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缅甸的抗日力量联合起来,昂山秘密地在各党派之间进行联络。1944年8月,昂山秘密召集缅甸主要党派中的反法西斯活动家开会,商讨有关联合问题。会上决定成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昂山被推举为主席。自由同盟是一个统一战线组织,它与缅甸各阶层的爱国者有着广泛的联系。它提出“驱逐日寇,建立人民政府,消灭法西斯,联合民主的盟军”等口号。昂山等人通过自由同盟,领导缅甸的抗日运动。1944年12月,在昂山的主持下,自由同盟制定了全面武装起义的计划,并派人到印度与同盟军取得联系,同盟军同意提供一部分武器给国民军。各地的游击队不断袭击日军,国民军也做好了战斗准备。1944年底盟军攻入缅甸,次年3月昂山领导国民军及时起义,举起了抗日大旗。
昂山要起义,当时一则外部条件欠缺,日本牢固地控制着缅甸;二则内部力量分散,矛盾很多,没有统一的核心。这时倘若起义其结果必然要失败。昂山准确估计了形势,明智地采取了暂时蛰伏,积聚力量,等候时机,准备起义。昂山的决策可谓英明。
马歇尔选拔艾森豪威尔
1939年,马歇尔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以后,就以很大的精力为陆军选拔人才。
1941年7月,身为上校的艾森豪威尔被调到得克萨斯州的第三集团军任司令部参谋长。他在一次大规模的模拟演习中受到了司令克鲁格将军的赏识。正是这次演习结束后,马歇尔要求克鲁格推荐一名适合任陆军作战计划处处长的人选。克鲁格当即推荐了艾森豪威尔,并且作了很高的评价。马歇尔把艾森豪威尔的名字记了下来。
艾森豪威尔的仕途上还有一层障碍。他长期跟随麦克阿瑟,被人们看作是麦克阿瑟的人,马歇尔与麦克阿瑟是有隔阂的。尽管如此。马歇尔仍然认为,个人的恩怨不应影响对艾森豪威尔的使用。回到华盛顿以后,马歇尔把克拉克将军召来,请他也推荐10名作战计划处处长的人选。克拉克说说“我很乐意做这件事。但我想推荐的只有一人。如果非要10个不可,我只能在此人的名字下面标上9个‘同上’。”“那么,这个人是谁呢?”马歇尔追问说。“艾森豪威尔。”不久以后,马歇尔便任命了艾森豪威尔为作战计划处副处长。
马歇尔对艾森豪威尔不了解,因此想亲自考查一下。在艾森豪威尔报到的那一天,马歇尔简明扼要地向他介绍了西太平洋上的军事形势,然后问道:“我们的行动方针应该是什么?”艾森豪威尔沉默了一会儿说:“请让我考虑几小时。”几小时后,他把结论告诉了马歇尔。这一结论正和马歇尔自己的结论是一致的。从此,马歇尔便十分信任艾森豪威尔了。不久,马歇尔又提升他为作战计划处处长。
艾森豪威尔任处长期间十分称职,而且解决了许多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1942年6月,在马歇尔的提议下,艾森豪威尔超过了陆军中许多高级将领,成为欧洲战区司令。同年11月,又由于马歇尔的提议,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进攻北非的盟军统帅。
艾森豪威尔的私生活不够检点,他在欧洲任战区司令时,曾从伦敦选了一名美貌迷人的女司机。她名义上为艾森豪威尔开车,实际上成了艾森豪威尔的情妇。这一切都没影响马歇尔对他的信任。1943年12月,在马歇尔的支持下,艾森豪威尔又成为盟军最高统帅。战后,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十分钦佩马歇尔慧眼识人的本领,曾对马歇尔说:“将军,胜利的首功应该归于您,因为是您选择了艾森豪威尔。”
慧眼识人对一项事业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是人才,则应不拘一格的提拔。
罗斯福巧用比喻打击孤立派
1941年5月21日,美国运输船罗宾·摩尔号从纽约到开普敦的途中,被德国潜艇击沉。事件发生不久,海军部长诺克斯乘机提出美海军护航的主张。国会中孤立派立即作出了强烈反应。他们指责说,护航就是宣战,将导致与德国的全面战争。孤立派费什甚至要弹劾诺克斯。国会中主战派与孤立派争论十分激烈,双方互不相让。
正在双方争得难分难解之际,1941年9月4日,德国潜艇炮击了美国驱逐舰格里尔号。罗斯福认为这是反击孤立派的好时机。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罗斯福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他又用其惯用的打比方的方式说:“如果不理会这种攻击,就如同一个当父亲的,当他的孩子们去上学的路上遭到埋伏在树丛中歹徒的射击,尽管没有打中,他却不能不闻不问。他应当去搜寻这些树丛,抓住这些歹徒,把他们消灭掉。”9月11日,罗斯福指令美国军舰对德国军舰“见了就打”。他又比喻说:“在响尾蛇摆开架势要咬你的时候,你不会等它咬了你才把它踩死。”两天之后,他又下令对北美冰岛航线上的美国船只进行全面护航。
罗斯福是一位闻名世界的演说家。他善用比喻法,使他在许多问题上获得成功。
穆罕默德确保王位
1941年9月17日,在英国和苏联的军事压力下,伊朗老国王将王位传给了他年仅21岁的儿子穆罕默德·利萨·巴列维。新国王上任后,美国和苏联加紧了对伊朗的控制。在1942年1月29日签订的苏、英、伊三国同盟条约中,规定英、苏政府有权“派海陆空军驻扎在伊朗”。伊朗政府必须“以其所有的全部资源并尽一切可能办到的方法和同盟国合作,使苏、英得以履行保卫伊朗免遭德国或其他国家的侵略的义务”。同盟条约还要求伊朗为了保证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必须暂时“献出”它独立自主的权利。同盟条约签订后,苏联、美国更加紧了对伊朗的控制,占据其港口、铁路和机场,支持国内的反国王势力。年轻的穆罕默德·巴列维国王处境越来越难。有一日,巴列维忽然又听到一个消息:说英国、苏联正在暗中策划,用另一个更加听话的傀儡来替换他。英苏同他加王朝最后一个王储的儿子哈米德·米尔扎亲王建立了联系,想以他取代穆罕默德·巴列维。
