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天文历法研究(下)
28942200000015

第15章 贾逵

贾逵(30~101),东汉时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曾任左中郎将、侍中领骑都尉。他对后汉《四分历》的制定和历法的进步有重要贡献,在《续后汉书·律历志》中专门有贾逵论历一节。

贾逵考察了汉初行用秦之《颛顼历》和太初元年行用《太初历》以后200多年间的朔日天象,发现很多朔日误置在上月末一日,也有误置于二日的。到公元85年行用后汉《四分历》后,朔日误置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从天文学上来看,这一现象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朔望月长度太大,误差积累;另一是月行不均匀,时快时慢。对于第一点,《颛顼历》和后汉《四分历》的朔望月长度是29.53085,《太初历》是29.53086,而实际上只有29.53059.后来,刘洪的《乾象历》改成29.53054就较为接近。这一因素是长期积累的,30年约差2小时,所以当时人们还未认识到此点。贾逵明确地指出了第二个原因,即月行有迟疾。这一因素是周期性的,一个月内最大积累误差可达8.9个小时。他充分肯定了李梵、苏统从实测中发现的这一现象,并且指出了每月运动最快的地方要向前移动3度,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指出月亮近地点的运动。由于贾逵的建议,在刘洪《乾象历》里首次考虑了月行迟疾来求朔望时刻和朔望时日月的经度,使我国历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参见本编第四章第一节的历法分期)。

贾逵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建议在浑仪中加黄道环。因为日月循黄道,用赤道浑仪不能很好地测量日月运动。这一建议开创了我国仪器发展的新道路,汉代灵台上首次出现了黄道浑仪,后来因为黄道环与周日运动不协调而被省去,但到唐代李淳风又再次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