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这么严重吗
29018200000015

第15章 完美的杂草、不完美的花园

完美主义者,就是那种自己受苦受难还嫌不够,又硬拉着别人跳火坑的人。

不要尝试去取悦,因为他们对自己也从未满意过。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完美无缺”,“尽善尽美”,要得到“第一名”、“一百分”,却没有被提醒生存的现实。我们忽略了“冠军”只有一个,而且那一个很难永远是你,以致把一点小挫折看得比什么都严重。

你可能也听人家说过这样的评语:“阿华很棒,每科都拿一百分。”“强强很厉害,每次都拿第一名。”等他听多了这种赞美后,逐渐以这种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是哪一天分数没有达到这个“预期”,自信也就随之瓦解。

我教过一位医科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全班及全校第一名,毕业典礼还代表毕业生致谢辞,可谓风光一时。

但是进入医学院后的第一次班会上,她才发现班上同学有一半以上都和她一样具有不可一世的辉煌成绩。刹那间,她就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软趴趴地靠在椅背上。原来自己并不算什么,充其量只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井底之蛙罢了。

从那时起,她一直处在高度焦虑中,百般地挑剔自己。记得有一次在生理学期中考后,我关心地问她考得如何?她脸色难看地回答:“考得不好!”结果成绩公布竟是满分。我花了很长的时间辅导她,才让她重新建立起自信,恢复自我肯定。

父母亲总习惯把注意放在小孩的错误而非成就上。当一个小孩数学测验得拱分,他们不会赞美,反而会问:“你哪些地方算错了?”如果孩子课业的分数每科都是甲,只有一个乙,他们就会注意到那个乙:“这科怎么会得乙!”

“什么样的人是完美主义者?”

“就是那种自己受苦受难还不够,又硬拉着别人跳火坑的人。”

试想,当一个孩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完美的”教育,做错了一件事就连前面所做的事都一起否定——“倒洗澡水连小孩都一起倒掉”。他又如何学会肯定自己?又如何乐观进取?又如何不对小错耿耿于怀呢?

有一则趣闻——

在分发成绩单的时候,学生们都十分紧张。其中有位学生显得特别焦躁不安,等别的同学都走了以后,他走到老师的面前,恳求老师是否能再多加几句好一点的评语。

老师拿起他的成绩单,看见评语是这么写的:“该生各方面均有杰出的表现,殊堪嘉许!”评语这么好,而他居然还发愁,令老师大为不解,于是问他:“你还能要求什么?”

他笑逐颜开地问:“你能不能就把这句话加上去?”

追求完美也许是最容易形成压力的因素,因为它并不存在。追求完美只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因为不管你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得多好,你那颗追求完美的心,总是会让你觉得不够完美。不是吗?

歌德说:“不要尝试去取悦一位完美主义者,因为他对自己就从来没有满意过。”为了紧抱完美的匾额而自我虐待是不值得的,因为你很快就会被搞得精疲力竭。

那位医科学生后来告诉我,她说:“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后来才发现,自己其实只是爱钻牛角尖,喜欢吹毛求疵,所以才会把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搞得很累、有挫折感。”

我笑答:“说得没错,如果你真的是个完美主义者,就应该看到事情最美好的一面,而不是专注在缺点上。不是吗?”

犹太人说,天使的长处是没有缺点,短处是无法进步;至于我们凡人,长处则在于有许多缺点,正因为我们有许多缺点,所以可以不断地进步;就因为人的不完美,这才使得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绝对必要”和“不可取代”的。

有位太太对先生说:“我不要你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男人,只要你的缺点我喜欢就好。”

先生则对太太说:“你若不是样样都要求十全十美,那你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太太了!”

你有你的缺点,他也有他的盲点,这不完美的世界本来就不存在完美的人。

再美丽的花园中也会有一些杂草;再伟大的创作也会有一点瑕疵,这就是自然——一种最真实的完美。

有个富翁拥有一座漂亮的大花园,仅雇用的园丁就有上百人,他非常引以为傲,并多次力邀大师前去鉴赏。

隔了一段时日,富翁又再次盛情邀请,大师终于同意前去。

到了花园一看,果然美轮美奂,且十分完美,花园小径上甚至没有半片枯叶子,就连树上也没有干叶子。但此时大师的表情却变得非常失望,他四处看看,边看边摇头。

“怎么回事?有什么不对吗?”富翁不安地问。

大师说:“这里太完美了,所以看起来那么无趣,那么的人工化。那些干叶子都去哪里了?”

富翁答道:“我要园丁把所有的干叶子都扫光,使花园尽可能十全十美。”

“少了落叶,就看不出真实的生命在进行着。”大师沮丧地说,“就好像一座华丽的墓园一样,那样的完美是死的。”

自然就是美,努力要让某件事完美,就会不自然,当然也不可能是完美的。

当我们力求生活的完美境界时,常忽略了自然的美感。试想,如果你坚持要将最后一片枯叶都扫光了才休息,这样的生活,真的美吗?

很喜欢希尔·西尔福斯坦写的一本小书《失落一角》,讲的是有个圆被切去了一大块,它想恢复成完整无缺,于是四处寻觅失落的部分。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一路上欣赏野花,还和毛虫聊天,享受阳光。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全都不合适,所以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残缺的圆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开心得很。它把碎片拼上,开始滚动。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那些野花,也无暇和毛虫聊天。它终于发觉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像不同,便停止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到路旁,慢慢地滚走了。

在我们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反而能体验更深的人生,换个角度来说,什么都有的人反而是可怜人,他不会有期待,也永远无法感受到获得从未得到过的东西是如何的美妙。接受生命的不完美吧!那么,不完美也成了另一种美。

轻松一下:

凡事尽力就好,而不必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为止。试着用这样的态度:“选择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努力去做,至于生活中其他的事,去做就好。”

作家杰克森·布朗有句话:“生命并不要求我们做最好的——只要我们能尽其所能。”

为人,尽其所能,则无愧于心。

处事,尽其所能,则无怨于人。

人生的重点不在于“尽如人意”,重要的是能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我已经尽力了!”

法庭内。

法官对一名栋岁的囚犯说:“我判你嘲年刑。”

犯人老泪纵横:“法官大人,我活不到服完刑期,是否可以少判几年?”

法官安慰地说:“不用担心这一点,你就尽力而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