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美德故事
29137900000010

第10章 (1)

死马当做活马医

“死马当做活马医”比喻虽然已经没有希望了的事,也不妨再作一次努力。

此典出自清代夏敬渠《野叟曝言》八无:“既是这先生有起死回生的本事,死马当做活马医他一医罢了。”

晋朝有个叫窦固的大官,他有一匹骏马,能日行八百,异常神骏,窦固以为这匹马是天下无双了。因此就特别宠爱它。谁知有一天,它突然病了,请了许多兽医来也治不好,后来马死掉了。窦固痛惜之余,便向门房嘱咐道:“我今天心里不痛快,谁来拜访我都不见。”郭璞听说此事后,跑来对门房道:“我有办法能把死马救活。”门房通报进去。窦固半信半疑,又惊又喜,心想:“死马当做活马医嘛,姑且让他试试看。”于是立刻出来迎见。殷勤接待,并请他立即为马治病。郭璞道:“此去东门外三十里有座小山,山上树林密布,你叫几十个人去敲锣打鼓,撵出一个像猴子样的动物来,把它活捉住带回来。”于是窦固立刻派了上百个士兵前去捉拿,没过多久,士兵果然捉来了一个动物。只见那动物比猴子稍微大一些,目放金光,灵动异常。它一看见死马,立即扑上去吸它的鼻孔。吸了一会,那死马竟慢慢动了起来。再过一会儿,那马竟一跃而起,仰天鸣嘶、踢脚摆尾,就和没生病时一样。再看那猴子,却不知什么时候跑了。窦固大喜,立刻重赏子郭璞。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原主。

此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王得了一块“和氏璧”,于是便打发使者带了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来换那块玉璧,希望赵王能够答应他的要求。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想要答应秦国,又怕上当;要不答应,又怕秦国打进来。大伙商议了半天,也想不出好的计策。于是赵惠文王问谁能够担当使者上秦国去办这件事。他瞧了瞧大将廉颇,廉颇却低着头不说话。

