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FBI读心术:破解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29215300000012

第12章 会说话的手

人体中肌体构造最复杂的部分自然非大脑莫属,而骨骼中结构最为复杂的则是我们的双手。手在人体中所占据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它却由27块骨头构成,在手腕部位还有8块鹅卵石一样的骨头,让它的构造显得更为精巧。除了骨头之外,手部要想连接成一个整体,还要依靠韧带结构,一个网状的韧带结构将肌肉和骨头连接起来,通过伸缩肌肉来拉伸关节,完成各种活动。通过大量科学研究,双手和大脑之间的关系已经被人们发掘,大脑神经和手的关联度远远超过了其他身体部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手可以做出很多精细动作的原因,在执行这些大脑命令之外,手还通过自己的精巧构造来泄露大脑情绪,虽然它没有口,但在善于观察的人的眼中,双手一样会说话。

要说话,先举手

从幼儿园时期,很多老师就已经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基本要求:要说话,先举手。这个简单的动作被当作文明礼貌的标志,如果你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就要为自己争取这样做的权利。而当一个人举起手来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开始说话了,他说的是:我有话说!

话语权不管在任何社会或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权利,我们在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一群人在说话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彼此的社会地位、资历和年龄来分配话语权。一般而言,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年纪较长的人,在谈话中会首先获得话语权,他们不开口说话的时候,其他人会自动地向他发出邀请。这种权力的赋予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条被谨慎执行的金科玉律。相对于东方人的严谨,西方人似乎对此并无太多在意,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被视为最喜欢发表自己意见的种族,他们在发言的过程中也会遵守这样的规范,所不同的是,为了争取到这样的规范,他们也会执行“要说话,先举手”的规则。

罗马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小事,在恺撒大帝讲话的时候,有一个身份卑微的人忽然站起来打断了他,结果这个勇敢而又可怜的人被处以极刑。对此,史学家并无任何异议,因为他们认为恺撒大帝有这样的权力,而这个卑微者为了抢夺话语权已经越界。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但对于打断别人讲话的行为,人们还是非常反感。有人无意中打断他人讲话,被认为是无礼;而有人则是故意通过打断别人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在2003年发表了一次演讲,表达布莱尔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态度。反对派对于布莱尔的演讲很不满,因此在整个电视直播的过程中,布莱尔被多次打断。而反对派打断的方式便是不断举手示意,表示自己有不同意见要讲。

在谈话的过程中,手已经成为语言非常重要的补充,不管是为了取得话语权而“举起”,还是通过各种手势来增强语言的威力,都说明了手的表达欲。意大利人被认为是最喜欢使用手势来辅助语言的,而英国人则很少使用手势,如果一个人在讲话的时候不断甩动自己的手,用手势来增强语气,就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手在言先

很多善于观察的人在别人讲话之前就已经知道他要说什么,这并不是什么无法理解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往往已经在肢体动作上有了明显信号,只需要抓住这些信号,你就会知道他想说什么,最明显的一点便是他在发言之前的手部动作。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要表达自己的最终意见。此时,你很想知道对方对你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这时就可以将注意力投注在他的双手上。最普遍的情况是,人们在表达一方的态度时喜欢使用一只手,而表达另一方的态度时则会使用另一只手,就好像两个不同的意见在他的手心掌控一样,而你只需要观察他将你放在左手还是右手。

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这是因为我们惯常使用右手来做大多数事,而这对于右手来说则是一种功能的加强,它可以完成更多细致的动作,反应更多大脑的真实想法。对于右撇子来说,他们会在无意识中用右手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当他遭遇两方不同的观点时,放在右手的意见便是他所支持的。这种情况对于左撇子则正好相反,因为他更善于使用左手。

如果双方处于辩论之中,而评判者将你的意见用右手来表达,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人们常说“意在言先”,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手在言先”则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手总是在语言之前就已经泄露了主人的真实想法。

手才是真正的讲述者

在你的对面有两个人在讲述同一件事情,你更容易被谁吸引?答案是手势使用更多的人会吸引到别人更多的注意。难道讲话的不是口而是手吗?这虽然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一个现象,却揭示出了一个通常不被人重视的法则:手才是真正的讲述者。

当一个人嘴里说着“欢迎”,而手上却做出往外推的动作,99%的人会认为他并不欢迎自己的到来。当一个人表示自己获得了三枚奖章,但是却只竖起两根手指头,所有人都会认为他可能只获得了两枚,所谓的“三枚”是在撒谎。可见我们更易于相信手的语言,更易于接收到手部所传达的信息。即便是在话语和手部语言同步的情况下,我们也会选择忽视口中语言所表达的内容。

将手作为语言的辅助由来已久,这不仅是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更是为了加强自己语言的可信度。要想加强你们谈话的效果,适当使用一些手势就可以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很多故事讲述者都喜欢模仿自己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等都成为讲述者不可或缺的工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研究所的杰弗里教授曾经对此进行过研究,她组织了两批同年级的幼儿参与到这个实验之中,请一位幼儿园老师为孩子们讲述故事。

在为第一组实验者讲述故事的时候,讲述者非常频繁地使用了各种手部动作,当他讲到一个大苹果的时候,会用手势来表示这个苹果有多大;当他讲到一个胖子的时候,也会支起胳膊,表示这个胖子有一个大肚子;当他讲到兔子在森林里奔跑的时候,他会快速地摆动双臂,模拟奔跑的动作。在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听讲者都全神贯注地沉醉在讲述之中不能自拔。而在进行第二组讲述的时候,讲述者似乎有些疲惫,他坐在那里,很少挪动自己的身体,虽然他的语气一样跌宕起伏充满了故事性,所引起的反响却远不如第一组那么强烈。

实验结束之后,杰弗里教授对两组幼儿进行了测试,请他们来复述刚才听到的故事。第一组幼儿的表现让人惊奇,他们可以完整地复述整个故事情节,而且充满了激情,似乎还未走出故事带给他们的震撼。而第二组幼儿则只能断断续续讲述一些片段,故事中的很多情节并未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显而易见,幼儿们接收到的手势和动作加强了他们的记忆,而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与手势相挂钩的描述方式。

生活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激情四射的演讲者,他们无一例外喜欢使用激烈、夸张的手势,有人说这是情之所至,事实上这是一种演讲技巧。因为优秀的演讲者都知道:他们的手势并不输给一些人的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一个恰当的手势可以胜过如簧巧舌,成为人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记忆点。

手真的会说话吗?在此之前也许你还存有这样的疑问,但只要你耐心地观察生活中那些“手”所表达的意见,一定会大为惊异,因为手一直在说话,并且说得远比嘴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