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善于打破交际的僵持局面
人在狭路相逢时往往会“相”住,这很简单,僵持一会就会各行其道。而交际中的僵持局面则是很需要认真对待的。
人际交往中有一种“僵持”现象:彼此虽同处一个交际圈,但却为微妙心理所控制,双方关系长期处于对峙、僵持状态,谁也不肯或不愿主动改变这种现状。即使有着交际需要或愿望,也较劲弄气,支撑到底。它没有对立、对抗那么严重和公开,却是交际中的一种消极现象,是必须克服的。
具体来讲,这种现象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唯我独尊型
有的人往往把自己看作世界的中心,总觉得世界是围绕自己转的,社会是以自己为主轴而形成的,往往形成一种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交际态度和交际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彼此态度生硬,以我为轴,希望对方就范,依从于己,不轻做姿态,做出友好的表示,遂出现双方互不交往、冷漠相向的“僵持”局面。
2.看重差别型
人们相互间有着级别、地位、贫富、知识、能力等形形色色的差别。此时处于优势地位的一方,会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于俯视看人;处于低劣地位的一方,会平生一种傲然之气,绝不屈从于人。即使双方并不存在这种微妙心态,也有着各自相应的交往对象和范围,在处理与另一方关系时自觉不自觉地保持一种距离。这使得双方关系无法沟通和发展。
3.使性弄气型
众多情况下,交际局面本是不会出现“僵持”现象的。正当交际关系将要深化、发展时,对方的行为举动却引起乙方的消极反应,由此而使性弄气,关闭心扉,态度转阴,本来可以顺利发展的关系冷却下来。这些反应多是心理脆弱所致,因为刺激源本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甚或错觉而已,但却斤斤计较,不肯放过。若对方也昂然以对,双方便在这种无聊的没有多少根由的弄气中把关系弄得“僵持”起来。
4.相斥相克型
大自然中有些关系是相吸引的,有些关系是相排斥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有些人在一起自然投机融洽,有些则似天生对头,前世冤家,互相不服气、不顺眼,怎么也发展不了关系,有冰炭不同器的味道。之所以如此,细究起来当然是有原因的,这包括兴趣不同、背景不同,以及潜在的竞争威胁等。一旦出现排斥心理,双方关系会“僵持”起来,弄得不好,还会恶变为对抗关系。
那么,应该怎样打破交际中的这些“僵持”局面呢?
5.克服自我意识,树立开放思想
考察交际“僵持”现象,会注意到这么个事实:即这种现象通常是在两类人身上发生:一类是清高自大的人,一类是内向孤傲的人。他们的显著特点是自以为是,自尊心强,自我封闭。要打破交际“僵持”局面,首先就要克服自我意识,树立开放思想,淡化“我”字,主动交往。有一位领导干部,德高望重,地位尊贵。按说在他周围最易出现交际“僵持”现象。可实情却并不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位领导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次一位小青年偶尔与这位领导相聚。小青年不愿对着领导做出亲热的表示,显得既拘谨又自尊,一副窘迫而又人莫能近的样子。正在较劲当儿,这位领导很随和地手搭着他的肩膀,坐到他的身边,与他侃谈起来。小青年顿时放松,以后见到这位领导感到十分亲切。
1.透视现象本质
交际“僵持”现象颇有点小家子气,谁也不愿正视,谁也不好承认自己陷入其中,但有时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如果我们能透视清这一实质,一方面会为自己愚蠢荒唐的举动哑然失笑,另一方面我们会采取主动积极的方式,自觉与对方交际,并且视为自然,看作风格,奉为品德。这样“僵持”的局面便冰消雪融。有位女青年对单位一位英俊潇洒的男青年心存仰慕,但见对方一副高傲的样子,顿生一种抵触情绪,以女性特有的矜持自重的神情对待这位男青年。后来女青年悟清想通了,不觉好笑,对自己的交际行为进行了改正。结果两人很快形成正常的同事关系。
2.注重方式技巧,尊重微妙关系
交际“僵持”局面是要打破的,但这本身是十分微妙的,其中还可能有一些不好明说细究的关系。所以此时的方式和技巧尤为重要:方式适宜,技巧圆润,就可以圆满达到目的;否则可能显得唐突,或者适得其反。比如两名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成果均陶醉不已,对对方的成绩却不愿正视。如果双方都有打破这种局面的愿望,一不能急于求成,二不能挑得太明,要在不动声色、逐步试探中改善关系,这才是切合实际的。
3.显示人格魅力
取得对方尊重打破交际“僵持”局面是双方的事,单靠一方是不能实现的。诚然,主动积极,发扬风格,自己首先做出主动姿态,是必要的,值得肯定的。但这同时也是为了唤起对方的响应,给对方以震动和感召。如果急于求成,过分主动,超过限度,则影响自身形象,贬损自身价值。对方不仅不会因为你的举动而积极配合,共同努力,还会对你更加轻慢起来。“僵持”局面原就是自我意识膨胀衍生的,这会助长他的骄横之气。“僵持”局面依然如故,你的人格价值反而被他看低。有位男青年自以为是,对一名有特长的技术工不屑一顾。技术工希望改变这种“僵持”局面,便不察细情,不看时机,不加斟酌,来到这名青年家中交谈表白。孰料适得其反,青年错觉加重,对技术工更不以为然了,双方关系更僵。技术工不仅未达到目的,还大跌身价,如果他能立足自我,寻求得宜方法,做到既主动,又显示出人格魅力,其结果必大不一样。
