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部长说过,这任务不管有多困难,交给你放心。席盛林说,完成的是又快又好,从不落后。等通知吧,那仗在哪儿打,咱就往哪儿支前。听李县长说,这一仗下来,少不了二三百个伤员。打完这一仗,八路军离开蒲县了。
为什么要走呵,不能留在这儿嘛?成怀珠问。
蒲县周围不是还有,阎锡山的六十二军,十五军和六十六师。席盛林说,为了减少国共合作中的摩擦,八路军主动撤离。
席村长,还是讲这当下的事儿吧。史怀惠说,吃不饱肚子,战士拿啥打胜仗,那战机还不得错过去呵。
青黄不接的季节,咋挨窑动员捐献呵?席盛林说,关键是都捐献一遍了,咱塬上的老百姓苦呵!
没有办法想了?成怀珠问。
席盛林摇头说,我这想的头都疼了,没有办法呵。总不能效仿那些盗客,入窑抢去呵。惟一的办法,明儿再开一场抗日宣传动员会。窑里粮食宽敞点儿的,或许再捐出几袋子。可离一百石,远着呢。
我有一个办法,一个人就能捐出一百石。史怀惠突然说。
你说。席盛林说。
先问怀珠同意不同意。史怀惠笑说。
这是抗日,我们是为抗日工作,他个人的建议,不能影响抗日大局。席盛林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做好了为抗日随时牺牲的准备。
我的意见跟这捐粮抗日,有啥关系呵?成怀珠笑说,史怀惠同志,你不用掖着说话,有啥办法你只说。盛林在这儿,我作一个保证,凡是为了抗日的事儿,我决不丧失党性,一切从大局出发。
那我可说,你可别后悔?史怀惠问。
我啥也不后悔,你说。成怀珠说。
席村长,你听清了嘛?史怀惠又问。
听清了。你就别卖关子了,连我都着急了。席盛林说,少了这一百石,咱们这个编村呵,抗日工作,支前工作落后了。
你说,谁个窑里藏着一百石粮食?成怀珠问。
跟你的关系大去了。史怀惠笑说。
谁跟我的关系大去了?成怀珠又问。
史家大爷,你的老泰山。史怀惠吃笑说,这关系还不大呵。
半天,成怀珠半信半疑的说,他窑里藏着一百石粮食?我怎么有点儿不相信呵。北塬哪一家能拿出一百石粮食呵?
属实嘛?席盛林说。
我这么说吧,这么大的北塬,我不敢说哪一家的大花脸多,但我敢说藏下一百石粮食的人家,惟有我这位本家,史家大爷了。而且我讲话有充分的依据,也有人曾经亲眼目睹过,那一窑山似的粮食。
成怀珠摇头说,我还是不相信,他哪儿来的一窑的粮食?一顷地有多少收成,我们三个都是北塬人,心里不明白?
