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怎样才能不生病
29034300000069

第69章 烂漫春日,重在防病

中医根据五行理论,把春季与自然界风相联系,认为春季风邪偏盛,风邪又为“百病之长”,容易夹杂各种致病因素,侵害人体而发病。这也是春季疾病多发的原因之一,必须引起重视。

春属风木,主生发,制于金,胜于土。以气候特点来说,春季多风,故春多因外感风邪引起的发热、恶风、咳嗽等症,治疗不当,病邪初起犯肺,进而逆传心包。如沐浴、酒后、出汗、夜卧等均须注意避免受风,以防造成外风、内风、偏风等各种风疾。此时也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比如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病毒性肝炎、细菌性肠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春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溃疡病、老年性关节炎等慢性病为高发季节。春季疾病预防:春天气温上升,细菌、病毒随之繁殖生长,加上春天人户外活动增加,使得这一季节的流感、肺炎、流脑、肝炎等流行性、感染性疾病发病增加。中医将此类致病因素称为“虚邪贼风”,与前述春季“春风夹邪”的气候特点有一定关系。所以,随时注意避开此类邪气,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具体方法如避免疾病流行期间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用食醋熏蒸消毒等。由于春季温差较大,对血管收缩、舒张的调节要求较高,所以心脑血管病变在春季容易发作,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因此,这类患者应特别注意冷暖的调节。

春季亦是精神病的好发季节,民谚有“菜花黄,痴子忙”的说法。故要注意此类患者的药物治疗监督,以及加强精神调节和心理的疏导。此外,春风也带来了花粉过敏症,可表现为支气管哮喘、鼻炎、各种皮肤病、紫瘫等各种病变。因此,过敏体质的人,春天要尽可能避免与过敏源接触,可服用祛风抗过敏的中药如防风、蝉衣等进行预防。

根据春天气候物候变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摄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精神情志调摄:春令阳气升发,呈现向上向外舒展的趋势。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中医认为春季人的精神情志应保持舒畅、豁达,即应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中医藏象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情志抑郁或恼怒,就可损伤肝脏,继而发生各种病变。故春病多在肝,宜调达肝之郁气,适应于生发天时,其功效甚至非药所能比。春季肝气充盛,易出现精神疲惫、心情烦躁,故应保持乐观愉快,调达舒畅肝气。切忌幽居室内,孤坐独居,自生郁闷,应遵循春季宜畅不宜郁,宜升不宜滞的原则。诸如陶醉于明快的音乐,开怀于相声小品,舞剑弄扇,踏青问柳,登高赏花等方法皆使人精神愉快,体内气血流通,是春季适用的调神养生法,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用一二,长期坚持,必有收获。

起居调摄:起居包括作息规律、衣着调适两方面。春天因新陈代谢加快,各器官的负荷加重,身体还未及调节,造成脑部气血暂时供应不足,而出现“春眠不觉晓”的“春困”情况。对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天的作息规律应是:“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意思是春天应晚睡早起(相对于冬季而言),起床后不要急于束发更衣,应散披头发,着宽松衣服,以舒缓形体,使气血流畅、神情怡然。如此,有助于机体快速适应季节交替的变化,保持健康身体。春季是冬季到夏季的过渡季节,冷暖交替,气温变化大,对于体质较弱、抵抗力差的人容易患伤风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虽然“一场春雨一场暖”,但仍要注意防寒,春捂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冬季刚过,人们的肌体对冷暖多变的早春天气还不很适应,应多穿点衣服“捂一捂”,以免天气突变、气温骤降,受冷生疾。衣着更换较频繁,增减衣服要随气温变化,尤其早晚仍较凉。春季皮肤开泄,勿当风脱衣,早晚应注意保暖。早些起床进行么育活动,以舒展筋骨,疏通气血,增强体质。老人儿童气弱该怯,易冷易热,尤须慎重。春季阳气始生,应注意养护人体毛气。平素谨遵“春捂秋冻”,性生活不宜过频,防止因贪欢纵欲,房室过度而耗损元阳。

春天来了,万物生长,花香草青树叶绿,室外空气比室内新鲜的多,室内既有煤、煤气燃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又有烹任时产生的油烟,还有人呼出的化学物质,如果家中有呼吸道传染病的人,那么还会在空气中漂浮病毒、病菌。因此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透气。天气晴朗时多晒被褥,既可保持被褥的二澡,又能利用太阳紫外线杀菌消毒,有利于身体健康。在行动上,春日阳和,万物复苏,当择融和春日,出游踏青,以受天地之阳气。要利用业余时间到户外活动,做健身操、打太极拳,活动筋骨锻炼身体,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节假日同家人外出郊游踏青,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调节精神和情绪。但年老体弱者,须谨慎行事,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