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23),江苏丰县人,出身于汉宗室贵族,年少时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刘向亦为西汉著名学者,历史上对他们的研究颇多,尤其清代以来对刘歆和《三统历》的研究更为集中。刘歆一生从事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时间大体相当,其中学术活动又分两个时期,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六、七年为第一时期,主要是研读各种书籍,如经传、诸子、诗赋、术数等,最后同其父共同完成我国图书目录学的第一部著作《七略》;第二个时期是从王莽执政后的元始元年(1)至始建国二年(10),主要从事天文学工作,编制《三统历谱》。公元23年因参与谋杀王莽未遂而自杀。
《三统历谱》不是一个为了行用而编制的历法,它是刘歆为了解释《春秋》一书中的天象和研究历史年代学问题依照当时行用的《太初历》而编制的。古今研究者一致认为,《三统历谱》即是汉武帝时邓平、落下闳等人创立的《太初历》。由于《汉书·律历志》采用了刘歆《三统历谱》的许多内容,使《太初历》的大体面貌得以保存,成为保留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但是1983年薄树人教授撰文指出了《三统历》同《太初历》的不同至少有下述5点(参见《自然科学史研究》2卷2期,第138页,1983年):《太初历》用甘氏二十八宿体系,而《三统历》用石氏体系;《三统历》创立岁星超辰法,即认为木星恒星周期为11.917年;《太初历》用太初元年为近距历元,《三统历》则有太极上元,距太初元年143127年;基本数据方面《三统历》之中指出一回归年1天;冬至点位置,《太初历》认为在建星或牵牛前5度,《三统历》则认为在牵牛初,亦或牵牛前4度5分。
这些不同表明刘歆对天文学是有贡献的,尤其是他提出的木星周期,回归年和朔望月长度的值都比《太初历》进步。他提出的太极上元既有繁复神秘的一面,也有促进数学方法发展的一面。然而他是一个保守的思想家,他利用和发展了《易·系辞》里的数字神秘主义的思想来解释天文常数,对天文学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在过去的研究中常出现刘歆为了王莽篡汉之需而编《三统历》和刘歆篡改《春秋》中的日食记录之类看法,现在看来这二点证据不足。历史记载中没有看到王莽令刘歆编历的内容,而且王莽篡汉成功以后改正朔,易服色,所行之历与刘歆无关。至于刘歆篡改《春秋》中的日食记录一事,按《三统历》的精度和所用交会周期来分析,他是不可能做到的。如今用现代电子计算机反推《春秋》中的日食记录,37次中有31次确实可靠,有4次记录日无日食发生,有一次是曲阜不可见,一次是月日干支有误。我们应该认为,这绝不是刘歆按《三统历》能推算出来的,只能是当时的观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