Δ交际中应该注意的一般通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如果人完全脱离了人际交往,脱离了社会,人就不再是人,而成为动物。无论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本质,还是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人都是离不开自己的同类的,人需要交往。女性也不例外,现代女性谙熟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技巧,对其成功是有很大帮助的。
现代女性日益离不开人际交往。因此最普通的人际交往艺术,即人际交往的一般通则,就是现代女性必不可少的生活常识了。
通则之一:熟记姓名,尊重对方。
姓名,是一个人的身份标志。由于自尊,人们总是最珍爱它,同时也希望别人尊重它。因此,最首要的通则就是要记住对方的姓名。
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种既简单但又最重要的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记别人的姓名。”善于记住别人的姓名,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感情投资。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己的名字是世界上听起来最亲切和最重要的声音。它不但是获得友谊、达成交易、获得新的合作伙伴的通行证,而且能立即产生其他礼节所达不到的效果,对缩短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赢得公众对自己的好感有重要作用。若不善于记住别人的名字,对于公关人员来说,很可能与公众失之交臂,错过一次重要的加深交往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记住别人的名字也是每位女性人生中很重要的处世法则。
在人际交往中,记住别人的名字可谓小事一桩,却往往能收到始料不及的效果。美国前邮政总长杰姆能够牢记5万个人的名字。他小学都没念完,但在46岁时却获得4个大学的荣誉学位,并当选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牢记别人的名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忘记了对方的姓名,到头来,对方还得重新自报家门,使亲切愉快的气氛一扫而光。另一种情况是张冠李戴,把人们的工作单位、姓名、职务弄错,以致双方都很尴尬,影响了交际效果。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每位女性应掌握一些记住别人姓名的方法。要记住别人的姓名,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问仔细。当你刚刚认识一个人,想要记住他人名字时,切莫感到难为情,而应在交际中主动找机会说:“哟,说了半天,还没有请教您的尊姓大名呢!”这样一来,对方十有八九都会乐意说出自己的名字。当对方自我介绍后,你觉得没有听清楚,应立刻问明是哪几个字,怎么写,有何寓意,直至问清为止。
其次,要巧联想。毛泽东通晓中国历史,对历史人名、历史掌故运用自如。在人际交往中,他特别喜欢把地方的名字与历史上的人物联系起来记忆和解释,同时增强了交谈的幽默感和历史感。如他把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诙谐地称为宋朝皇帝高宗(赵构)的哥哥,这里运用的就是联想的方法。联想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效方法。联想的角度很多。当问清对方的姓名后,可作适当的联想。把对方的名字与其表情、身材、面貌、特征一起印在脑子里,做到名、貌相统一,这是一种联想。也可进行地名联想、寓意联想等。通过联想,使孤零零的名字在头脑中丰富起来,这样就更易记住了。
最后要多重复。重复是记忆的基础。女性每逢结识一个新朋友后,与其交往时,要尽可能在心中默念他的名字五六次,并在合适的时候立刻就用对方的名字称呼他,分别时直呼其名道声“再见”。这样一再地重复对方的名字,对迅速记住对方的姓名有很大帮助。
当然,每个人的记忆力毕竟是有限的,许多时候我们与人相逢,总觉得对方的名字就在嗓子眼儿,可就是叫不出来。这时不要紧张,不妨虚与周旋,挖掘线索,努力唤醒自己记忆深处的对方的“底片”,如不妨提一些诸如:“还在原单位吗?”“最近忙些什么?”之类的问题,找回失去的记忆。万一努力失败,我们最后要做的事情就是道歉,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或来点儿幽默话:“真是人未老,记忆先不行了,连您的大名也想不起来了。”以弥补忘却的缺憾。
通则之二:察言观色,知人而交。
在人际交往中,善于打开通向公众心扉的大门,认识不同性格的公众,知人而交,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采取灵活的交往方式与之沟通,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际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登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投公众所好。为此,女性要全方位地观察公众的举手投足间的表情姿势,从中洞察对方的内心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察言观色。倘若我们不留心观察对方的神态、姿势、语言,就无法真正地了解对方,往往会导致人际沟通过程的“短路”。
