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防治专家指导方案:糖尿病人食疗自疗与生活宜忌
29111300000021

第21章 中西医疗法与调理(12)

颜色与健康,早在《内经》中就揭示出了颜色与人体的关系:青属肝木、红属心火、黄属脾土、白属肺金、黑属肾水,并提出颜色与人体情绪有一定相关性。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颜色能改变人的情绪并影响人的行为,颜色与智力还有一定关系,大脑中网状结构可以决定人对颜色的反应,而网状结构星人体几百万个神经脉冲的中继站。当人们看到红、橙、黄等暖色时,血压就会升高,脑电波活动增加,呼吸加快,出汗增加。人的眼睛能分辨出很多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一种特有的光波长,它能以独特的方式击中大脑发射神经信号,可能会激发释放出激素和神经传递物质,这些物质会交替影响人的情绪和活动。蓝色可减少患者的恐惧,故恐惧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多欣赏蓝天、海洋等美丽的景色;桃红、黄色也有助于患者消除紧张感。白色、黑色和褐色能降低儿童的智商;橙色可以改善儿童的社会行为,振奋精神,使之学习专心。可见颜色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现代自然疗法中已有了颜色疗法,相信不久的将来。颜色与健康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书画可以调节情绪。凡是有一定书画爱好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习字练画,可以安定情绪,畅达胸怀。如临摹名家书画,更富无穷乐趣,欣赏名家书画,则有登临无以言状的美境之感,从而享受美的无穷魅力,唤起对生活的无限情趣,对患者自身的不良情绪是一种高度的解脱过程。因此无论是书画的欣赏还是创作,都能使患者的情绪处于平稳状态,潜移默化地调节情绪。书画创作和欣赏,又是一个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行为,从而增强书画的精神调节作用。

书画是动静结合的运动。书写绘画之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或站或屈或伸或展,不仅指、腕、肘、肩随意活动,而且腰、腿及周身各部位都处于一种恰到好处的运动状态之中。因此,书画既练动功,又练静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从而起到既调身形,又调神态,使人处于一种神志畅达,气血流通的绝妙氛围之中。同时,运笔时,呼吸与笔画的运行自然协调地配合,形成了精神、动作、呼吸三者的统一关系,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肺等内脏器官均起到调节作用。对于体质虚弱的糖尿病患者,这种动静结合的书画运动也是一种极好的运动疗法。

现代学者对此运用科学仪器进行了验证,得出结论是:书写时呼吸变慢,呼吸周期变长,特别是在书写篆、隶两种书体时,吸气时间甚至超过呼气时间,在书写过程中心率也会减慢,写得越慢,心率降低幅度愈大。书写者在运笔过程中,血压会逐渐降低。另外,书写过程中其脑电波活动率有效地高过书写前与书写后。这些科学研究的结果证实了书法与健康的关系。汉代大书法家蔡邕在其《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还说:“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抽筋对骨,出手起脚。必及筋之所能致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看来,书画创作多有入静的气功导引原理。甚至有人认为书法过程是一种独特的气功修炼过程,可以排除一切烦恼和忧虑,集中全身的精力,巧妙的运筹全身的精气,犹如打太极拳的屏气呼吸,出入丹田,将全身的气力通过笔端输送到字里行间去,这就自然会融通全身的气血,使体内各部分机能得到调整,使大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得到平衡,使手部和腰部的肌肉得到充分锻炼,加快周身的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总之,书画的一动一静,一起一落。一呼一吸,一快一慢,能把人带到美的境界。

糖尿病患者如能亲自动手,或写或画。其中的乐趣当然是无穷无尽;如不能亲自动手,也可以作一名书画欣赏者。对书画的认真鉴赏过程,其中用神用心用力,并不低于书画创作之人。学会如何欣赏书画艺术,运用书画的基础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对患者而言将受益匪浅。郑板桥的竹子、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张大千的泼墨山水,不知会给多少人带来美的享受。书画的种类多种多样,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种或字体,对选定的画种和字体要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巩固下来。如有可能,应逐渐学习和掌握它们的技巧,达到不但能欣赏,还能创造的层次。当然患者在休闲生活中学习书画艺术,主要是为了充实生活,凋节情绪,陶冶性情,不必为了使自己达到专业水平而在精神上、体力上形成负担,不妨轻松随意一些,尽兴就足矣。

