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谋法兰西
上帝似乎很喜欢和人类开一些玩笑,比如说,如果人类太安宁的话,就来点灾难。
而希特勒的降临就意味着灾难的开始。
如果搞一次世界恶人选举的话,希特勒无疑是首选。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在他上台不久后就发动了入侵波兰的战争。
然而希特勒的野心并未至此结束,其扩大德国版图的欲壑是难以用波兰填满的。在德军入侵波兰的胜利基本定局时,他又将目光投向西欧。1939年9月12日,他对其副官说:法国很快会被征服,然后迫使英国议和。10月27日,在柏林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他又说:时间拖长对德国不利,我打算在近期进攻西欧。
但是希特勒感到他的将领们对进攻西欧的疑虑很大,这将会影响到德军的作战。为增强将领们的信心,希特勒于11月23日就战争发展形势和目标发表了一次演讲。他声称,67年以来,德国第一次可以不在两线作战;由于苏联的削弱、苏德条约的签订和美国的中立,苏美两国目前不构成威胁,与英法相比,德军在现役部队、空军、装甲兵和炮兵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总之,目前是有利时机,6个月后则可能丧失这种时机。
希特勒的三寸不烂之舌并没有使部属们增强信心,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总参谋长哈尔德等诸多高级将领,不相信德军的兵力和新式武器占有压倒优势,担心进攻西欧会有很大风险。然而,他们却无力阻止希特勒进攻西欧的决定。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于10月19日向希特勒提交了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这个方案规定,德军将主要兵力集中于右翼,其任务是向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主要突击,并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港口。这个方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进攻西欧的“施利芬计划”十分相近,它们都把主攻方向放在右翼,同样是通过比利时入侵法国。
“黄色”方案颁发之后,在德国三军总部和各集团军总部引起了激烈争论,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的意见尤其引人注目。
曼施坦因对“黄色”方案做详细研究后,对其战略构想极为不满。他说:“照我看来,陆军总部的战略意图,就其本质而言,完全是模仿1914年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至少我感觉到这是一种耻辱。我们这代人居然不能做一个好的计划来,而要去照抄老文章,尽管是出自施利芬这样的名家手笔。”
曼施坦因认为,“黄色”方案最大的弱点是仅以割裂英法联军为目标,而没有把歼灭法军主力作为目标。他斟酌再三,提出了自己的报告。这个报告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不在一次决战中彻底解决法国人,而只是求得一个有限的局部性胜利,则德国所投入的政治和军事赌注是不划算的,陆军总部的“黄色”方案所导致的正是这种不合理的结局。进攻西欧的攻击重点应放在中路A集团军群方向,通过阿登山地的奇袭行动,迂回围歼进入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主力,这就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
“曼施坦因计划”中的一个最大胆设想是让德军装甲摩托化部队通过茂密崎岖的阿登山地森林,绕过法国坚固设防的马奇诺防线,对英法军队进行迂回奇袭。后来的事实证明曼施坦因是具备军事才能的,如果不是他,希特勒的美梦可能或者至少不会那么快地轻松实现吧。
但“曼施坦因计划”遭到许多德军高级将领的反对。曼施坦因把自己的计划上呈了6次,陆军总部、参谋总部都不予理睬,也没有转呈希特勒。
曼施坦因与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的关系本来就很僵,现在曼施坦因又一再坚持他们看来是毫无道理的意见,两位上司不厌烦才怪呢。于是,1940年1月27日,曼施坦因被免去A集团军群参谋长职务,任命为一个二流步兵军军长。实际上,这种职务变化是明升暗降,曼施坦因的官运可能到此终结了。
尽管如此,曼施坦因仍不放弃自己的计划。所谓天无绝人之路,2月17日,希特勒宴请新任命的5名军长,曼施坦因乘机向希特勒陈述了自己的计划。希特勒对此计划很感兴趣,邀请曼施坦因到他的书房密谈,对于促使希特勒修改原有“黄色”方案,起了重要作用。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真是天助曼施坦因。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国空军飞机因迷航飞入比利时领空后被迫降落,机上德国军官携带着一份“黄色”方案,被俘前他只焚烧掉其中的一部分文件,计划的相当一部分落入盟军之手。这样,原来的“黄色”方案已无密可保,这也促使希特勒放弃原计划,改向阿登方向进攻。
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预下,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参谋总长哈尔德才开始同意将进攻重点转到阿登方向。他们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并命名该计划为“镰割”。
二、闪电战大显神威
希特勒扩张心切,“镰割”计划刚刚确定,就马上下达一道密令:要求各部队抓紧西线大战的准备工作,务于5月5日前完成一切进攻准备。
德军参谋部日夜忙乱,柏林的气氛愈加紧张。
一支支德国部队加紧向西线机动,法西斯的飞机、坦克、步兵、大炮和运输车辆像一团团浓密的乌云,在德国西部边境聚集着、翻滚着……
风声紧,雨意浓。德国对英、法、荷、比、卢的袭击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然而此时,英国首相张伯伦之流还沉浸在“西线无战事”的迷梦中。荷、比两国也天真地相信。只要严守中立,不触怒希特勒,就可以避免卷入这场战争。荷、比想依赖英法这两个欧洲大国来保护自己不受侵犯,而英法却耐心期待着东方出现某种“称心如意”的奇迹。
“奇迹”没有等到,大难却临头了。
1940年5月9日,德军统帅部下达进攻西欧的命令。
5月9日晚,德军飞机对德国一所大学城弗赖堡进行了恐怖袭击,一所女子寄宿中学和一所医院被炸毁,死伤数百人。德军统帅部诬陷这次袭击系比利时和荷兰所为,找到了向这两个中立国家发动进攻的“根据”,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5月10日,天刚破晓。德国不宣而战,百万大军突然扑向荷、比、卢、法诸国。
西欧上空,德军大编队轰炸机和“施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发出的怪叫声打破了宁静的气氛,荷、比国土上升腾起一股股浓黑的烟柱,飞机场、桥梁、铁路和仓库等地,都遭到德国空军的疯狂轰炸。
当钢筋水泥工事后面酣睡的英法守军被隆隆炮声和炸弹声惊醒时,德军坦克已冲进荷、比国境,只可惜了一枕美梦!
