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把投降的黄巾军当中比较有战斗力的编成队伍,号称‘青州兵’,于是曹操又有了一支战斗队。代理兖州牧,就有了根据地;收编青州兵,就有了战斗队。这样一来,曹操就在关东的心脏地区站住了脚。”
——《品三国》第47页
易中天先生写得不错,这条出典当事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这就是说,曹操在这次战斗后,增加了精锐的30万“青州兵”。
通常认为,曹操平定北方,依靠的就是这支军队。易先生大概亦作如是观,所有才有前面摘录的这段话。
可是有趣的是,从《三国志》有关史传采撷看,似乎这支“青州军”对曹操平定北方,没有什么多大关系的。
最早提出疑问的,却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先生。他曾质疑于曹操在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认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后吞并,不可悉记,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
于兹提出疑问,只能解说是史书修改了官渡之战,它为突出曹操的卓越军事才能,乃是以少胜多。其实他这时已用上了拥有30万众的“青州军”,要不然何以能打垮袁绍的10万之众呢?
要不然还有一种说法,即“青州军”没有参加官渡之战。当时袁绍大军黑云压城城欲摧,曹操已是捉襟见肘,何以不用上这支军队?由此只能说明,这支“青州军”并没有能成为曹操指挥自如的一支战斗队。他在自招安后的10年间,已彻底瓦解了。这有悖于通常史书、包括易先生《品三国》所说的对“青州军”的结论。近读史学前辈方诗铭教授《青州与青州黄巾》,他从《魏书·于禁传》考证,以为曹操难以约束“青州军”,“‘青州军’在曹操军中保持有相对独立性,既可以不听从曹操的指挥,也可以不受军纪的约束,如果不加宽容,他们更可能再打出‘黄巾’旗号,继续与曹操为敌。”(《曹操·袁绍·黄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见于史传,这支“青州军”的一部,在曹操统一北方时期,只作了一次表现,那就是参加在濮阳对吕布的战斗。这次战斗,就是因为他们一触即退,打乱了曹操的作战部署,连曹操本人也差点被俘呢!足证他们缺乏战斗力,或者是不愿为曹操效劳。自此之后,就再不见有“青州军”参加战斗的文字记录了。因此或者进而可以说,曹操没有也不可能因有“青州军”而“在关东的心脏地区站住了脚”呢!顺便说一句,曹操也没有因“代理兖州牧,就有了根据地”。有关此点,只要翻翻此时空的曹操故事,就明白了,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