6.摄影摄像

摄影和摄像,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科学发展之后利用科学的研究成果--照相机、摄影机进行绘画的一种艺术形式。

摄影和摄像能真实记录各种形象。人们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总有一种将自己过去的形象、游览过的美景、重要的聚会等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回忆和欣赏的心理要求,摄影和摄像则以其客观的真实感给人们留下最完美的回忆。另外,摄影和摄像还有审美艺术价值,这就需要有很好的审美艺术素养。一些潜心于摄影的爱好者甚至以其为一种职业,一种事业。他们为人们创造了人间的美感形象,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甚至令人陶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正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外出旅游或节假日相聚、访亲探友、结婚、过生日等都少不了用摄影来助兴,以留下美好的瞬间,增添生活的乐趣。摄影和摄像给人们保留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各个时期的美好活动形象;现实生活中,消逝的青春不可能再归,一生中走过的地方大多数不能再有重新游览的机会。于是,人们心中都会有留住瞬间、使之永恒的美好愿望,摄影和摄像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种人生的夙愿。因此,摄影和摄像是一种精神享受。事业家晚年翻开照相簿,看到自己生平从事事业活动的相片,回忆着往昔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奋斗的峥嵘岁月,是何等的愉快和满足;爱好大自然的旅游者,翻着一幅幅秀美壮丽的风景照,体味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园林风光,心情将是何等的舒畅。所以摄影和摄像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情操,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糖尿病患者不妨拿起照像机、摄像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留下一个个美好的瞬间和一幅幅秀美壮丽的风景照,对您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7.阅读

人们的乐趣很多,而读书则是最大乐趣之一。在休闲的生活中读读书,也许是世界上一种最好的休闲方式了。夏天在柳荫下。冬天在火炉旁,沉浸于文艺的海洋之中,一切烦恼,一切忧愁,一切劳累,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文学艺术能使人陶醉,产生超脱短暂的人生,融入宇宙自然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精神安慰。读书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同时,读书还有保健与治病的作用。其实,读书被视为治病方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8世纪美国医生DrBenjaminRush将读书治疗列入心理疾病的疗程。读书的治疗作用有以下几种:

资料性的图书和杂志可以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疾病,有助于减缓病人因对疾病一无所知而产生的恐惧与绝望,通俗医书,心理学书都有此功能。文艺作品有一定心理效应和精神信息,特别是几千年人们所公认的优秀文艺作品,均有一定解郁和情绪调节作用。

书中的情境遭遇使读者产生共鸣,特别是描述生命的情境,如果能使患者感动,就可能是改变疾病的契机。如果书中的主角和读者有相似的处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便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设想成书中人物。跟着书中人一起奋斗,等于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森林浴。患者有机会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回首自己的生命困境,由此而获得意外的解困之道。

小说中虚构的时空,创造的氛围,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情绪色彩和意境,均可以使读者专注其中,暂时忘却现实的压力和疾病的苦恼。

读书具有“催眠”作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改变了既定的心理习惯,从而容易入睡。我国宋代长寿诗人陆游曾用如下的诗句表达他对读诗具有疗疾作用的体会: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汤,吾诗读罢自醒然。

陆游曾回忆他青少年读诗具有疗疾的功效;“偶尔见藤床上有陶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书方乐,至夜,卒不就食。”

宋代杨万里也留下读诗疗饥的诗篇:

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清代的《老养续编》中说白岩朱公读了杜甫的诗后,精神振奋,从而治愈了他的气痛症。清代学者秦子忱患恶疮,伏枕呻吟,不胜苦楚,后阅《红楼梦》,竟使他忘记了病痛。他因而自述:“迎月读竣,而疾亦赖是渐瘳”;渎书毕,疮疾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