怎么办呢?穆罕默德·巴列维面临着一次艰难的选择,是保护王位,挽救伊朗还是任人推翻?如何才能保住王位呢?巴列维国王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觉得伊朗国力弱小,受制于苏联、英国,必须借助外来大国抵制英、苏。同德国结盟无疑是早日寻死,无任何可能。美国虽在中东还无大的影响,但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正日益增大,而且它又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的重要一员。因此,伊朗只有依靠美国,才不会被英苏以任何借口灭掉,他也会借此保住王位。
穆罕默德·巴列维向远在德黑兰几千英里外的美国求救。罗斯福总统出于美国未来发展战略的考虑,决定参加在伊朗的角逐。1942年9月,美国突然决定其驻中东的军队进驻伊朗,成立了美国驻波斯湾司令部。到1942年底,已有近3万名美国军事人员到达伊朗。美国势力的插入,令苏联、英国很不高兴。但出于战争的需要,只好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地盘给美国。
巴列维国王用自己的以夷制夷策略取得初步效果,就更加向美国靠拢,并于1943年9月9日正式向德国宣战,从而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成员,借此取得美国的好感。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美苏英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首脑会谈期间,穆罕默德·巴列维充分利用苏、英、美三国在伊朗利益的冲突和矛盾,借助美国压苏、英,确保伊朗主权的完整。在12月1日发表的《德黑兰宣言》中,苏、英、美三国政府“肯定伊朗在促进反对共同敌人的战斗中,特别是对大西洋彼岸国家向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运输军火提供便利条件方面所给予的援助。上述三国确认战争给伊朗造成的特殊困难,同意向伊朗政府提供各种可能的经济援助。……美利坚合众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联合王国政府在维护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德黑兰宣言》使巴列维国王减轻了对自己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担忧。
根据《德黑兰宣言》和德黑兰会议精神,英国人、俄国人和美国人应在作战行动结束后6个月内,撤离伊朗。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都表示了从伊朗撤军的愿望。但是,受伊朗战略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引诱,苏联迟迟不作撤军的表示。1949年12月19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大国外长会议上,当讨论到盟国军队从伊朗的撤军问题时,苏联代表拒绝就撤军期限作出决定。苏联人还不断支持伊朗北部库尔德人提出的民族自治和独立的要求。在苏联的扶持下,伊朗库尔德民主党宣布成立“库尔德共和国”。在伊朗阿塞拜疆地区,在苏联军事支持下,阿塞拜疆民主党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夺取地方政权。前往镇压的伊朗军队中途被苏联军队阻挡。巴列维国王大有失去对伊朗北部地区控制的危险。
巴列维审视战后形势,利用两大意识形态间的激烈对抗,继续采用他的以夷制夷策略。不过这次不再是美国对英、苏,而是利用美国和英国,迫使苏联从伊朗撤军。巴列维又一次向美国求救。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英国更加重视伊朗的地位,把它作为遏制苏联的重要一环。对于伊朗国王的求助,美、英立即答应。1946年1月,在美国的怂恿下,伊朗正式向联合国控诉苏联政府违背1942年苏、英、伊三国同盟条约中关于战后盟国占领军从伊朗撤退的规定,并指责苏联占领军支持阿塞拜疆人和库尔德人的分裂活动,要求苏军如期撤军。
苏联政府威胁伊朗,若它再这样下去,应清楚其行为的严重后果。针对苏联的威胁,美国政府公开表示,如果伊朗政府不敢向联合国提出苏军撤离问题,美国政府将自己提出。1946年3月18日,伊朗在美英支持下,又把苏联拒绝撤军的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美国除支持伊朗外,还自己直接同苏联对抗。1946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给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倘若俄军军队在一个星期内还不开始调回,并在6个星期内全部撤离完毕的话,美国海军就会源源不断地开进波斯湾,与此同时,美国军队就在伊朗登陆。经过一场激烈的外交争斗,1946年4月4日,伊朗在美、英的默许下同苏联达成了撤军协议,到5月6日,苏联军队基本上从伊朗撤回到自己境内。巴列维在苏联撤军后,并未兑现他在苏伊撤军协议中做的诺言:即增加阿塞拜疆人在伊朗议会中的席位。他在美、英支持下,不顾苏联政府的强烈反对,派伊朗军队进入阿塞拜疆和库尔德斯坦,大肆屠杀反对派人士,加强了他对那里的统治。
