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防治专家指导方案:糖尿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
29111300000022

第22章 中西医疗法与调理(13)

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情绪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情绪色彩比较平和恬淡的作品,含有超然出世,与世无争的思想境界,如陶渊明和范成大的田园诗,王维的山水诗及描写民间风俗的民间文学等,这类作品对于缓解精神压力、焦虑和烦躁有很好的作用;有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后令人兴奋和激动不已。其中或喜或悲或奋发或消沉,无不具有强大的情绪感染作用,这类作品对于情绪悲伤及忧郁症患者有解郁作用。患者选择文艺作品与人的体质状态、文艺欣赏习惯、文化修养程度等也有关。病人对用以养生的文艺作品越是乐意接受,越是感兴趣,养生效果也越好。

8.下棋

下棋,在娱乐生活中是引人入胜的一项活动,它的种类很多,有著名的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还有儿童们喜爱的跳棋、斗兽棋、飞行棋、陆战棋等。其中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已列入体育运动的竞赛项目,伴有复杂的心神活动,思维作用夫于游戏作用。而儿童、青少年喜爱的斗兽棋、跳棋、陆战棋,游戏作用大于思维活动,往往给人轻松的愉悦感,对糖尿病儿童是很好的娱乐活动。现在世界上许多人热衷于各种棋类活动,他们从下棋以及欣赏大师们的高超棋艺中活跃思维、陶冶情操、调节情绪、磨练意志,得到无穷的乐趣。

下棋能使人延年益寿。下棋除了比智力、比技巧外,还要比精神、比耐力、比体力。其他运动项目的一切比赛一般是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而一盘棋的比赛要几小时,耐力和体力的消耗是相关联的,因此,常下棋可以增强体质。在棋坛中有一句谚语:弈棋养性,延年益寿。古人还有“善弈者长寿”之说。古今棋手长寿者确实不乏其人。明末的高兰泉,清末的秋航等著名棋手都享年九十岁以上。近代围棋名家顾水如、刘棣怀都活到八十多岁。近代象棋高手林弈仙去世时九十三岁,而近代谢侠逊有百岁“棋王”之称。生理学家认为,一定量的生理负荷是保持人体各器官生理机制的必要条件,他们还指出,仅仅靠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肌肉活动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大脑神经细胞的负荷,才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下棋既锻炼思维,又可启迪智慧,一盘棋的艺术在于它的构思的严谨、变化的奥妙。下棋能够增强人们头脑中的逻辑性和辩证法。围棋是把计算能力、默记能力、分析能力揉合在一起的;象棋的思维过程,实际是判断、计算、推理和决策的过程。面对瞬息万变的棋局,脑细胞必然处于高度活动的状态,脑血管随之舒张,脑细胞也就获得较多的营养,从而改善中枢神经的功能,延缓脑细胞的衰老,而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下棋能控制人的心理活动,摒弃外界不良的精神刺激,调节呼吸的快慢与心脏的节奏,改善微循环的功能。这对于患糖尿病的老年人来说,是维持健康和治病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手段。前苏联心理学家指出,下棋不仅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消遣,还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下棋还能培养和改进人的思维,增强记忆力和应变能力,提高意念集中的能力。下棋时的循序渐进和预定策略的实施,能够磨炼毅力和培养情绪的稳定性。至于象棋大师们的惊人记忆力是众所周知的,有的在下盲棋时,能与几十个人同时周旋,有的一盘残局数十年不忘。

棋变化无穷,永远能给人以新鲜感,自古就有“千古无同局”的说法,它一般不会使人有雷同之感而出现厌烦心理。至于棋类的情趣也各有千秋,糖尿病儿童可以下跳棋、军棋、斗兽棋、飞行棋。这些棋既能满足儿童爱玩的天性,又能使之获得友谊等精神上的快慰。

患者在下棋时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在下棋时特别注意有一定的限度和节制。一是时间不宜过长,下棋属于动脑筋的游戏,由于娱乐性强,会掩盖用脑过度的迹象,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脑力消耗过大,会使人头晕、脑涨甚至头疼,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2)不要上瘾成风。糖尿病患者下棋是为了休闲娱乐,解除烦恼,若整天沉浸于棋中,也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还应多方面、全方位地展开对糖尿病的控制活动,以利身心全面健康。

(3)下棋中要注意礼仪,输赢乃兵家常事,要淡化得失意识,不要过分计较胜败。如果只把眼光放在输赢上,会使彼此间失掉礼仪,伤了和气,于身心健康反而有害。

(4)在下棋过程中杜绝赌博之风的滋长。赌博是一种极不好的风气,于身心和经济均无好处。如果由娱乐引起赌博就失去了娱乐的目的。

9.舞蹈

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动作和身体造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是一种可供人欣赏和调节情绪的艺术形式和娱乐行为。至今,全世界不少民族还保留着古代盛行的舞蹈习俗,用以欢乐生活,调节情绪,解除忧郁。

