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品三国(上)》补正
29133400000003

第3章 孙策和周瑜是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为妻吗?

“周瑜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就在这一年,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为妻,这就是苏东坡所谓‘小乔初嫁了’。”

——《品三国》第4页

“据《三国志·周瑜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孙策为自己和周瑜分别迎娶了江东美女大桥和小桥。当时孙策和周瑜都只有二十四岁,又都是成功人士,所以孙策对周瑜说,桥公这两个女儿虽然颠沛流离,但能够有我们两个人做老公,也还是很开心的事。这可以算是佳偶。”

——《品三国》第170页

汉建安三年(198年),孙策夺取江东六郡后,欲取荆州,与周瑜率军西进,由庐江攻占皖城(今安徽潜山),“时得桥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注《江表传》还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这是《三国志》仅记的二桥事绩文字,加在一起也只有42个字。

就此寥寥内容,却为后人艳羡不已。

易中天先生应当也是据此说,或参自通常说法,说她俩是为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妻子的。

我不同意易之说,即他们都是战地鸳鸯,明媒正娶的妻子。

理由之一,孙策和周瑜是在攻下皖城后,方发现有此两美女的。她们也是凭“国色”而被孙、周作分配的,此处用“纳”,正如易先生所说,“娶妻娶德,纳妾纳色,是当时的常规观念。”(《品三国》第141页)它似乎与易先生改用的“娶”含义有悖。两女也就是被随意收容的,说不上敲锣打鼓地“迎娶”。

理由之二,易先生说她俩是孙、周的妻子,那就是孙、周原先无妻,而是临阵招亲的;作为一军统帅和副帅竟如此草率,攻陷城镇,就是色迷迷地讨女人,似乎极不合身份,与孙策“军令整肃”(《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不符。

理由之三,农耕社会讲究门第,东汉亦是,桥公本非皖城旺族,无官衔和名字。桥公,即今称“桥某”、“老桥”或“桥老”是也,当系普通民人。

理由之四,两汉时贵族官僚子弟,迟迟于二十四岁未娶正妻是罕有的,何况孙策是长子,周瑜亦早自立门庭呢?此说我在1995年专论就已提及,近读金性尧先生著作《三国谈心录》,亦有说“古人早婚,孙、周于二十五岁纳二乔时,不可能尚无正妻”。可谓不谋而同。

理由之五,孙策是孝子,非常尊重寡母,而其母吴夫人颇有见识,所谓“智略权谲”,是不可能让如此从事英雄大业的儿子任性娶一个平素不识的少女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先生在《吴书·妃嫔传》作评时,即引用了《周易》“正家而天下定”。当是孙策所以能驰骋江东而无家室之忧旁注,他的母亲以及不见于史书的那位妻子是大有辛劳的。

如此而已。

可是孙策、周瑜终究是“纳”了两位桥小姐的。

我们从上述仅有两条引文的“时得”、“流离”,可见两位桥小姐只是长得美丽,容光焕发,被孙策、周瑜瓜分了的。“时得”说白了就是“当时获得的”;“流离”,此处易先生作“颠沛流离”,与“颠沛”连在一起,很像是说她俩穷困受挫,流离失所。这便不妥了。据缪钺先生《三国志选注·周瑜传》:“光彩焕发貌,这里有美丽漂亮之意。”(中华书局1984年6月版,第880—881页)。此处意即她们乃是靠“国色”而为孙、周取之的,因而两姐妹的最高定位只能是妾媵而已。

孙策、周瑜早就有妻。

孙策纳桥大小姐时,已二十四岁。此后一年多些时候就死了,时在汉建安五年(200年),见于史传,所遗有一子三女。如此数字亦足可佐证,他早有妻妾了。

农耕社会宣扬美色可餐,通常是把帝王将相的妃妾,甚至是没有名份的通房丫头,大捧特捧,供人欣赏、吟诗绘画的模特儿,而从不涉及正二八经、明媒正娶的妻子。如所谓“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以及绿珠之类。二桥亦是在唐宋之后才捧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