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美德故事
29137900000009

第9章 (2)

老子说:“善于识别人的人,可谓智慧。善于认识自己的人,可谓明通。战胜别人的人,可谓有力量。战胜自己思想弱点的人,可谓坚强。知足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富有。坚持自己行动的人,叫做有志气。不失掉其所执守的人,就能长久相安。虽然死了,但他的道德功业、学说等并不会随之消失,而是被人念念不忘,就可以称他为长寿。”

白首同归

“白首同归”本指互相之间友情深厚,到老不变。后来,人们也用它表示年老后同时死去。

此典出自《晋书·潘岳传》:“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潘岳的父亲潘芘,曾任琅琊内史。潘岳才华横溢,但仕途却不够顺达,经常郁郁不得志。他任过河阳县令、尚书度支郎、太傅主簿等职,后任给事黄门侍郎。

当初,潘岳的父亲潘芘任琅琊内史时,让一个叫孙秀的人做潘岳的随从,孙秀这个人狡猾而聪明,常常自鸣得意。潘岳很厌恶孙秀的为人,多次鞭打、侮辱他,于是孙秀怀恨在心。当赵王司马伦辅佐朝政时,孙秀当了中书令。有一次,潘岳在官署里对孙秀说:“孙中书令,你还记得从前与我相处的事情吗?”孙秀回答道:“过去挨打受辱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天也没有忘记。”于是潘岳知道自己一定会受到孙秀的陷害。不久孙秀诬陷说,潘岳和石崇、欧阳建阴谋帮助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举行叛乱。皇帝下令杀死潘岳、石崇等人,并且夷灭三族。潘岳快要被押刑场之前,与母亲诀别,说:“母亲多次劝我要懂得满足,多加检点。而我辜负了母亲的教诲!”潘岳和石崇被抓起来时,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石崇先被押赴到刑场,潘岳后到,石崇对潘岳说:“安仁(潘岳字安仁),您也被抓来了!”潘岳说:“这次真是‘白首同所归’了!”潘岳曾写过一首《金谷诗》,歌咏石崇家的别墅金谷园,诗中写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没想到,“白首同所归”这句诗,竟成了预言吉凶的文字。

马到成功

“马到成功”是说马一到战场就能取得胜利。现在常用“马到成功”形容迅速地取得胜利。

此典出自《杂剧·薛仁贵》:“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的武艺,智勇双全,若能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绛州龙门大黄庄有个名叫薛仁贵的人。他虽出身农家,却自幼喜欢武艺。等他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便已学成了十八般武艺,并且还熟悉兵书,懂得用兵之法。他一心要想投军报国。虽然他父母极力阻止他,但他意志坚决。他对他父母说:“当今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我的武艺,智勇双全,若能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听了薛仁贵的这番话,他的父母就答应让他投军了。

马援铜柱

“马援铜柱”表示将领征战边地建功立业。

此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征侧余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峤南悉平。《后汉书·马援传》注引《广州记》曰:‘援到交址址,立桐柱,为汉之极界也。’”

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拜马援为伏波将军,派遣他率军到交址郡平定征侧、征贰的叛乱。两年后,直到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马援才传来捷报,斩杀了征侧、征贰。

马援率领大小战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攻伐九真郡造反者征侧的余党都羊等众。从无功县到居风县斩杀和俘获了五千多人,岭南一带完全平定了。马援到交址郡之后,就在边界上竖立两根铜柱,以作为汉与南方诸国的疆界标志。

排难解纷

“排难解纷”意即替人排解困难,解决纷争。

此典出自《战国策·赵策》:“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又见宋·司马光《答孔文件司户书》:夫国有诸侯之事,而能端委来带,与宾客言,以排难解纷徇国家之急。”

战国时代,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孝成王向魏国救援。于是魏国打发将军新垣衍劝赵国尊秦王为皇帝,说只有这样才能使秦兵退去。群臣意见不一,相国平原君也一时犹豫不决。

这时,有个名叫鲁仲连的人,请平原君介绍他去见新垣衍。鲁仲连见了新垣衍,说:“秦国本来就十分强横,如果称帝,一定更加暴虐。我宁愿跳海而死,也不愿意当他的百姓。难道魏国就甘心情愿臣服于秦国吗?”又说,“秦王如果称帝,魏国就是他的属国,他要杀谁就杀谁。更会随意撤换诸侯的大臣。可能到时候就连你的地位也很难保住了!”新垣衍听完这一番话,吃惊地站起身来,感谢了鲁仲连的指教,并立刻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回复魏王去了。