舞蹈通常分为艺术舞蹈和生活舞蹈两大类。作为休闲娱乐的舞蹈当然是以不受过分严格艺术限制的生活舞蹈为主。生活舞蹈与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密切相关,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群众性自娱舞蹈。如交谊舞、习俗舞、健身舞、秧歌舞、青少年喜欢的太空舞、霹雳舞、迪斯科等,因此,当今许多人选择跳舞作为新潮化的休闲方式。

跳舞有益于健康,这是因为舞蹈具有增强心肺功能,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有人统计过,跳1小时华尔兹,相当于步行两公里。从而达到了消耗体能,促进糖脂分解代谢,减轻胰岛负担的目的。跳舞还可以使血脉流通,经络畅达。当人在随着悠扬的音乐跳舞时,身体可以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调节大脑神经,促进肠胃蠕动,调整血压,减少消化不良、肥胖、痔疮、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舞蹈融人了音乐、造型和节奏,能激发人们强烈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感情体验。舞蹈还是调节心理平衡的重要手段,医学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体本能的需要,很多疾病产生于超负荷的情感压抑,人只有疏通了情感的表达渠道,能够正确而适度地表达情感之后方能保持情绪上的平衡。而舞蹈可以使人内心的压抑得以宣泄,躯体积累的能量得以释放,人们能够从健康优稚的舞姿中消除疲劳,获得情绪的调节和身心健康。

(1)交谊舞

交谊舞是一种“社交舞蹈”。不受年龄限制,老年糖尿病患者和其他慢性病患者跳交谊舞有意想不到的好处。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跳交谊舞,能加强腿部肌肉的锻炼。前后左右运动,得进得退,缩短神经肌肉反应时间,增强运动的敏感度。跳交谊舞向后退步可以治疗腰部疾病,退步走时,腰背肌的紧张过程和程度,高于向前走路,坚持“退走”能增强腰背肌力量,改善腰部血液循环,提高腰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而治疗腰痛。跳交谊舞能改进身体功能,改变不良姿态,加强动作协调性能。发展人体动作的对称平衡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跳舞能消除老年人及患者的“孤独感”和“落寞感”。有心理调节作用。

(2)老年迪斯科

随着健美运动、健美操在青年中广泛开展,一些中老年人被这些生动而有趣的锻炼形式所吸引,纷纷效法,因而中老年健美操、迪斯科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强筋健骨、增强体质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迪斯科是一种随意的舞蹈形式。它有健美的造型、体操的动作,加上音乐伴奏,使之成为综合性的体育项目。跳迪斯科时,人们可以从欢乐、奔放的激情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变得活泼开朗。迪斯科主要是躯干的活动,更多的是膝、胯的屈伸和摆动,从而带动全身活动。经常参加该项活动,可以增加腰腿以及各关节的灵活性,提高对身体各部位的控制能力,使身体伸展挺拔,保持健美的体态,避免弯腰驼背。同时,随着身体的活动,可使内脏器官、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得到锻炼,从而增进身心健康。

目前,针对不同对象、年龄、体质等情况,编排了不同难度、不同训练量的多种形式、多种套路的迪斯科健身操。有适合60岁以上及体弱有病的人参加的迪斯科,有适合身体强健的老人参加的迪斯科。迪斯科节奏鲜明、快速、多变,一听到这种节奏,人就会情不自禁随节奏跳起来。这种非语言可以形容的身体活动,能鼓舞人的斗志,焕发人的青春,提高生活情趣,增强患者的信心。

(3)扭秧歌

扭秧歌是一种民间自娱舞蹈,是汉族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秧歌起源于农业。舞蹈形式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多种道具舞动。表演形式是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多为变换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是2~3人表演的舞蹈。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一种老年人日常的休闲活动,老年人身穿喜庆的秧歌服,随着鼓点扭起来,不但有舒筋活血、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能振奋精神,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欢乐感和充实感。

总之,舞蹈有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已得到世界公认。1989年11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了“舞蹈疗病年会”,出席年会的各国医学家都承认,通过有节奏的跳舞活动来治疗精神忧郁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确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后来在日本东京也举办了为期两天的“跳舞有益身心健康,发展舞蹈治病”的国际交流会。这个交流会由美国、法国及日本等国家的舞蹈家和医学专家、护士及社会工作者参加。现在欧美已正式承认一种“舞蹈疗法”,全美各地已有600多名有资格运用“舞蹈疗病法”治疗病人的舞蹈家,他们实际上是“舞蹈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