当时有个宦官名叫缪贤的,他对赵王说:“我有个门客叫蔺相如,他是个很有见识的谋士。我觉得让他出使秦国比较合适。”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上来,问他:“秦王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玉璧,先生认为是答应好呢还是不答应好?”蔺相如说:“秦国强,咱们弱,不能不答应。”赵王接着又说:“如果把玉璧送了去,得不到城池,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玉璧,这个价钱够高的了。赵国如果不答应,那么错在赵国。如果大王把玉璧送去,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了。所以我们宁可让秦国担这个错儿,也不能不讲道理。”赵惠文王说:“先生能到秦国去一趟吗?”蔺相如说:“大王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那我就去一趟。秦国交了城,我就把玉璧留在秦国;不然的话,我一定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当时就拜蔺相如为大夫,派他到秦国去。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听说赵国送玉璧来了,耀武扬威地坐在朝堂上。蔺相如恭恭敬敬地把玉璧献了上去。秦王看完了,喜不自胜。他把玉璧递给左右,大伙儿传着看,又交给后宫的美人们瞧了一回,大臣们都向秦王庆贺,一起欢呼万岁。蔺相如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站在一边等着。等了大半天,也不见秦王提起那十五座城的事。他想:“秦王果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交换。可是玉璧已经到了他手里,怎么能拿回来呢?”于是他灵机一动,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玉璧,看着虽然很好,可是却有点小毛病,别人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指给大王瞧一瞧。”秦王一听,便让手下的人把玉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玉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对秦昭襄王说:“大王当初派使者给赵王送国书的时候,说是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玉璧。赵国的大臣们都说:‘这是秦国骗人的话,千万不能答应。’我反对说:‘老百姓还讲信义,何况大国的君王?我们怎么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赵王这才斋戒了五天,然后派我把璧送过来,这是多么郑重的一回事啊。可是大王太不恭敬了。拿着这块玉璧随随便便地叫左右传看,还送到后宫去给美人们把玩,根本没把它重视得像十五座城一样。从这点看来,我知道大王并不是诚心想交换。所以,我把这块玉璧拿了回来。大王如果威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跟这块玉璧在这根柱子上一起撞碎!”说话之间,他便拿起玉璧来,朝着柱子就要撞过去。秦昭襄王连忙向他道歉,说:“大夫别误会了我的意思。”他立刻就叫大臣拿上地图来,指着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全给赵国。”蔺相如一想:“可别再上了他的当!”他就对秦王说:“好吧,不过赵王斋戒了五天,又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非常郑重的送玉璧的仪式。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玉璧的仪式。只有这样恭恭敬敬地尽了礼,我才敢把玉璧奉上。”秦王无奈地说:“就这么办吧。”他只好叫人把蔺相如送到客房去歇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玉璧回到了客房。他想:“如果过了五天,仍然得不到那十五座城,可怎么办呢?”于是他就打发一个手下的人扮做生意人的模样,把那块玉包着系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几个在秦国的别国使者来参加接受玉璧仪式,并想借着这个机会来炫耀自己。朝堂上坐满了人,非常严肃。忽然传令官喊道:“请赵国的使臣上殿!”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向秦王行了礼。秦王见他空着两只手,就对他说:“我已经斋戒了五天,正在举行接受玉璧的仪式吧。”蔺相如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多位君主全都重用善于欺诈的人。孟明视欺骗了晋国,商鞅欺骗了魏国,张仪欺骗了楚国……过去的事一件一件地都在那儿摆着。我也害怕受到欺骗,对不起赵王,我怎么会说话不算说呢?把那块玉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王大发雷霆,嚷嚷着说:“你说我不恭敬,我就依了你的话斋戒了五天。今天举行仪式,你竟把玉璧送回赵国去了,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了你?”他怒气冲冲地对底下人说:“把他绑上!”蔺相如神态自若地对秦王说:“慢着!让我把话说完了。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绝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玉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交割给赵国,然后再打发使者跟我一块儿到赵国去取那块玉。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绝对不会不讲信义,得罪大王的。我的话说完了,请把我杀了吧。正好各国的使者都在这儿,他们都知道是我得罪了大王,而不是大王欺负了弱国的使者。”

秦国的大臣们听了蔺相如的这番话,面面相觑,都不作声。各国的使者都替蔺相如捏一把冷汗。两边武士正要去绑他,秦昭襄王喝住他们,说:“不许动手!”转过头对蔺相如说:“我哪能欺负先生呢?一块玉璧不过是块玉璧,我们不应该为了这件小事,伤了两国的和气。”他很恭敬地招待了蔺相如,让他回去。

秦昭襄王本来也没打算一定要得到“和氏璧”的,只是想借着这件事去试探赵国的态度罢了。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就表示了赵国不屈服的决心。可是秦昭襄王却总忘不了赵国,如果连赵国都收服不了,怎么还能够吞并六国呢?

问鼎中原

“问鼎中原”用以指某人有非分之想,妄图夺取天下。

此典出自《史记·楚世家》:“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殿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辱,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春秋时代的五霸之一楚庄王,是楚成王的孙子、楚穆王的儿子。他父亲死后,他就以世子的资格即位为君。他即位三年后纳谏而一鸣惊人,他弃郑姬、蔡女,修明政治,任用贤才,国家政治也因此而兴盛起来。伐宋救郑,与晋国争雄。征陆浑之戎,过洛水,扬威于周天子疆土之上。周天子听说楚军前来攻打陆浑,连忙派了大夫王孙满前去慰问楚庄王。这时庄王已不把天子放在眼里,颇有与天下共主、万国一尊的周天子一争雄长的意思。所以当天子使臣到了楚庄王面前时,楚庄王很傲慢地问道:“寡人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它是世间至宝。此鼎现在洛阳,但不知鼎的大小轻重如何?”