秦王听说魏国使臣在赵国商议尊秦为帝的事没有成功,就觉得邯无可否郸城内一定住着有才能的人,因而不敢轻举妄动,把军队撤到汾水去了。不久,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把秦军打得大败。事后,赵孝成王为了感谢鲁仲连,请他做官,他不答应,送他一千两金子,他也拒绝了。他说:“作为一个人,就应该替别人‘排患、翻难、解纷乱’,而绝不接受别人任何报酬。”

披荆斩棘

“披荆斩棘”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清除障碍,艰苦奋斗。

此典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异朝京师引见,帝谓公卿曰:‘是吾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东汉初年,有一位着名的军事将领叫冯异,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字公孙。冯异谦虚好学,受到大家的敬仰,每次取得战斗的胜利,诸将并坐论功的时候,他常独自一人退避树下,军中的人们都称他为“大树将军”。

在刘秀夺取政权的日子里,冯异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深受刘秀的器重。东汉王朝建立以后,汉光武帝刘秀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

由于冯异长期坐镇长安,因此老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但也有些人向刘秀告冯异的状,说他威势太大了。为此,冯异写了一份奏折,表明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刘秀回诏说:“我们义则君臣,恩如父子,从无嫌疑,何必惧怕!”后来,冯异入朝谒见,刘秀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冯异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斩棘,定关中,他是有功之臣!”

千秋万岁

“万岁千秋”也说成“千秋万岁”,用来祝人长寿。今用来形容年代久远,或形容事业、精神永世长存。

此典出自《战国策·楚策一》:“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此乐矣。”

楚王同他的宠臣安陵君巡游云梦时,随行者有几千人。旗旄导前,旌旗蔽日,威风凛凛,声震山河,吓得山中虎哮兕嗥。正在走着走着,突然有兕迎面而来,楚王拉弓搭箭,一箭就把兕射死了。楚王高兴得仰天大笑说:“今天的巡游真是太快乐了。等到千秋万岁之后,又有谁来和我一起快乐呢?”安陵君听了连忙赶上前去跪禀道:“我在朝内就照顾大王的生活起居,大王出巡,我就陪伴大王、侍候大王;大王千秋万岁之后,我也愿陪大王一道去黄泉,为大王驱赶蝼蚁。”楚王听了,非常高兴。

前程万里

“前程万里”比喻前途远大。

此典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崔铉》:

天边心胆架头身,

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

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铉看诗后,不禁赞叹说:“此儿可谓前程万里也。”

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表示把别人赶走,由自己来代替。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

项羽年少的时候既不好好读书又不认真练习武艺,他的叔父项梁为此常常责备他。项羽却不以为然地说:“读书读多了有什么用呢?只要能记下人的姓名就够了。学剑术,只能抵抗住少数的人,有什么值得学的呢?要学,就要学万人都不能抵挡的本领。”项梁见他胸怀大志,就教他学习兵法。后来项梁因杀了人,被官府追捕,便带着项羽一同逃到吴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路过钱墉江的时候,项羽、项梁一道去观看巡游的盛况。项羽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的样子,自己也想当皇帝,情不自禁地说道:“那个皇帝应该由我取而代之啊!”项梁听了又惊又喜又怕,连忙用手捂住项羽的嘴巴,责备说:“不要胡说八道,这是要灭族的啊!”项梁嘴上虽这么说,然而心中却非常赏识项羽,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将来一定有一番了不起的作为。

任重道远

“任重道远”比喻担负的责任重大,而且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

此典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一次,曾子的学生去问曾子:“读书人应该如何做人?”曾子说:“必须刚强而有毅力。”学生又问:“为什么要这样呢?”他回答说:“治理天下的任务很重,道路又很遥远。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是担不起这副沉重的担子的。”说到这里他又看了看学生,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把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一副担子难道不沉重吗?就是做到老死,也不一定能实现施仁德于天下,能说这一道路不遥远吗?”学生们听后严肃而又认真地说:“老师放心,我们一定会坚韧不拔地把这个担子担当起来。”曾子听了微笑着点了点头。

杀敌致果

“杀敌致果”表示勇敢杀敌以建立战功。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二年》:“狂狡辂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君子曰:‘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之,戮也。’”

春秋时候,晋国和楚国是大国,宋国、郑国是小国,小国必须要听从大国的命令。有一年,晋国派荀林父率兵征讨宋国,逼迫宋国向晋国媾和,降服晋国。楚国为此对宋国不满,第二年春天,楚王就命令郑国替他去攻打宋国。郑国只好听从楚王的命令,派公子归生率兵去攻打宋国。

