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就在每时每刻
29215100000018

第18章 气血盛衰节律一调养脾胃的养生粥

我们在讲养生、谈健康时虽云五脏六腑,总不外乎“气血”两个字。气血周流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必须相应平衡,才获得健康长寿,如有偏盛或偏衰,必发而为病。

气和血作为中医学中极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是人体内营养机体组织的必须生命物质。

那究竟什么是气?什么是血呢?气指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气具有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推动脏腑组织的各种生理活动的作用。气又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以及脏腑之气。元气,是由先天之精华所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以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贯注于心肺之脉,与呼吸及循环密切相关。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运行于脉中。卫气,有保卫之意,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活力特别强,流动迅速,运行于皮肤、肌肉、全身内外上下,能护卫肌表,温养脏腑,并调节汗孔开合和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恒定。

血,比较好理解,它是指循环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物质。中医不但注意血,特别注意气指挥下的运行中的血。若人体中气的运行异常,则会出现血热、血虚、血瘀等。我在治病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血色(如脸色、舌苔),用药时多用补血、拔毒、祛瘀活血、凉血、清热等药物。中医更注意调理血来治疗各种疾病,补血也不用外来输入法,而是用培育元气,调节代谢平衡来自造血液。补血一般是发挥原有血液功能,同时补气、活血凉血等结合使用。

我们体内的脏腑经脉,肌肉骨骼,无时无刻不需要气血的滋养,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气血的主要来源是水谷饮食。水谷经摄入后,在脾胃的共同作用下,精微物质被消化、吸收、输布,又在心肺的作用下转化为气血,而后布化周身。气血的布化周身,是一种循环周流的过程,因而,气血的运行又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运动。

我们身体气血盛衰是有一定的节律变化的。

《灵枢·天年》就是以10岁为一周期将人的一生划分为10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人在10岁的时候,五脏的气已经稳定了。血气、血脉都畅通了,气血也流动了,这流动之气主要活动在人体的下部,所以10岁小孩子的特征是喜欢“走”。这个“走”不是现代汉话当中的走,而是小跑的意思。这也说明了小孩子喜欢小跑的原因。

第二阶段:“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20岁时,是人生第二个阶段,血气开始强盛,肌肉开始长得结实了,这个阶段的人“好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比小跑要慢一些。从10岁到20岁的动作由小跑到快步走的转变过程,可以看出生理的变化,精气神的变化。

第三阶段:“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30岁时,“五脏大定”,五脏之气更加稳定,肌肉也更坚固了,血脉也盛满了,所以就“好步”。这个“步”就是行走,喜欢行走了,这又比“好趋”更慢了一些。

第四阶段:“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040岁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已经更加强盛了。到了极点之后,又开始衰落了。这时皮肤开始疏松,面部的光泽开始减退,头发也开始斑白;虽然这个阶段走路的时候还比较平稳,还没到摇晃的地步,但已经是“好坐”了,不喜欢走动了。这表示人体开始衰老。

从小跑到快步走,然后到普通的行走,直至喜欢坐,这整个过程是一个慢慢衰老的过程。

人生到40岁的时候,开始有了衰老的迹象,还仅仅是外在的衰老。而从50岁开始,人真正地走向衰老了,从五脏开始衰老了。

第五阶段:“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50岁时,五脏就开始衰落了,先是肝气开始衰落,肝脏开始薄了;所谓“肝胆相照”,接着胆汁的分泌物也就慢慢地减少;并且,眼睛跟肝脏是有关系的,肝开窍于目,因而,眼睛开始出现视力不清、眼干眼涩、迎风流泪等问题。

第六阶段:“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60岁时,心开始衰落,心气不足了,心里开始经常担忧、悲伤,血气也开始松懈、外敖,所以人就“好卧”了,因为血气不足所以就喜欢躺着。

第七阶段:“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70岁时,脾气开始虚弱,皮肤变得枯萎了。

第八阶段:“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080岁时,肺气开始衰落,魄开始离散。因为肺是藏魄的,所以80岁的人就会经常说错话。

第九阶段:“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090岁时,肾气就衰竭了,四脏的经脉都空虚了。

第十阶段:“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到100岁时,心肝脾肺肾五脏气血全都虚弱了,这个时候看上去形体还在,但实际上神气已经离去。

以“10年”为生命的一个周期,是以五脏气血的盛衰来划分的。《黄帝内经》把人的走路分得很细,从中发现生命的周期,人走路的形态、动作的快慢和敏捷度其实都反映了人的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也就是精气神在各个阶段的盛衰。

人体的气血盛衰还有一个月周期的变化。

《素问·八正神明论》告诉我们:“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指出了人体在朔月的时候,气血空虚,人体抵抗力弱,到了上弦月,气血逐渐旺盛,到了满月时,气血则达到非常充实的阶段,人体抵抗力最强;以后就逐渐减弱,到了下弦月,气血更弱,到了晦月时,气血达到非常衰弱的程度,接着就开始了下一个循环。

这就是人的月气血盛衰节律。我国传统的针刺疗法就是据天时变化来调理人体气血的活动。比如说,天气寒冷的时候,不要用刺法;天气炎热的时候,不要用火灸的穷法;月亮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月朔的时候,不要用针刺治疗。这是根据天气和时令变化调理气血的原则。

人体气血盛衰的月周期变化,首先表现为对人体出血倾向的影响。美国有个医生调查了1000例出血患者,其中82%的病人出血危机发生在月亮呈1/4上弦月和满月弦之间的日子里,而将近圆月时出血的病人最危险。因肺结核引起的大咯血,大多发生在圆月前的七天里。因此,家里有这些病人的,一定要在这时候多留意病人的变化:一方面要调整好病人的心理,另一方面还要备好相关药物,以防不测。

现在很多人都患有慢性病,症状很多,从头到脚,好像就没有舒服的地方,病虽不是很危重,但总是牵延不愈,时好时坏,不仅影响自己的心情,还影响工作。

我觉得这种情况最要培补身体的气血,气血充足了才有更好的抵抗力,才能更好抵抗疾病的入侵,而如何补气血才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呢?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要想气血充沛,必须要先把脾胃调养好才行。吃什么可以调理脾胃呢?那就是喝山药薏米芡实粥。

山药,味甘性平,气阴两补,《本草纲目》中说:山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建议用各大药店出售的干燥生山药较好。薏米,性味甘淡,入脾、胃、肺、大肠经,有清利湿热,除风湿,健脾胃的功效。因薏米有利水之功,故孕妇最好不要食用。芡实,性味甘、平,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是滋养强壮性食物。

这三者都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共煮为粥实为补益上品。需要注意的是,体内浊气太多以及肝火太旺的人,还有津枯血燥,风寒实喘,小便短赤,热结便秘者都不适宜。什么东西都不能富目得吃,最好到医院找医生看看具体的身体状况,一种方法不可能对所有人都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