我也是不相信,窑里藏一百多石粮食,听都没听说过。席盛林说,小时候呵,听奶奶说,有一家老财,窝里藏了五六十石粮食,荒年了,一家人关在窑里饱肚子,窑外头饿着一沟人。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把那老财的窑浇塌了。村里人去救他,人倒没有救出来,扒出了一窑的粮食。一村人吃了三年,那破窑里呵,还能扒出粮食来。我认识那老头了,穿一件紫花布黑夹袄,少言语,说话板。
我也不相信,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史怀惠肯定的说。
他捐了多少?席盛林问。
十石。史怀惠回答。
那也不少了。席盛林说,多半窑里呵,只捐一袋粮食,三五十斤。怀珠,你们翁婿,割舍不了的亲戚。假如这史家大爷,窑里藏着一百多石粮食,这抗日宣传动员工作,那就要看你的了。
不能够。成怀珠说,那窑里我也进过几回,没见着呵。他又不是古县的首富,我从来也没听史迟娥讲,一窑粮食的事儿。
对你的岳丈呵,你还是缺乏了解。史怀惠说,那一窑粮食呵,也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史家大爷是一个很勤俭的人,吃穿窑里的陈设,哪儿像一个地主的样子呵?一个铜钱掰开了花。他又是一个不喜欢的藏钱的人,似是上辈子饿怕了,守着一窑粮食,那觉才睡安稳了。你不知道吧,遇到便宜粮食,他买了背窑里藏起来。这一窑粮食,积累的也有十年八年了吧。前年也是一个本家爷们,病死了。两个闺女,没儿子。那闺女也早出阁了,殡葬就出现难题了,谁管饭吃呵?本家爷们回窑里吃饭,那吊孝的亲戚呢,闺女和女婿呢?我们那族长,找到史家大爷头上了。
就是他看见的那一窑粮食。席盛林说。
对头。史怀惠说,那史家大爷也没商量,领了族长一个人进窑去,窑内还套着一孔暗窑。史家大爷端了一盏灯,于是族长就看到了那一窑的粮食,他说那何止是一百石呵!史家大爷要求族长,不告诉任何人,并且承诺不管是族中的穷人,或是颗粒不收的灾年,这一窑粮食可以帮助一村人活命。
你怎么知道的。成怀珠困惑的问。
或许是为了抗日,为了民族的存亡,他把这个不该泄露的秘密,告诉了我。史怀惠说,我相信他的话。假如不是为了抗日打鬼子,他会把这个秘密,带到坟墓里去。不会告诉我的。他说那一窑的粮食呵,在灾难到来后,也有他的一份,包括他的家人。总之,那是一村人,最后的希望。
这么说,应该可信。席盛林说。
请他带我们去看一眼,那一窑的粮食。成怀珠说。
还有不要对史家大爷讲这件事,那不是把族长给卖了嘛。史怀惠说,这是一个爱国人的老人,但他也害怕卖祖国,遭人唾弃。更不能带了我们,去看那一窑的粮食。这样一来,还有脸活着嘛?
眼见为实呵。成怀珠说,不能凭空说人家,有那一窑的粮食吧?岳丈那个人,我了解,我断定他,没有那一窑的粮食。但我知道他是一个窝囊财主,有财不露富的传统习惯,日子过的俭朴,靠勤俭积累一些粮食。也知道他不看钱,特别重视粮食,这也没有错呵,都是传统的习惯。另外,他是一个很固执己见的人,跟我父亲不一样,不容易说服。当年他为甚看不起我父亲,那就是因为我父亲,是半个生意人。
你打算放弃了?席盛林问。
我是不想放弃呵,没有事实依据呵。成怀珠说,你是不知道那老爷子的脾气,火上来了,六亲不认。再说了,他也真没有那一窑的粮食。
我还有一个办法。史怀惠说。
啥办法?席盛林问。
你回窑里了,上了炕细问去。史怀惠笑说,那就一定有一个结果,而且是一个很可靠的结果。闺女应该有所了解吧。
我就没有听她讲过。成怀珠笑说,讲了从前的事儿,你们还捂了嘴笑呢,老爷子硬给我父亲,要了四百块大洋,那媳妇,差不多就是买的。我跟他说话少,也没有坐在炕上,脸对脸的沟通过。
那就打住吧。席盛林说,不管有没有那一窑的粮食,储备粮食防备灾年,不是个自,而是为一族人,一村人,善良呵!就当是一个故事,一样很感动人。而正是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正在经受着战火的蹂躏!