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抽象,很难直接观察到,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观察失误。女性需要发挥自身敏锐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快捷的反应和准确的判断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察言观色,认识公众。
首先是口头语言。也即谈吐。俗话说:“言为心声。”口头语言是一个人特定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情绪状态、心理需要的表露,是认识他人的重要途径。只要一开口,他身上的许多信息就传送出来了。
如果一个人说话常常谈论自己,谈到自己的经历、看法、态度、情感等等,说明他性格比较外向,感情比较强烈,主观色彩比较浓厚,比较愿意自我公开,也有可能沾了一点儿爱炫耀自己、爱虚荣表现的边;如果一个人谈话很少涉及自己的经历、看法、态度、情感等,那说明他性格比较内向,情感比较内隐,主观色彩不太浓厚,不太注重自我表现,也可能沾上了一点自卑的边。
如果一个人谈话喜欢叙述事实的过程,仿佛置身事外,那就说明他比较注重客观事实,情感比较沉着;如果一个人谈话重在富有感情的描述,注重个别细节那说明他比较易于动情,也多少有点主观的色彩;如果一个人的说话习惯于分析因果关系,习惯于判断、评价,那说明他主观性很强,也许经常要强加于人。
如果一个人的说话是概括性的,注重事件的结果而较少涉及事件的过程,比较关心宏观的全局的话题,那说明他有领导者、管理者的特质,具有支配的欲望,独立性较强;如果一个人说话是具体性的,注重事件的过程,比较关心微观的局部的话题,那么他就具有从事具体工作的特质,支配的欲望不强烈,顺从性比较明显。
如果一个人谈论的生活琐事多,那说明他属于安乐型的人,比较关心生活的安排;如果一个人谈论的国家大事多,说明他属于事业型的人,比较注重事业的成就;如果一个人喜欢畅谈未来,那说明他属于幻想型的人,比较注重计划和发展。
如果一个人不太愿意评价别人,偶尔谈到时,当面与背后言论比较一致,说明他是正直的;如果一个人喜欢评头论足、当面赞扬,背后诋毁,则是虚伪和嫉妒比较重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用词高雅、准确,讲话干净利索,说明他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办事比较干练果断;如果一个人用词欠妥、浅俗,说话啰嗦,不着要点,说明他文化修养不高,办事拖拉迟疑;如果一个人用词夸张、粗俗,讲话不慎重,那说明他文化修养较差,办事不负责。
如果一个人讲话快而急,往往脾气急躁,办事虎虎有生气,但瞻前顾后不够。常常有粗枝大叶的毛病;如果一个人讲话缓慢,说明他脾气比较沉着,前后考虑得比较周到一些,但可能办事不干练。如果一个人讲话快而不急,则可能办事果断,富有主见,并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
如果一个人在集体场合讲话主动,往往性格外向,是富有信心的表现,也多少说明了具有试图影响他人、支配他人的特征,当然也可能是轻率、爱自我表现;如果一个人在集体场合常处于被动地位、不爱讲话,那一般性格内向的人,同时也可能自信不足,或比较沉着。比较善于从别人谈话中听取意见。
如果一个人喜欢在和别人谈话时纠正别人,这往往是主动、自信心很强、直率的人;如果一个人不爱纠正别人,就往往谦虚、含蓄、被动一些。
其次是体态语言。人的体态语言是丰富而微妙的,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常常可以补充口头语言的未尽之意,是人们心际的显露、情感的外化。它似一个信息发射塔,能表示出许多反映人们心理和性格特征的信息,只要每位女性细心体察,对其认识公众、理解公众有很大作用。
据统计:每人每天平均只有10分钟到11分钟的时间讲话,平均每句话占2.5秒钟;人们在面对面交谈时,其有声部分低于35%,而65%以上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即借助人的手势、表情、身势等体态语言表达的。可见,体态语言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体态语言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坐立姿态、手势、表情等。
将习惯的坐立姿态整理归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人的性格特征。
端坐。经常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是一个力求完美、喜欢周密而讲究实际的人。这种人只做那些有把握的事,从不冒失行事,虽务实,却往往缺少创新与灵活精神。
侧坐。侧身坐在椅子上的人,表明心里感觉舒畅,觉得没有必要让他人留下什么更好的印象,往往是情感外露、不拘小节者。
缩坐。把身体尽力蜷缩一堆,双手夹在大腿中的人,往往自卑感较重的人,谦逊而缺乏自信。
叉腿叉手坐。这种人坐的时候喜欢占据最大的空间。可能有主管一切的偏好,也可能是一个外向性格或支配性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