王孙满说:“三代以德相传,岂在鼎哉!昔大禹有天下,九牧贡金,取铸必鼎夏桀无道,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又迁于周如有其德,鼎虽小亦重,如其无德,鼎虽大犹轻。成王定鼎于郏辱,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命有在,鼎未可问也。”

楚庄王这才感到惭愧,再不敢有凯俞周室之心了。

无翼而飞

“无翼而飞”形容语言文字传播迅速、广泛。

此典出自《管子·戒》:“管仲复于桓公曰:‘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无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谨声,以严尊生,此谓道之荣。’”

春秋时,齐桓公打算到东海边的芝罘(即今山东烟台)地方去看海潮,再从海路到南方的郎邪(山名,在今山东诸城县东南海滨)去游玩。当时有人讽喻说:“桓公的这次出游可以与从前贤君的出行相比了。”桓公听到了,便问管仲:“我有什么德能,可以和以前的贤君相比呢?”管钟对桓公说,君王的出游有几种:“有的出去是省察农事,关心百姓生活;有的出去却只是乐不思蜀。从前的贤君出游的性质是属于前一种而不是后一种。”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解释,觉得十分有意思,准备仿效贤君的做法。管仲随后又对桓公说了“无翼而飞者,声也!”等几句话,意思是说:“话说出了口,正像没有翅膀能飞的东西那样,千里之外也会受到影响。”表明君王的一言一行影响很大,叫桓公谨慎,桓公都听从了。

燕然勒石

“燕然勒石”意指在燕然山上刻石纪功。人们用它表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也可用来形容建功边地的决心和气概。

此典出自《后汉书·窦宪传》:“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道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勒德,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窦宪率军在稽落山一带大战匈奴北单于,把北单于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匈奴的军队分崩离析,北单于仓皇逃窜。窦宪率军追赶匈奴残部,一直追到匈奴的私渠比鞮海。斩杀匈奴着名的大王及其以下的小王、将士等一万三千人,缴获马、牛、羊、骆驼等牲口一百多万头。匈奴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投降的,共有二十多万人。窦宪与耿秉等人登上离开边塞三千多里的燕然山,刻石纪功,以显扬汉王朝的威德,命令班固撰写《燕然山铭》,以志不忘。

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表示永远传于后世而不朽或形容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三不朽。”

春秋时期,有一次,鲁国的穆叔到晋国去,晋国的范宣子接见了他。在交谈中,范宣子问穆叔道:“‘人死了也不会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穆叔想了一会回答说:“据我所知:最高的是德行上有所建树,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树立言论。能做到这些,虽然死了,也永远不会废弃的,这就叫做‘三不朽’”。

八斗之才

“八斗之才”用以比喻才华极高。

此典出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

文章写得多的人,被称为“八斗之才”。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曾经说过:“天下才能总共只有一石(十斗),曹子建(曹植)一个人独占了八斗,我得一斗,天下的其他文人共分一斗。”

伯乐哭骥

这篇寓言说的是千里马在不识马的人手里,竟被用来拉盐车,埋没一生,即使遇见识货的伯乐,也因年老无力,只有感伤悲鸣,徒唤奈何。这篇寓言对我们在了解发现和使用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此典出自《战国策·楚策》:“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一匹千里马很老了,拉着盐车上太行山。它吃力地伸着蹄子,弯着膝盖,垂着尾巴,皮肤溃烂,嘴里流出的白沫洒在地上,浑身汗水流个不停,在半山腰里拼命地挣扎着,驮着车辕子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急忙下车,拉着千里马哭了起来,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它身上。这时千里马低下头喷气,仰起头鸣叫,叫声直冲云霄,就像钟、磬发出来的声音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看到伯乐能够了解自己啊。

伯乐相马

人们常把具有识别人才的眼力的人比拟为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拟作千里马。所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就是说,人世间有不少有用的人才,可惜没有人赏识他们,使用他们,结果他们都被埋没了。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

伯乐起初的名字叫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人。他擅长识别马的好坏。伯乐原本是天上一个星宿的名称,传说此星专管天马,因为孙阳擅长相马,所以人们都称他为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