德军入侵后,荷、比两国马上向英法求援。盟军统帅甘末林立即命令英法联军按计划向比利时机动。两小时后,英法联军才开入比利时境内增援,另一支援军赶到荷兰时,已经晚了。
德军坦克摩托化部队越过边境后,似滚滚洪水泻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腹地。当天,卢森堡就宣布投降了。
至于荷兰,5月10日凌晨,德军从地面和空中同时向荷兰发起进攻,迅速占领荷兰东北各省,并于当日突破其首道防线,迫使荷军退守荷兰要塞。
在地面部队进攻的同时,德军空降兵约4,000人从天而降,分两路突入“荷兰要塞”,割裂了荷军部署。
5月12日晚,荷兰女王及内阁大臣接到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的报告:已没有任何希望顶住德军的进攻了。
第二天,威廉明娜女王携几个内阁大臣登上一艘英国驱逐舰逃往伦敦。临走时,女王授权温克尔曼将军作为全权代表在适当时机宣布投降。
5月14日黄昏,温克尔曼命令全军放下武器。次日上午,他作为荷兰政府的全权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短短5天,荷兰就被德军征服了。
比利时的情况虽然比荷兰稍好些,但也只是进行了有限抵抗。
5月10日,德军从地面和空中对比利时发动了立体进攻,从地面和空中迅速突破比军防线。
比利时人有一个引以自豪的要塞——埃本-埃马尔要塞。比军认为,它比马奇诺防线或齐格菲防线上的任何工事都更加坚固,可以长期坚守。
然而,作战过程大出比军所料。10日凌晨,经过模拟训练的德国空降兵乘滑翔机悄悄降落在埃本-埃马尔要塞顶部,从天而降的“神兵”令防守要塞的比军措手不及,德军以微弱代价轻而易举攻克了这个号称欧洲最难攻克的工事。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失陷,预示着比军第一道防线的全面瓦解。5月12日,比军不得不退守第二道防线。
5月27日,比军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开始全面瓦解。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再也看不到任何可以扭转局面的希望了,只好接受德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要求,于次日凌晨4时命令比军向德军投降。
希特勒的“闪电战”的确非同凡响。抛开道义的理念,从单纯军事角度看,希特勒的确具备异禀,让人不由得发出希特勒的降临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灾难的感叹。
三、英法联军被困敦刻尔克
德军进攻西线的枪炮声,飞过波涛汹涌的英伦海峡,震动了英国首相府官邸,一心推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惊得目瞪口呆。
英国上下哗然,矛头一齐对准张伯伦。怒不可遏的英国人群起而攻之,要张伯伦“辞职”、“滚蛋”的吼声响彻英伦三岛。
反对“慕尼黑政策”、主张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
丘吉尔就任首相的第三天,在下议院发表了著名的就职演说。他傲然不屈地说:
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鲜血、劳苦、眼泪和汗水。……你们问,我们的方针是什么?我要说:就是用上帝赐予我们的全部力量,从海、陆、空三路拼命作战,同在黑暗、可悲的人类犯罪史上空前的专制暴政作战。这就是我们的方针。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这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来取得胜利,无视任何恐怖来取得胜利,胜利——不管道路可能是多么漫长,多么艰苦……
英国人第一次领略到丘吉尔身为战时领袖所具备的那种坚定无畏的品格。在英国悠久的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位首相像他这样简明扼要地陈述自己的施政纲领。这个口不离烟斗、貌不惊人的矮胖老头,使整个英国为之一振。
短短的一席话,不仅概括了他的施政纲领,而且勾画出他那极富战斗精神的性格。为了胜利,他甘愿含辛茹苦、流血流汗,也不吝别人的鲜血和生命。正是这种品格赢得了英国人民的信任,而且也就是在这最危急的时刻,英国人民把自己的国家托付给了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