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怎样才能不生病
29034300000068

第68章 五脏与五时相应

我国古代就对一年季节的划分有五季之说。这主要是根据人体有五脏,因此常用五脏与五季相对照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用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来分别对应五脏与五季的关系。事实上也是如此,春天的肝脏功能强盛,夏天的心脏功能强盛,长夏的脾脏功能强盛,秋天的肺脏功能旺盛,冬天的肾脏功能强盛。正由于五脏与五季相应,因此中医养生推崇在春、夏、长夏、秋、冬这五个季节应分别以相应的脏器作为养生的重点。具体内容如下:

春天的养肝之道

春天的到来,温暖的气候会使人们的活动量日渐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也逐渐加快。在人体内部,血液循环也在加快,营养的供应也在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血液循环的加快主要来源于血量的调节;营养供给的增加则重在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然而人体的以上这些功能在中医看来,都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肝藏血”,这就是说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同时肝的另一大功能就是管理情志,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对摄取膳食的消化和吸收程度。在春天,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有很大的关系。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与人的精神神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情志抑郁或恼怒,就可损伤肝脏,继而发生各种病变,故春病多在肝,宣调达肝之郁气,适应于生发天时,其功效是药所不能比的。

因此要想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春季就必须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如果肝脏运作失常,从而适应不了春季的气候变化,身体就有可能出现一些病症,这就是为什么精神病及肝病患者尤其容易在春季发作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证实中医的“春宜养肝”、“春应在肝”是很有道理的。

综上所述,春天的养生重点要放在对肝脏的保养上面。春季肝气充盛,易出现精神疲惫、心情烦躁的现象,故应保持乐观愉快,调达舒畅肝气,遵循春季宜畅不宜滞的养生道理。在春天三个月里,千万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同时,肝病患者以及高血压病患者,需要在春季来临之时,加强服用养肝、降压的药物,精神病患者也应该在春季定期服药,避免精神受到刺激。这些都是顺应春季气候变化特点,保肝养肝的养生法则。

夏天的养心之道

夏季是一年中,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候,加上室外活动多,运动量也相应的增大,加上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人们不易入睡,人的睡眠时间自然也比其他季节要少一些,因而体内消耗的能量也较多、血液循环加快、流汗也多。

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心脏的负担在夏季明显加重。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夏季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那么就很容易使心脏受到损伤。正如《养生论》里所说:“夏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如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为热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夏天应该调节养护心脏,尽管夏季酷热难当,但是我们应该经常如冰雪在心一样静养心脏,不要因天气炎热而浮躁,这样就会不自觉地增加心脏的负担,甚至损伤心脏,要做到“心静体自凉”。

另外,夏天天热,人体很容易失汗,这样就为我们暴饮提供了条件,其实这样对心脏害处极大。这是因为短时间内喝下大量的水或饮料会迅速增加人体的血容量,增加心脏的负担,年老者或心脏功能欠佳者尤其要引起注意。夏天尽管天热难当,也要进行适当的运动,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增加心脏的血流量,对心脏会有很大的好处。

长夏的养脾之道

因为脾脏属土,按照五行生克的关系它怕火,因为火克土,长夏是火的季节,所以长夏最要注意脾胃的保健,否则脾胃在此时最易患病,如腹泻、呕吐等。

长夏指的是夏末初秋的那段时间。这时候的天气特征是:炎热而多湿。这个时期,蔬菜、瓜果陆续上市,也由此极大地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功能,因此应该着重加强对脾脏的保养,防止因饮食而带来的消化道疾病。天气炎热,人们喝水就多,喝水多就会冲淡胃液,从而降低胃液的杀菌能力,从而使细菌容易侵入肠道。

同时,湿热的夏季很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因此长夏之时,我们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卫生,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对于那些年迈体弱者消化功能较差的人群,最好少吃一些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这是由于含脂肪多的食物会使胃液分泌减少,胃排空的速度减慢,加上长夜多湿,湿邪之气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要注意防止湿邪伤脾,这就是说居室应需要保持干燥,尽量少接触生水等。

秋天的养肺之道

秋季,天气逐渐慢慢开始变得凉爽。秋季是由炎夏走向寒冬的过渡季节,天气变幻莫测,时凉时热,时寒时暖,这般多变的气候,最难修养生息。因此秋季往往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所以秋天发生咳嗽痰喘的病人也较多,患有咳嗽老病的人最易在这时候发作。

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于是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人体产生影响的规律,人们总结出了秋季易损肺气的养生观点,警示人们在秋季应注意天气的反复变化,好好保护肺气,避免发生感冒、咳嗽等疾病。

中医学认为,“肺开窍于鼻”,这就是说鼻为肺的门户,外邪侵肺常由鼻孔入肺,因此时常按摩、洗浴鼻子有助于增强肺脏功能。不少人鼻腔粘膜对冷空气过敏,秋季一到便伤风、流涕。除了必要的治疗外,还需经常按摩鼻部。

按摩鼻部的方法: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待有热感后,用手拇指外侧沿鼻梁、体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着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每天按摩1~2次,可增强的耐寒能力,同时也能够治疗伤风及鼻塞不通。

如果每日清晨或傍晚用冷水浴鼻,效果就会更好。方法实施:将鼻浸在冷水中,闭气不息;一会儿后,抬头换气,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复5~10次。

以上这二种发法都能够增加肺脏的功能,有利于防治吸呼道疾病,对身体也十分有益。

冬天的养肾之道

寒冷的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谢,寒风凛冽,北风呼啸,动物进入了冬眠时期,人们的室外活动也逐渐减少。冬季的严寒气候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降到了一年的最低潮。在这个严寒的季节里,年老体弱的人群非常容易感觉到寒冷的可怕。这主要是由于代谢水平较低,能量和热量的供应相对不足所致。

中医认为,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人体的阳气来源于肾脏,肾脏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寒冬来临,人体需要足够多的热量和能量来抵御寒冷。倘若人的肾功能虚弱,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头晕、心慌、气短、腰膝疲软、乏力、小便失禁等症状。因此,冬季理应滋养肾脏,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疾病,还能增进人体健康。

养肾的方法有很多,如在冬季可适当进补,从而使有比较充分的阳精保持在体内,一旦春季到来,阳气生发,就能够及时供给能量,补充营养,从而不至于由于阳精亏乏而使阳气生发困难;一些阳气虚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就会变得更加虚弱,因此他们可在夏季阳盛的时候就要预先给以治疗,来扶助阳气,即“春夏养阳”,使阳气得到恢复和调养,待到冬季来临才不致于因为阳气过度虚弱而生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