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
28731500000010

第10章 蓄谋已久的侵略(10)

最高层还在继续辩论不切实际的计划时,北面被切断的军队正向靠近海岸的一片斜面退却。他们处于包克步兵部队不断加强的正面压力之下——不过总算没有遭到装甲部队在背后狠戳一刀。

24日,魏刚怨天尤人说:“正当我军北上,逐步取得进展,要与盟军会合时,英军竟自动向港口退了二十五英里。”其实,北上的法军并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进展,英军还没有退却——魏刚的话无非表明他完全是生活在空想之中。

但是,25日傍晚,戈特下定决心,从敦刻尔克向海上撤退。四十八小时之前,德国装甲部队早已到达离港口只有十英里的运河线上。26日,英国内阁准许陆军部向戈特发出电报,同意他采取这一步骤:并且“授权”他执行这一撤退任务。次日,又打电报给戈特,叫他从海上撤回部队。

同日,在包克攻打下,比利时陆军的防线中部崩裂,附近也没有剩下后备军来填补这一缺口。利奥波德国王早已通过凯斯海军上将向丘吉尔提出多次警告,说局势越来越没有希望。现在,一下子果然完了。比利时国土早已大半沦陷,军队即将背临大海,困守在一条挤满难民的狭长地带。因此,在傍晚前,国王决定求和——次日清晨,“停火”号便吹响了。

比利时一投降,英国远征军到达敦刻尔克之前就更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丘吉尔刚向利奥波德国王发出呼吁,请他坚持下去,但是私下对戈特说,这是“要他们为我们而牺牲”。事情明摆着,受到包围的比利时人早已觉察英国远征军在准备撤退,对呼吁的看法当然同丘吉尔不一样。利奥波德国王也不愿听从丘吉尔的忠告:“趁早乘飞机出走”。国王认为,他“必须同军民守在一起”。他这样决定,从长远看来,也许并不明智,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抉择是光明正大的。丘吉尔后来对这点的批评简直不公平,法国总理和报纸的激烈责备更是蛮不讲理——试想比利时的垮台正是因为法国在马斯河防线的崩溃而造成的。

当时,不管法国严厉抗议和责备,英军向沿海飞奔退却,赶在德军合围前登上船。幸而一星期前英国国内已开始准备工作——不过是根据另一设想作出准备的。20日,丘吉尔批准“调集大量小船准备开往法国沿海港口和港湾”的措施,因为他是这么想的:按照当时计划,英国远征军试图由南面进入法国,因而可能被切断后路,这些船只也许可以协助营救一些英国远征军。海军部抓紧时间进行准备。上一天,即19日,在多佛尔指挥的拉姆齐海车上将已被派任作战指挥。顷刻间,许多渡船、海军扫雷船和沿海小航船都集合起来,以完成所谓“发动机作战计划”。从哈里季直到韦默斯的海运官,都奉命将所有千吨以下的船只登记入册。

在其后几天里,情况迅速恶化,海军部不久就明白,只有敦刻尔克这一条退路了。26日下午,“发动机”开动了——时在比利时求和前一天,也在内阁批准撤退之前。

最初,人们还以为只有一小部分英国远征军可以得救。海军部通知拉姆齐:要争取在两天内救回四万五千人;过两天,在敌军追击下,也许不能再撤退了。事实上,到28日晚,只有二万五千人在英国上岸。所幸事后证明宽限日期要长得多。

头五天里,由于小船数量不足,来不及把部队从海滩送往停泊在海里的船上,撤退的速度就受到了限制。虽然拉姆齐原来指出过,需要一定数量的小船,但是没有凑齐。现在海军部作了更大努力,提供小船,配备人员,海军人员得到增援,来了一大批民间志愿人员——渔民、救生船员、游艇驾驶员以及其他有过一些驾船经验的人。拉姆齐记载道,表现得最为出色的,也有伦敦消防队的消防船“梅西·肖号”全体船员。

最初海滩上也很混乱,因为等候上船的部队——当时大都是基地人员,处于无组织状态。拉姆齐认为,所以更见混乱,是“因为陆军官兵军服分不清”,并发现“海军军官的出现,穿着不会被人错认的军服,有助于恢复秩序。……后来,编成战斗队形的部队到达了海滩,这种困难便消失了。”

第一次猛烈空袭发生在29日傍晚,“在这样早的日子,极其重要的敦刻尔克港水道未被沉船堵塞,全靠好运而已”。由于部队大都从港口上船,从海滩上船的不到三分之一,保住水道畅通就更加重要了。

在其后三天里,空袭增加了。6月2日,白天只好停止撤退。从英国南部各机场起飞的皇家空军战斗机,都力使纳粹空军留在海湾,但是,一则因为数量上差得远;再则,路途遥远,不能在那地区上空久留,所以根本无法维持充分的空中掩护。频繁的轰炸使等待在海滩上的部队极度紧张,不过松软的细沙倒使轰炸不起作用。在海上造成的物质损失要大得多,包括六艘驱逐舰,八艘人员输送船,还有这次撤退所使用的八百六十艘各种大小的英国和同盟国船只中的两百多艘小艇。很幸运的是,德国海军总算很少用潜艇或鱼雷快艇进行干扰。还有令人欣慰的是,天气极好,有助于撤退。

