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明的。态度转变并不一定必经三个阶段,有些态度实际上只停留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上。在三个阶段停留的时间不是等同的,有的问题较长,有的问题则短。对有些问题的态度可能经过几次反复才能进入内化阶段。因此,领导者要从具体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出发,要理解、尊重他们。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懂得,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对付敌人可以这样,对付同志,对付朋友,绝不能用这个方法。不会说服怎么办?这就要学习。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对于根本的、原则问题的态度转变,必须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教育;而对非原则问题则不必强求一律。
(四)良好态度的引导
大家知道,如今吸烟致癌的信息几乎到处都有,然而并不是所有吸烟成瘾的人都能改变吸烟的态度。有的学者由此提出三个因素(或环节)制约着态度的改变:信息发出者——信息——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如领导者、教育者)要有可信赖性和吸引力,具备良好的品德、心智、情感和表达能力。沟通的信息要真实、可靠、要具体、生动、引人。信息内容要有理有据,逻辑严密。人们非常佩服列宁演说的说服力,斯大林曾引用许多会议代表的话说:“列宁演说中的逻辑好像万能的触觉,用钳子从各方面把你钳住,使你无法脱身,你不投降,就是完全失败。”在信息接受者(如被教育者、被领导者)方面,同一信息源发出的同一信息,对于不同的人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这其中有三种原因,一是信息接受者的品德修养。文化修养、心理素质、个性特点不同;二是信息接受者原有的态度不同,原有的态度与要求应持的态度距离越大,若使其改变,难度就大;三信息接受者所归属的团体对其约束情况,团体有各种形式的奖惩手段,既能改变个别成员使之与团体的态度一致,又能支持个别成员防御、抵抗外来观点、意见的影响。
根据上述三个基本环节,领导者应着重采取以下方法对组织成员进行引导,改变原有的态度,并使之符合组织要求的态度:
1.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形式,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一个品德修养好、思想水平高、知识和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员,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就比较全面、客观,其思想、观念、态度与组织的正确要求就容易接近和一致。
2.领导者要认真、细致地了解、研究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在物质上、精神上的具体需求,对其中合理的部分要尽力帮助解决。他们心情舒畅,就有助于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原来的态度,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要求。
3.让被领导者参与管理。实验证明,运用劝勉或建议的方法使个人参与集体活动,效果不大;而运用共同讨论使个人主动参与活动和决定的方法,效果甚大,这是群体动力的主要原则。在一个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计划方案的编制、各级领导人员的挑选,都应真心实意地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他们受到尊重,就会由原来的不正确的、消极的态度转变化正确的、积极的态度。
4.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领导者除了具有职务规定的法定权、奖惩权外,应在职工群众中要有良好形象,提高个人的影响力。领导者的品德高尚,知识经验丰富与不丰富,办事公道与不公道,和职工群众的感情深与不深,态度诚恳与不诚恳,表达能力和说眼能力的强与不强,等等,对职工态度的转变起着重要的影响。有的人以权谋私、拉帮结伙、懒惰涣散、知识浅薄、又没能力,在群众中的形象低下,可信度很低,这种领导者说话就没人听,办事就没人帮。
5.利用群体影响。人们都处于一定的团体中,团体中的准则、规范、制度都可以有效地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如把一个纪律松散、劳动态度不好的青年编到一个团结互助、战斗力强的先进班组,这个青年在集体的感召、帮助、约束下,就会渐改以往的劳动态度。
6.加强交往、接触。两个人或两个群体对某个问题持不同的意见,抱有不同的态度,通过相互接触使双方加深了解,有助于态度的改变。态度改变的程度与速度,取决于接触时间的长短以及双方诚意程度。
7.有时通过变换角色,体会某种情境中的感受,而逐渐改变原来的态度。如让护士扮演病人的角色,躺在病床上,体验病人的处境和要求。企业里让管钱的财会科长与用钱的供应科长互相换换,体会各自的难处,以便促进改变原来管钱的限制得过死、用钱的不知节约的思想作风。
三、挫折及消除之法
古人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很难事事如意,总会遇到各种障碍,受到各种挫折。领导者应及时观察员工受到挫折的表现,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力措施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以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一)挫折及其产生原因