那担架队支前的事儿,还集结嘛?成怀珠问。
还没有接到通知。席盛林说,但一刻也不能松懈,集结的通知,会随时传达过来。这一仗,用不了几天,打响了。
还有工作安排嘛。成怀珠又问。
暂时没有。席盛林说,你回到仁义村后,跟农救会的那个张大柱会长,一块儿再想想办法,完成不了军粮任务,李县长不答应,连你也要受批评。听交通员狗剩,这几天,李县长可能来古县,检查编村的抗日工作。
半天,成怀珠说,那张大柱窑里没粮食,跟穷人差不多。办法能想,但这一百石凑不齐。仁义村没有像样的地主呵。
凑多少算多少吧,困难我向李县长反映。席盛林说,其它编村也有这种情况,北塬人抗日激情很高,就是太穷了。
成怀珠嘿笑说,那我回了。
这可不是我跟你找活干,我这也是为了抗日工作。史怀惠说,你们说,那老爷子,犯着跟我编故事嘛?那史家大爷,寻常不显山不露水的,个自都舍不得多吃一口,他会为大家,藏那一窑的粮食?玄!
刚才说的那么肯定,不是你说的?席盛林问。
是我说的呵,可我没往深处想呵。史怀惠笑说,回头想想,还是怀珠的话正确。既便北塬有这样的故事,也不该发生在史家大爷身上呵。
那应该发生在谁身上?成怀珠笑说。
我也不知道。史怀惠问,有这样的故事嘛?
这样的愿望呵,在塬上有很多,真实的故事,也应该在北塬出现。成怀珠笑说,只是我们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出现。
我们期待的奇迹,希望就在史家大爷身上出现。席盛林说,虽然不是初衷的普渡众生,却是为抗日做贡献。
三个人都笑了。
回到仁义村,天还早,塬人干农活的人,太阳落山前才收工,沟里犬吠声外,烟囱还未缠绕出炊烟,艳阳下异样的安静。沟里的草,荆棘正在春风里旺长,摇曳的石榴树,开绽出粉色的骨朵儿。
挪下沟来的成怀珠,满脑子还是那一窑的粮食,一窑盛不下的希望……
但这样的故事,跟北塬很多传奇的故事一样,仅是一种美好的寄托。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只能是虚妄的故事。
史迟娥带着儿子,窑前的一棵枣树下晒日头,那枣树刚蒙了一层淡绿,还未生长出叶子。儿子看见父亲,跑回窑里拿了一只矮凳,放在史迟娥身边,拿手拍了拍,说坐床床。成怀珠坐下,把儿子抱在怀里说,还是我的儿子聪明呵。史迟娥手里,正在折一件棉衣,是儿子的一件大棉袄。说德顺聪明,你也没抱几回。
成怀珠嘿笑不响。
张大柱来了。
他没说啥事儿?
好像是担架队的事儿。
我知道。
打一仗也好,眼瞅着鬼子杀人放火,这塬上哪还有安生日子呵!你说这鬼子来了中国,多少人呵?
不清楚。
你也不知道呵,还以为你啥都明白呢。
反正,有那么一百多万吧。
中国这么大,也不算多。一人一口唾沫,也把小鬼子淹死了。
我长大了,也打鬼子!
好儿子,爸听这话高兴。
史迟娥一把抢过儿子,抱在怀里说,等你长大了呵,那鬼子早打跑了。这仗还能再打上,十几年呵?
不好说。三年两年打败了鬼子,那还叫持久战呵?日本人武器占便宜,有飞机大炮,人也顶打,不怕死。
史迟娥抱着儿子不响。
半天,成怀珠笑说,问你一件事儿。
说吧,啥事?
你娘家的事儿。
我娘家啥事?
听你们的一个本家说,你爹藏了一窑的粮食。
一窑的粮食,那还不是一座山呵。不是胡说嘛?我爹爱吃小米,不管啥季节,窑里都藏着几石小米。那一窑的粮食呵,我可没见过。多少年的年景,能堆满那一窑的粮食呵?那是一窑,不是一石。
那一窑的粮食,少说也有一百多石。
你想说啥?
你回娘家一趟,看看有没有那一窑的粮食。他瞒人家不瞒你。
不回。
人家说的,那可是有鼻子有眼儿。
谁说的?
史怀惠。
他见那一窑的粮食了?
