洲奇迹”和“非洲成功的典型”国家。
古人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库不盈。”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立足于现实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状况等基础上,而不可随主观而定。博瓦尼总统从科特迪瓦国家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效仿别国,制定优先发展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使科特迪瓦创造了经济奇迹,其经济发展在非洲一枝独秀。
亚马尼以石油作武器
1962年,年仅32岁的扎尼·亚马尼被任命为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大臣。当时的沙特,石油日产量虽达150万桶以上,但是外国公司控制着石油生产,致使石油收入大部分流入西方石油公司手中。亚马尼上任后,即考虑着如何才能使沙特摆脱这一处境。
1964年,亚马尼与新继位的费萨尔国王一起研究如何发展沙特石油经济的战略,他们决定收回外国公司的石油开采权,以摆脱外国公司的控制。但是,沙特自己又不具备完全接管石油资源的条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亚马尼提出了“分成制”方案,即外国石油公司将其1/4的所有权卖给所在的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并把各自石油公司绝大部分控制权转交给阿拉伯人。亚马尼考虑到,实行“分成制”,沙特阿拉伯既可收回一部分资源主权,增加经济收入,又可避免因资源全部收回而自己无法管理的问题,同时“分成制”不完全收回石油资源主权,既不过于激怒西方石油公司,又可利用其资金和先进的开采技术。“分成制”制定后,亚马尼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一系列谈判,达成了协议。到1976年1月,沙特阿拉伯已接管了阿美石油公司在沙特全部资产,石油工业实现了全部国有化。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中,由于西方国家的支持,以色列由战争开始时的不利,很快转变成为战争的主动者,并侵占了许多阿拉伯国家的领土。亚马尼对于西方国家纵容和支持侵略者的行径极为愤怒。他看着一艘艘油轮从波斯湾驶向西方各国,一个新的想法开始在他的头脑中酝酿。经多日思考和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判断,他终于决定以石油作武器,打击西方国家,让他们停止对以色列的支持。美国、西欧、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国内石油的大半都来自波斯湾的阿拉伯国家,石油堪称这些国家工业的“血液”。亚马尼相信对西方国家的石油需求实行限制,必定会使他们受到打击。
费萨尔国王在美国不听沙特劝告,仍继续支持以色列时,批准了亚马尼计划。即阿拉伯国家对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减产、提价、国有化等措施。为了实行这一计划,亚马尼奔波于各个阿拉伯国家之间,并利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力量,向产油国解释石油减产禁运的意图。在他的外交努力下,一场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了。
在石油生产国的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措施的打击下,西方发达国家发生了战后第一次能源危机,西方各国政府遭到了人民的指责,在此情况下,日本、西欧率先放弃了支持以色列,并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美国也不得不调整其对以政策,压以色列停止对阿拉伯国家的进攻。石油武器的运用终于获得了成功。通过石油武器的运用,沙特阿拉伯不仅提高了国际政治地位,而且捞到了巨大的经济收入。石油收人由1973年的40多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200多亿美元。亚马尼,这个石油武器的发明者,更是成为国际石油界的知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