挫折中的“挫”指失败,“折”指折断。在心理学上.挫折指一种情绪状态,即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动机出发达到一定的目标,如果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会产生三种情况:(1)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的。(2)如果障碍不可逾越,可以改变目标.从而改变行为的方向。(3)在障碍面前无路可走。不能达到目标时,便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因此,挫折又可说是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时,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
失败了并非坏事,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最终由失败转化为成功,使人们不断前进。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阻碍,即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的状态,既愚蠢又糊涂.像母牛一样的逸然自得。”可以说,人对待挫折、失败的态度,是衡量其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人是否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即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例如,一个工人规定自己一年生产1000件产品,另一个工人则规定900件产品。结果到了年终,两个工人都生产了950件产品。后一个工人感到很满意,因为超额完成了任务;前一个人则会感到是一种挫折,因没有实现自己的规定标准。
就一个企业来说,职工感到受到挫折的原因不外是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的原因即环境引起的挫折。具体包括:(1)自然物理环境因素,如很强的噪声、很低的照明、空气污染、温度和湿度不适于正常的劳动条件等。(2)社会因素,如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习俗等人为因素的限制。如人际关系的紧张、工作岗位不能使人充分发挥才能、教育方法不当、领导作风不好、领导方式不妥及竞争与合作的冲突、自由与现实的冲突等。
主观方面的原因,如由于个人体力和智力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目标;或由于个人健康状况不佳或生理上有缺陷,不能胜任某项工作;或由于知识、经验不足在工作中遭到失败。
人们对挫折的感受程度是与个人的容忍力不同而有差异的。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时免于心理失常的能力。有的人能忍受严重挫折,毫不灰心丧气;有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有的人能忍受来自工作上的严重挫折,但却不能容忍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人能忍受别人的侮辱,但面对环境的障碍却显得焦虑不安,灰心沮丧。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人的生理条件、过去挫折的经验以及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如生活中经历风霜、艰辛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
(二)受挫折的表现
1.攻击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挫折的人或物进行直接攻击。如一个人受到同事无故的谴责,他可能“以牙还牙”,怒目相视,反唇相讥,也可能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其他的人或物上。一个人对自己缺乏信心,有悲观情绪,易把攻击的对象转向自己、责备自己。
2.不安 一个人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挫折和失败,也会慢慢失去信心。对某些情况产生茫然的预感,而在情绪上出现不稳定,忧虑焦急的现象,同时在生理上也会出现头昏、冒冷汗、心悸、胸部紧缩、脸色苍白等反应。
3.冷漠 有些人在受到挫折的初期,表现愤怒,当失去信心陷于绝望时,表现冷淡、无动于衷的态度,也没有了喜怒哀乐的表情。
4.倒退 也称“退化”,当一个人受挫折时,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如一个领导人因自身受到某种挫折面对下级发脾气,或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粗暴地对待别人。倒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受暗示性。表现在受到挫折后盲目地追随、相信别人。在企业中,受到挫折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像小孩子一样大哭大闹。
5.固执一个人受到挫折,应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有的人却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反应,这种现象叫固着或固执。人们处于惊慌失措的状态下会发生固执行为,如发生火灾时,人们往往拼命推拉上锁的大门,越重复这种动作,越可能丧失逃避的时机。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进行实验表明:在受到轻微挫折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挫折的效应之一是使人原有的行为凝固化,因此,在挫折情境中产生了固着症状,使新的学习反应的形成受到阻碍。