到5月30日已有十二万六千名士兵撤退,所有剩下的英国远征军也都已到达敦刻尔克桥头堡——只有部分士兵在撤退时被切断后路;这时,抵挡德军从陆上包围桥头堡的防御,也随之更为牢固。德军已错过机会。

不幸的是,在比利时的法国高级司令官都仍然遵照魏刚缘木求鱼般的计划行事,犹豫不决,不向海上撤退,不同英军一道尽快撤退。这一耽误的结果是,法国第一集团军残部中有将近一半人员,于28日在里尔附近被切断后路,于31日被迫投降。不过,他们三天的英勇坚守,非但帮助残部也帮助英军脱逃。

到6月2日午夜,英军后卫部队上了船,英国远征军撤退完毕——二十二万四千人安全撤离,只是在开往英国的途中因船只被击沉而损失二千人左右。大约九万五千名同盟军,主要是法军,也撤了出来。第二天夜间,虽然困难越来越大,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载走剩下的法军,这样就又多救出二万六千人。不幸的是,丢下了几千名后卫——这也使法国大为不快。

到4日早晨,战斗结束时,已有三十三万八千名英军和同盟军在英国上岸。同早先的预计相比,这是惊人的成果,也是海军的一次宏伟战绩。

同时也清楚表明,要不是希特勒在十二天前,即5月24日,命令克莱斯特装甲部队在敦刻尔克城外停止前进,那就不可能把英国远征军保存下来“以备来日再战”。

当时英军只有一个营守卫格拉夫林和圣奥梅尔之间二十英里长的一段河;再过去六十英里的内陆,运河一线的防卫也相差无几。许多桥梁还没有炸掉,甚至也没有准备破坏。因此,5月23日,德国装甲部队毫无困难就在许多地点拿下运河上的一系列桥头堡——这正如戈特在公文中所说,是“这一翼侧仅有的反坦克障碍”。一渡过河,就没有什么挡住他们,阻止他们切断英国远征军向敦刻尔克撤退的路线——只有希特勒下的停止前进命令而已。

不过,今日事情已经清楚,原来当初德军冲入法国之后,希特勒一直处于高度紧张和心惊肉跳的状态。进军异常顺利,他的部队没有遇到什么抵抗,这都使他感到不安——情况好得不像真的。这种影响可以在总参谋长哈尔德的日记中查到。17日,即法军在马斯河背后的防线大出意外地崩溃的后一天,哈尔德记载道:“相当不愉快的一天。元首非常心神不宁。他被自己的战果吓住,害怕冒险,因此宁可止住我们前进。”

正是在那天,古德里安向海边大步推进时,忽然奉命停止前进。第二天,哈尔德记载道:“每一小时都是宝贵的……元首总部的看法却完全两样……一直为南侧莫名其妙地担心。他狂怒,嚎叫,说我们正在尽力破坏整个战役。”直到那天深夜,哈尔德设法向他保证,说接应的步兵部队正调转头,沿着埃纳河布成屏障,希特勒才同意准许装甲部队飞速推进。

两天后,这些装甲部队切断比利时境内同盟军的交通线,到达沿海。这一辉煌战果,似乎暂时解除了希特勒的疑虑。但是,等到他的装甲部队调头北上,特别是在英国坦克从阿腊斯发动了反攻,尽管来势不猛,但也引起了片刻惊慌之后,他又产生了疑虑。他视为至宝的装甲部队,当时正向英军占领区开去,而英军在他的眼中是特别顽强的对手。与此同时,他也担心南面的法军在搞什么计划。

表面上看来,希特勒选在5月24日早晨这个关键时刻来巡视伦斯德的司令部,似乎是不幸的。因为伦斯德是个为人谨慎的战略家,总是小心翼翼地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避免因过分乐观而犯错误。因此,他常常恰到好处地纠正希特勒的错误,头脑冷静地为他作出估计;

但是,这一次,对德国却没有什么好处。在回顾当时的形势时,他详细谈到,坦克经长途快速进军,力量已减弱,并指出,有可能受到南北两面的夹攻,特别是受到来自南面的攻击。

上一夜,伦斯德已接到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命令,叫他把北面合围的任务移交给包克,所以他自然会想到下一阶段南面的战局。

此外,伦斯德司令部仍在色当附近的夏尔维尔——靠近埃纳河后面,处于德军南向防线的中部。这个位置容易使注意力集中在正面战局,而较少注意到极右侧发生的情况,那里的胜利似乎已经不在话下。伦斯德只是眼角里带到敦刻尔克而已。

希特勒“完全同意”伦斯德的保留意见,并继续强调,为今后作战务必保存装甲部队。

下午,希特勒一回到总部,就把总司令叫来。这是“一次非常不愉快的接见”,结果,希特勒就下了停止前进令——那天晚上,哈尔德不胜悲痛地将其后果概括在日记里:

左翼,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前面没有敌人,但在元首直接下令下,将就地停下。歼灭被围敌军的任务规定留给空军!

