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巨大的雄狮,蛰伏在宝顶山“圆觉洞”入口处。其高昂的狮头,杀气腾腾。半张的大嘴里,獠牙如钉。颈项周围发黄的卷毛,像一个个大大的漩涡。两只圆睁的硕大眼球,似两盏高瓦数的灯泡,照射得整个圆觉洞前明亮一片。狮子粗壮的腰身,宛若一根略弯的百年杉树,暗藏着生长的力量和岁月的秘密。显露在外的那两个威猛肥厚的狮掌,像两把生铁打造的铁爪,深深地嵌进了石头的肉里。那条形如扫帚式的尾巴,轻轻一摇,仿佛就能掀起一阵飓风。
这不是一头普通的狮子。它是一头佛界的瑞兽,昼夜守护着这个精美绝伦,又佛法庄严的圆觉洞。
狮子的原产地主要为非洲和亚洲。据史书记载,东汉章帝元年(公元87年),西域安息国王向汉朝进贡一对狮子,中国从此才有了狮子。而事实上,狮子是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的,佛教的发祥地印度自古就有敬畏狮子的风尚,他们把狮子称为“百兽之王”。
在佛教里,狮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它一般代表两种含义:一是被认为具有辟邪护法之作用,称为守护神;二是佛被喻为人中狮子。第二种含义,主要是根据释迦牟尼而来的,据说,释迦牟尼刚出生,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念叨“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作狮子吼,令群兽摄服。后来,释迦牟尼涅槃后,人们便把佛认为人中狮子,称佛说法为狮子吼,以佛的座为狮子座。因为狮子象征勇猛精进之意,它同时还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以山西五台山为道场的一龛造像,文殊所骑的即为一头凶猛的狮子。
随着佛教的东传与普及,狮子的神威与护卫作用,已广泛融入我国民众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狮子文化。据考,汉唐时,无论是官宦之家,还是里坊门口,大多立有石狮镇宅辟邪。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狮子从来都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的。但有一则佛教寓言,却使狮子的形象变得狡黠起来。
寓言这样讲道:一只狮子因年老体衰,无力觅食,便决定运用计谋。它回到洞里,躺了下来,假装生病地呻吟着,让大家知道它病了。野兽们都表示同情,一个个到洞里来探望,狮子就一个个把它们吃掉了。狐狸也到狮子那里去,但是狐狸一看就知道了狮子的诡计,只远远地站在洞口,探问病状。
狮子说:“我倒没有什么大碍,但是你为什么老站在外面呢?进来和我聊聊吧!”狐狸回答道:“不,谢谢,我在这里说话就可以了,因为我只看到许多走进你洞里的脚印,却不见走出来的脚印。”
这则寓言主旨是在赞美狐狸的智慧。在动物界,狐狸本为狡诈之辈,却在这里受到标榜,而原本应该赞美的狮子,却被贬抑得阴险和诡计多端。如此说来,善和恶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那么,以此观世,生活中的很多看似固定不变的“真理”,是否也可以拿出来重新做换位思考呢?比如,佛说法,是不是一定得叫狮子吼。这犹如开会,倘坐在讲台上的讲话者水平很低,无论他讲话时的分贝提到多高,底下的人照样叽叽喳喳。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反之,讲话的人如果水平很高,句句珠玑,即使他讲话的音量很小,底下的参会者仍会聚精会神,鸦雀无声。
这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或可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