6.妥协防卫 人在受到挫折时,常会产生心理或情绪的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引起各种疾病,如血压升高、脉搏加速、呼吸急促、汗腺分泌增加、胃液分泌减少,严重下去会导致高血压、胃溃疡、偏头痛和结肠炎等。为了缓解这种状态,人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妥协防卫的措施,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防卫机制。主要防卫方式有:(1)合理化。受到挫折后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失败辩解,这是文过饰非的表现。如一个人因工作不好没得到奖金。他却说:“我根本不在乎那几块钱的奖金。”(2)推诿。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把自己的不良行为推诿地人,想以此减轻自己的不安、内疚和焦虑。和推诿类似的是抱怨,如霸王(项羽)兵败垓下时,自己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有的人上班迟到,说公共汽车速度太慢。(3)替代。一个人当所追求的目标受阻不能实现时,寻找另一个目标取代原来目标。“升华”是替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4)表同。是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如把自己和某项工作获得成功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以求得间接满足,借此减轻挫折的影响。(5)投射,指个人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于别人身上,或称投射到别人身上,这可能减轻自己的内疚,不安和焦虑。投射作用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如自己以权谋私的人,却往往大谈别人以权谋私。(6)反向。指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与他内在动机在方向上恰好相反。如有的受贿者和贪污分子平日给人印象节俭、廉洁;营私舞弊者可能表现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来。(7)否认。这是一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面对那些令人痛苦的事实,认为根本不存在,从而企图避免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8)逃避。指个体不敢面对预感到的挫折情境,而逃避到较为安全的情境中,如为逃避某种工作挫折而热衷于与此工作无关的娱乐或嗜好,有的甚至逃避到幻想世界之中,有的学生怕考试不好,竟在考试前身体发烧。(9)压抑。当一个人受到挫折之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愤怒、焦虑的情绪,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压抑表现出自我控制的毅力,并能减轻焦虑,获得暂时的安静,但受压抑的心情时间过长,就会影响性格健全的发展和导致身体患病。
(三)消除挫折的方法
领导者应把各个员工遇到的挫折看成自己的难处一样,诚恳、热情地帮助他们战胜挫折。
1.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 如何看待挫折,既可把它看成一种外部条件,也可看成是人们对这种条件的反应。如人们在旅途中车子突然坏了。这时,既可把挫折理解为“车坏了”这一外部条件,也可理解为人们由于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因此,对待每个员工具体挫折要做具体地分析。一方面采取措施创造条件,改变受挫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那种不可避免的挫折,提高容忍力。
2.真挚地做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所谓真挚就是真诚恳切,对组织成员的挫折不能漠不关心,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树立百折不挠的精神,锻炼自己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要和他们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增长才干,由失败转化为成功。尽力使他们减少和避免沉闷、冷漠、固执、推诿、埋怨、退缩、逃避、压抑等消极的情绪。如果受挫者的目标定得太高,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和他们共同讨论,实事求是地对目标加以调整。
领导者对员工受挫后的攻击要有容忍的态度,要把受挫者看成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才能造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气氛,绝对不能“堵”、“压”,否则,受挫者的心情进一步受到压抑,加重了挫折感,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3.改变导致受挫的不良环境下述均为改变之列:领导者素质不高、思想作风不正,行为不端,领导方式不当;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紧张,某些人制造事端拨弄是非,正气压不住邪气等;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手段,员工不能适时反映自己的意见;人事安排、调动不合理,如大才小用、小才大用、用非所学;工作场所恶劣,劳动条件太差;不公平或不合理的规定,如未经职工充分讨论,强硬推行某种奖惩制度和管理制度;工作方式单调、呆板、机械、重复、枯燥、乏味。
为了减少受挫者的压力、痛苦,可以创造或改变一下情境。如对犯错误者调离原工作岗位,到新的环境中去,或创造一种情境,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不仅不会受到排斥,而且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为了更有效地把受挫者的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领导者应尽量少采取惩罚性措施,因为这样会加深受挫,情绪更糟。
4.让受挫者宣泄出压抑的心情 宣泄一词出自希腊文,其意是“清洁身心”。在心理治疗中,患者通过语言把自己思想中某些讨厌的东西都谈出来,并使这些思想得到澄清,身心得到纯洁,从而就可以收到治疗上的效果。当一个人因为挫折压力过大不能忍受而失声痛哭时,我们总是立即前去宽慰他,劝他不要哭。但这样的效果不一定好。有时我们需要让他“痛痛快快地哭上一场”。等他被压抑在内心的痛苦宣泄后,再进行排解,效果就可能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