希特勒是受了伦斯德的启发而下停止前进令的吗?如果希特勒认为他是受了伦斯德的影响而下停止前进令的,那末在英军逃走之后,他为自己作此决定除了提出种种借口外,十之八九也会提到这一点的,因为不论犯了什么错误,他动辄将责任推在别人身上。不过,在这件事情上,他后来作解释时,一点也没有迹象表明他曾提到过伦斯德的意见是一个因素。这是最有力的反证。

当初希特勒到伦斯德的司令部去,看来八成是希望寻找进一步的根据,借以说明他疑虑得有道理,他要强迫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改变计划也有道理。如果说有什么其他人唆使的话,最初也许是他手下的两个主要军事参谋凯特尔和约德尔影响了他。瓦利蒙特将军的证据特别重要。当时瓦利蒙特同约德尔很接近。他一听到停止前进令的传闻,大为诧异,便去问约德尔是怎么回事:

约德尔证实命令已经下达,对我的询问显得颇不耐烦。他同希特勒一样立场,并强调说,不仅希特勒,还有凯特尔和他本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佛兰德的亲身经验,都无可怀疑地证明装甲部队不能在佛兰德沼泽地带作战,至少,也要受到严重损失——而这种损失是经受不起的,因为装甲军的实力早已减弱,再则他们在即将到来的第二阶段对法攻势中也有任务。

瓦利蒙特补充说,如果是伦斯德倡议停止前进令的话,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其他人员都会风闻到;维护这一决定的约德尔,“必定不会不指出陆军元帅伦斯德是倡议人,至少也是支持这项命令的人”——这样可以平息非议,因为伦斯德“在所有的高级参谋中,在作战问题上有着无可争辩的威信”:

但是当时我就明白下停止前进令的另一个理由——戈林到场了,他向元首保证,他的空军会从空中守紧海边袋口,完成包围圈。他无疑是过高估计了他那一兵种的效能。

瓦利蒙特的这段陈述,如果同前文引过的哈尔德24日日记中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看,便值得注意了。此外,古德里安还说是克莱斯特给他下的命令,话是这样说的:“敦刻尔克将交给空军。如果攻克加来有困难,那要塞也同样交给空军。”古德里安指出:“我认为是戈林的虚荣心使希特勒作出那一重大决定的。”

同时,还有证据表明,连纳粹空军可以发挥的力量也没有充分或大力利用——有些空军首脑说,希特勒又在此刹了车。

这一切不由高级当局不怀疑,在希特勒的军事理由背后还存在着政治动机。伦斯德的作战计划人员布鲁门特里特,把这点同希特勒巡视他们司令部时的诧异口吻联系起来:

希特勒的情绪非常好,他承认这次战局是“一明显奇迹”,并对我们发表了战争将在六个星期内结束的看法。其后,他希望同法国缔结一项合理的和约,这样就容易同英国取得协议。

接着,出乎我们意外,他竟以赞许的口吻谈到英帝国,谈到英帝国有必要存在,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他耸耸肩膀讲,英国建成帝国往往用的是毒辣手段,但是,“刨木头就有刨花飞出来”。他把英帝国同天主教相比——说都是世界稳定的要素。他说他只要求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归还德国所丧失的殖民地固然求之不得,但并非少此不可。他甚至表示要派部队支援英国,只要英国肯卷入任何地方的任何纠葛。他讲殖民地主要是威信问题,因为靠战争保不住殖民地,何况很少德国人能在热带定居。

他结束说,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国认为可以保住体面而接受的基础上讲和。

后来在考虑局势时,布鲁门特里特常常回想到这次谈话。他认为,下令“停止前进”不仅仅出于军事原因;这是较易媾和的政治方案的组成部分。如果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被俘的话,英国也许会认为有损体面,必须洗掉这一耻辱。希特勒希望以听任英国远征军逃走的办法来博得英国的好感。

既然说这番话的是对希特勒很有意见的将领,而且他们又都承认当时他们想要消灭英国陆军,那就更加值得注意了。他们笔下的希特勒在敦刻尔克那时期所谈的话,正好符合希特勒本人早先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所写的话——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其他方面也都紧紧遵照自己的信条办事。他的一些特征正暗暗道出,他对英国有种爱恨交织的感情。他在当时谈到英国的一系列言论,在齐亚诺和哈尔德的日记里也有所记载。

希特勒的性格非常复杂,所以任何简单的解释都未必是真实的。他作出这一决定,大有可能交织着好几条线。三条是看得清的——他希望保存坦克力量以备下一次出击之用;他长期以来始终畏惧佛兰德沼泽地;戈林为纳粹空军争功。不过,十之八九是,这个生性爱好政治权术、头脑里多的是花招的人,他心中交织着一条政治线和这三条军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