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
28731000000006

第6章 伊科争端(4)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首都,推翻埃米尔王朝,前后仅用10余个小时。这固然与科威特地域狭小、作战纵深浅、人口不多、兵微将寡、战斗力弱、与伊拉克相比力量对比悬殊等因素有关,但伊拉克准备充分,战术得当,也是其迅速获胜的原因。纵观伊军作战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战略欺骗,掩盖入侵企图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完全是有计划、有步骤、早有预谋的行动。但为掩盖入侵企图,伊拉克在政治、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欺骗行动。为转移国际社会的视线,萨达姆于1990年上半年多次发表攻击以色列的强硬讲话,大肆渲染伊以之间的军事对抗,将各方注意力集中到阿以矛盾上,从而掩盖了伊科矛盾,麻痹了人们的警觉。伊科争端突起后,伊拉克虽公开陈兵边境,但又以种种外交姿态迷惑了对手和国际视听。萨达姆不但作出愿与科威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姿态,还亲自向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美国大使保证不对科威特使用武力,愿意和平解决争端。伊拉克也曾一度中止了对科威特的新闻攻击,接受阿拉伯国家的调解,驻伊科边境地区的伊军向后撤退,派高级代表团赴沙特与科威特谈判。这一系列行动迷惑了国际视听,使科威特和国际社会误认为伊拉克调动军队只是炫耀武力,配合谈判,压科让步。美国情报机构也曾做出伊拉克不会再打仗的错误结论。

2.秘密进行战争准备,迅速集结优势兵力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在军政官员中进行了秘密的战争动员,逮捕了200多名持反对意见的军官;借预防以色列可能打击其导弹基地为由,进行各种战备训练;利用侨居科威特的伊拉克人及其他国家侨民广泛搜集情报;派出小部队在伊科边境有争议地段对科威特防御情况进行试探等。为防止伊朗可能成为其入侵科威特的牵制力量,伊拉克于1990年上半年积极主动打破两伊和谈僵局,在谈判中作出某种退让,使两伊关系得到了改善。在挑起伊科争端时,伊拉克在石油价格上做文章,得到主张限制石油出口以保持油价不下跌的伊朗的同情。从而排除了对科威特军事行动的翼侧威胁。

在正常情况下,伊拉克在伊科边界仅部署3万兵力。7月中旬伊科争端突起时,伊拉克就准备对科威特使用武力。为掩人耳目,伊拉克以演习为名,在伊科边境地区集结了8个师(2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1个特种部队师、4个步兵师)、1个“蛙-7”战术导弹营,兵力近14万,坦克及装甲车2000余辆,分别部署在靠近科威特的萨夫旺地区和纳西里亚地区,并在巴士拉附近的祖拜尔设立了临时战地指挥部。

3.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突然袭击

伊科实力对比相差悬殊,但为保证整个入侵计划的成功,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伊拉克集中了10余万大军,并将经过8年两伊战争锻炼的精锐之师作为进攻的第一梯队,从而在军事上形成了绝对优势,保证了部队突入边境后一举占领科威特首都和控制科全国的局势。入侵日期选择在什叶派穆斯林为纪念其第三伊马姆侯赛因遇难举行广泛悼念活动的“阿舒拉”节期间,且时间选在凌晨2时,当时伊科谈判结束不过几个小时,使科威特毫无应战准备。科在临危之际,被迫将作战飞机转移到沙特境内,并迅速向王宫等地收缩。但伊军攻势迅猛,以装甲部队为先导,实施大纵深突击,10余个小时便占领了科威特首都。对此,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来不及作出反应,无法对科进行保护,使伊的军事占领成为既成事实。

4.三军协同,立体突击

伊军入侵科威特时,以共和国卫队2个坦克师为先导,在萨夫旺方向伊科国际公路以东分两路突入科境,二梯队3个师随后跟进。空军作战飞机和陆军航空兵的武装直升机为主攻部队提供空中支援,控制制空权,压制科军地面火力。同时,海军陆战队迅速占领科威特的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并在科首都附近登陆,配合陆军攻占科首都;海军舰船则逼近科威特港,威胁科首都。策应伊军和牵制科军兵力。科军多面受敌,难以招架。

三、侵科的企图和目的

人们很难理解,在伊拉克同伊朗长达8年的战争期间,科威特不仅始终站在伊拉克一边,成为其政治上的盟友,而且在经济上鼎力相助,慷慨解囊150亿美元之多。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可谓患难同舟,休戚与共。但是,两伊战争结束后不久,伊拉克即同科威特反目成仇,最后竟然大兴干戈,出动大军占领了整个科威特。这究竟是为什么?