没见。他说那老族长见了。
真有那一窑的粮食呵?
她摇头,絮语说,哪来的那一窑的粮食呵?
他俩不是瞎编吧?
我咋不知道,藏哪儿了呢?
他不会告诉你。真荒了年景,那一窑的粮食呵,有你的一份,但也未必让你看见,那一窑的粮食。
我见了,还抢呵?
他嘿笑。
真的假的呵?我爹这人,不好说。
明儿,我陪你回去一趟,真假不就知道了。
我从哪儿说起?
实话实说。不问你爹,问你娘。藏那一窑粮食呵,你娘该知道。你爹不会连你娘,也瞒了吧。
不会。瞒也瞒不住呵。
我也猜想了,那个窑套窑的暗窑,最初的用意,一定是防范土匪。这日子久了,土匪没防着,藏了一窑的粮食。
我咋没弄明白,有那没那一窑的粮食,干甚呵?
真有那一窑的粮食,解决大问题了。你爹他不想打败日本鬼子,过太平日子。这小鬼子比土匪还凶残,那当兵的吃不饱肚子,拿啥打仗呵?战场上那可是一枪一刀的拼命,没有力气,吃亏。
捐那一窑的粮食,还不要了他的老命呵?
这是抗日,捐的光荣。
那可是他一生的积累,命根子。
这么说,还真有那一窑的粮食呵?
我真没见过。反正有一年,我一个人走亲戚,讲你不顾家,娘俏俏的告诉我说,窑里没粮食了,你只管来,儿女替你们养活了。娘没钱给你,管你一辈子温饱。够了吧?有娘入这句话,那一窑的粮食,还真有谱儿。
那一窑粮食呵,没白藏。你还要帮我做通你爹的思想工作。
我可不敢答应你。你知道他的脾气。
那也不能放弃呵,这军粮还差一百石呢。没有那一窑的粮食,拿啥完成任务。他藏粮是为了防灾年,什么样的灾年,也比不上这民族存亡呵。捐献那是民族大义,没有比抗日的事儿,更大了。赶跑了鬼子,他还可以再藏一窑的粮食,亡国了,日本人会抢走那一窑的粮食,没准,命也得搭上。
我爹不是糊涂人,大道理他懂。要是没有那一窑的粮食,他的心还不空了呵。我这当闺女的,还没孝敬他呢,倒去伤他了。
你的想法,我不赞成。他那么一个爱国的老人,正直了一辈子,对自己吝啬一辈子,在民族大义面前,决不会犹豫。
她笑着摇头。
你信不信?我跟你打赌。
我也不跟你打赌,说这都是梦话,那一窑的粮食,在哪儿呵?等我亲眼看见了,那一窑的粮食,再说不迟。
他站起来,笑了。
那形容里坚信的故事,在他脸上存在,在她的脸上,看不到存在的痕迹。因为那只是一个传奇故事,从来没有哪一个北塬人,看见过一窑金灿灿的粮食。那种美好向往的背后,印证着贫瘠的北塬,对粮食匮乏的恐慌。对粮食拥有的渴望和期待,是每一个北塬人,共有的生存状态。
从回村的第一天起,成怀珠就开始为抗日,奔走呼号了。那没完没了的抗日工作,令他远离了农活。塬上的庄稼,依旧撂在父母背上。父子在每一天的晚上,也很少见面。或许曾经壮志未酬的成立志老去了,但他支持两个抗日的儿子。一个儿子在牺盟会,一个在国军中当少校,他知足了。
夕阳西下时分,牵着那头大青骡子,绕出沟来的成立志,突然看见了,坐在窑前的儿子。他在稀薄的光辉里,愣住了。半天慢腾腾的回眸去,老伴的眼眶里,和他一样或多或少,盈满了泪花。
我担心老二,那战场上哪有不伤人的。她说。
不担心。你给菩萨多磕头,保佑老二。
好歹老大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