宋国的军队由华元、乐吕统率,迎战郑军。两军在大棘打了一仗,结果宋军惨败,不仅损失了四百六十辆战车、二百五十名军士被郑军俘虏,而且乐吕阵亡,华元也当了俘虏。

在交战中,有一个宋军士卒名叫狂狡,他作战很勇敢,心地也很善良。狂狡追击一个敌人,敌人吓得跳进井里。狂狡立即把戟倒过来,用戟柄将落井的郑军士卒搭救上来。可是这个郑国人上来后,非但不感谢狂狡的救命之恩,反而把他绑起来,交给将领了。

这件事后来传到宋国,宋国的人们说:“狂狡太可惜了,不过这是他自作自受。打仗就应该发扬果敢刚毅的精神,服从命令、击败敌人,这就叫做礼。杀死敌人就是果敢,而做到果敢就是刚毅。狂狡丢掉了礼,又违背军令对敌人大发慈悲,所以最终当了俘虏,这是自讨苦吃啊!”

时不再来

“时不再来”鼓励人要抓紧时机,时机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了。

此典出自《国语·越语》:“臣闻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来之灾。”

春秋时,越王勾践继承王位三年,率兵攻打吴国,结果反被吴国打败,被围困在会稽山上。最后,勾践同意把国库的钥匙交出,自己也亲自去吴国当吴王的仆人,吴王这才解除了对他的包围。

三年后,吴王把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请教谋臣范蠡说:“我继承王位后,因为年轻好胜,沉湎于打猎喝酒,结果给越国带来了灾祸,让吴国来统治我们。然而吴国也太过分了,我想同你商量报仇的事。”范蠡说:“现在还不可以,应该顺应天时的转变。时机不成熟,事情反而难以预料。”

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王沉湎于声色犬马中,疏远贤臣,就想进攻吴国。范蠡劝道:“人事上是可以报仇了,可天时还不到,大王暂且忍一下吧!”又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王杀了宰相伍子胥,于是又想进攻吴国。范蠡又劝勾践暂时忍耐。又过了一年,勾践听说吴国遭受天灾,稻和蟹都吃光了,又想去攻打吴国。可范蠡还是认为时机不成熟。

勾践发怒说:“天时、人和都已有了,为什么还要等呢?”范蠡说:“战争是难以预料的事,只有天时和人和都配合好了才能得胜。”一年后,吴国国内人心涣散,这时范蠡才劝越王勾践出兵进攻。进军之前,范蠡说:“我听说得到了时机就不能怠慢,时机一失去就不能再来。上天给予的如果不接受,就会招致灾难。”勾践点头回答:“我听从你的劝告,一定不会盲目进攻;现在有了机会,自然会抓住不放。”

最后,勾践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

视为畏途

“视为畏途”是指把事情看得过于艰难。

此典出自《庄子·达生》:“夫畏途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春秋时,有个叫田开元的人见到了周威公,周戚公对他说:“听说一个人能保护好肾脏就等于学会了养生之道。先生能不能给我讲些这方面的道理呢?”田开元回答说:“我只不过是个手拿扫帚的看门人,哪里有大王的学识渊博呢?”周威公很不高兴地说:“先生也太谦让了,只是随便聊聊,又有什么关系呢?”田开元说:“好吧。我曾听孔子说过,一个善于养生的人,就好似一个牧羊人。鞭打羊时,打它的头就不会走,打它的肚子就会损伤身体,只能鞭打它的后面。”

周威公听了,疑惑地说:“为何这样比喻?”田开元说:“举个例子吧。鲁国有个叫单豹的人,长期隐居山林,生活简朴,无忧无虑,已经七十岁了,肌肤还像婴儿那般娇嫩。不幸的是,一次出门遇见饿虎,结果被吃掉了。另有一个叫张毅的人,拼命追逐物质享受,居住在高门大户之中,虽有许多财物,可刚到四十岁就得疾病而死。单豹注重颐养性情,却被老虎吃掉了;张毅一心追求财富,却被疾病蚕食了精神。这两个人都没有领悟养生的道理,就像用鞭打羊打在肚子上一样。善于养生的人,不仅要注重身体和精神,还要注重文化修养,才算是真正的完人。”

庄子知道后,不禁感慨道:“一个畏惧在道路上行走的人,听说前面杀了人,就会立刻回到家里告诫全家,然后带上刀刃,结伴而行。这确实是明智的行为!但那些注重吃喝玩乐和声色享受的人却不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杀人的畏途,然而依旧不引以为戒,这不是非常危险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