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29133400000002

第2章 周瑜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吗?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

——《品三国》第3页

赤壁之战,曹操打了一个战略性的大败仗,造成了南北对峙长达七十年。指挥赤壁之战的东吴统帅是周瑜。

周瑜是东吴抗曹大军的“左部督”,与“右部督”程普一起指挥吴军将士。也有学者如黎东方先生认为,周瑜“不是孙军的总指挥,总指挥是孙权自己,虽则不在前线”(《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174页),这是一说。因当时孙权坐镇柴桑郡(今江西德化),但如易中天先生说他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似乎也可商榷。

按,周瑜既是“联军总指挥”,最起码的指挥范围,那就是不但可以指挥自己的一线部队,还应该能指挥刘备所有部队。

我读有关史传,似乎刘备的部队仍听命于刘备,自成体系,不受周瑜约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称:“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又本传引《江表传》,说周瑜率水军经江夏樊口(今湖北鄂州西樊口镇)与刘备相见,刘备问周瑜兵力。“瑜曰:三万人。”刘备恨少。周瑜又说:“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引《吴录》亦称:“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这里说得最明白了。周瑜的军队,刘备的军队,只能是各为归属,先后出发,对曹作战。如须联手,亦是要靠商议,取得认同,并无指令的。黎东方先生说得很是:“孙、刘两方各干各的,只是‘并肩作战’而已。”(《细说三国》第174页)

当时刘备也拥有二万以上兵力(刘琦一万;关羽水军一万),略少于周瑜、程普的三万人马,他和关羽、张飞等由樊口打到乌林,《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引《吴书》有“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戳力攻魏,岂得徒劳”。又与周瑜等从乌林包围江陵。后周瑜军围攻江陵,刘备驻江陵南岸油江口(今湖北公安),以关羽为襄阳太守,驻江北;张飞为宜都太守,后转至南郡。他与东吴周瑜大军只是联手,始终未见有周瑜是联军的统帅之说。

当然,赤壁、乌林和围攻江陵的主力部队是周瑜率领的东吴军队。但这总不能便由此界定为周瑜是“前线总指挥”吧。

〔延伸阅读〕

毛泽东谈《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小说

1958年11月20日,毛泽东在武汉东湖住处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王任重和陶鲁笳等四人谈《三国志》。

毛泽东说:“《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二者不可等同视之。若说生动形象,当然要推演义;若论真实性,就是说更接近历史真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不如陈寿的《三国志》啰!”还说:“比如,旧戏里诸葛亮是须生,而周瑜是小生,显然诸葛亮比周瑜年纪大。这可能是来源于演义。而在《三国志》上记载周瑜死时三十七岁,那时诸葛亮才三十岁,即比周瑜小七岁。”这时李井泉插话说:“书中那么多人物、事件,看过就忘了,不如主席记得那么清楚。”毛泽东说:“为什么记不清楚呢?要想记得清楚,看书就得讲究方法。读书的方法无非两条,第一条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看书中的人物、事件;第二条要学会当评论员。”《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虽然是两部不同类别和不同文体的著作,但从内容上来说,这两部著作具有密切的联系。毛泽东很爱读《三国演义》,也很爱读《三国志》。在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中,这两部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书,他实际上把它们当作一部书了。(《党史文汇》199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