在一个弱小国家遭两个以上大国的侵略和威胁时,利用这些大国间的矛盾,用借夷制夷之计,造成敌人间的争斗和竞争,从而保存自己的主权完整或独立,不失为一种应急之策。但是这种计谋如运用不好,极易造成“前门赶虎,后门进狼”的情况。
舒曼计划取得成功
在近代与现代历史上,德国曾先后两次挑起世界大战,使欧洲各国饱受战乱之苦。尤其是法国,作为德国的西部邻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与德国兵戎相见,并曾被希特勒德国占领,遭受亡国之辱。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法国许多政治家都在考虑如何避免德国发动新的世界战争,切实保障法国和欧洲和平的问题。
戴高乐将军提倡肢解德国,使德国回到19世纪统一前那种公国林立的局面。但这一打算遭到其他大国的反对而未能实现。然而这却造成法德两国政府互不信任,情绪对立。事实上,德国复兴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而法国人最担忧的是,德国一旦恢复了元气,就有可能进攻法国。所以法国此时急需一项相应的对策,以取得主动。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当时的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开始谋划建立法德两国“煤钢联营”的方案。因为重整军备首先总是在煤、铁、钢的增产过程中显露出迹象。如果将法德两国的煤钢行业联合起来经营,就能够觉察到对方重整军备的初步迹象,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如果把法德两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机构管理之下,这样双方在生产上就结成了一种休戚相关的关系,这样,就可避免法德之间发生战争。于是,舒曼于1950年5月9日提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或“煤钢联营”的方案。这就是有名的“舒曼计划”。舒曼的这项计划一经提出,迅速得到联邦德国的响应,并很快博得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和意大利的支持。显然这6个国家都从煤钢联营中看到对本国发展的好处。法国得以按照自己的政治目的”套住”联邦德国,并取得联邦德国的炼焦煤和焦炭;联邦德国借此同其他5国有了伙伴关系,便于打进5国市场,并有利于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国际地位;其他国家也可享受到“联营”内的关税优惠。于是,1951年4且18日。这6个国家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巴黎圣约。
联营建立后,6国在经济上都受了益,短短几年时间钢产量、钢的出口贸易额都有很大提高,采煤工业实现了现代化,煤炭、矿石有了可靠保证。1957年,这6个国家决定把煤钢联营推广到其他经济部门去,于是,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后来,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纷纷加入了“共同市场”,发展到今天,12国组成的欧洲共国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集团。
历史的发展证明,舒曼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法德两国的关系中,消除了战争的阴影,建立了比较牢固的伙伴关系,而且煤钢联营开创了欧洲联合的先河,使欧洲共同体成为有世界影响和广泛联系的国际组织。这对欧洲的安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桑戈尔让贤退位
桑戈尔是塞内加尔的第一任总统,为该国的独立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他自1960年当上总统到1980年退位,国内政局一直稳定,深得人民拥护。
桑戈尔一直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避免其身后或意外情况下国家政局出现动荡,他不贪图名利,不过于追求权力,注意接班人的选拔和培养。1970年,在他的提议下,塞内加尔议会修改宪法,设立总理职位,决定由总理继承总统。当时,年仅35岁,留学国外,有“专家治国论者”美称的阿卜杜·迪乌夫被选为总理。经过多年的培养,1980年桑戈尔总统提前两年自动辞职,卸去总统和国家元首职务,交班于迪乌夫。
非洲国家独立后,许多国家因权力之争不断发生军事政变,政局动荡,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桑戈尔高瞻远瞩,急流勇退,不仅使塞内加尔避免了不必要的权力之争和政局动荡,而且年轻一代的上任,又有利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