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虽然存在历史边界纠纷和石油出口及价格问题上的分歧,但这显然不能成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根本理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满足其地区称雄的战略需要。萨达姆于1979年执政后,雄心勃勃,一心想当阿拉伯民族统一、强盛大业的旗手。两伊战争曾使其宏图大略受到抑制。但两伊停火后,伊拉克从战争中脱身,其军事实力跃居海湾地区之首,遂又重温故愿,而富裕弱小的科威特则成为其称雄战略的第一个攫取目标。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现实战略企图主要是:

掠夺财富

历时8年之久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两伊战争前,伊拉克是海湾地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产油国,人均收入近3000美元,外汇储备达370亿美元。但两伊战争给伊拉克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不仅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几千亿美元,而且使伊拉克的石油设备遭到破坏,海上油路中断,石油产量锐减,石油收入竟不及战前的1/5。而战争又使国家的开支猛增,年年人不敷出。8年的战争消耗不仅使伊拉克原有的外汇储备使用殆尽,而且债台高筑,欠下了大量的外债。虽然伊拉克政府从来没有公布过外债的确切数字,但西方观察家估计在800~1000亿美元之间。其中欠科威特120亿美元,欠其他海湾国家230亿美元。伊拉克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它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经济。伊拉克的外汇收入主要来自石油出口。但由于其石油工业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石油产量大减,且世界石油价格疲软,使伊拉克的石油收入远不及战前水平,国内经济呈萧条之势,第纳尔贬值,年通货膨胀率达45%,而外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1989年起每年仅支付债息就需要35亿美元。因此,外债负担沉重,资金严重匮乏,国家财政和国民的生活均处于艰难状态;萨达姆号召要尽快复兴国内经济,谈何容易,仅重建被战火毁坏的港口城市巴士拉,就需耗资45亿美元。

伊拉克为巩固和发展其地区军事强国地位的需要,不仅有庞大的战后基本建设计划,还有加强军备的巨额开支,其大力发展弹道导弹、卫星运载火箭及核、生、化武器装备等项目所需费用甚大。这大大超过了本国的经济承受能力。

两伊战争结束时,伊拉克当局夸大了战争的结果,宣称已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随着时期的推移,战争的后遗症暴露无遗。大批军人转业使失业率增加,工人的工资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却不能抵消物价上涨的幅度。普通百姓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威信有所下降。在1989年3月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只得到40%的席位。1989年下半年东欧发生剧变,对伊拉克的一党制是一次严重的冲击,国内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随时都可能危及伊拉克领导人的地位,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内乱。

为了摆脱国内的经济和财政困难,伊拉克在振兴经济无门的情况下,便把目光转向了海湾富有的产油邻国。它不仅要求海湾诸国免除它所拖欠的债务,而且还要它们拿钱资助其经济建设,因为它认为它所进行的两伊战争,维护了阿拉伯利益,挡住了伊朗这股“祸水”向外输出革命。但其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于是便把矛头指向了邻近的海湾富国,科威特首当其冲。因为科威特是世界首富之一,国家各种外汇储备有800多亿美元,海外资产逾1000亿美元,石油年收入近100亿美元。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既可以夺取科威特的财富缓解其国内经济危机,又可威慑其他海湾国家,使其减免伊拉克所欠债务,同时也为伊拉克称雄战略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夺取领土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另一个真实企图是为了改善它在湾海的战略地位。伊拉克虽为海湾国家,其政治、地理条件却十分不利。从地理条件看,其东面被雄伟的扎格罗斯山脉阻挡;北面和西北面是高峻的东南托罗斯山系屏障;西面是地势略高、干燥广阔的阿拉伯—叙利亚沙漠。这三面距海洋都较远。从政治方面讲,东面是与其长期有着复杂的民族、领土、宗教矛盾的非阿拉伯国家伊朗;北面是以美国为靠山的北约成员国土耳其;西面是长期与伊不和的叙利亚,约旦虽与伊关系不错,无奈西边还有以色列。这4个国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称得上是伊拉克的强劲敌手。因此,伊拉克要改善其战略地位的惟一出路只有向东南和南面发展。

伊拉克虽号称海湾强国,海岸线却只有50多公里。惟一的出海水路——阿拉伯河的主权还与伊朗有争议。伊拉克的海上石油出口(这是伊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和海军行动受到科威特两个岛屿——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的制约,因而伊对科一直怀有领土野心,多次提出租借上述两岛99年的要求。两伊战争中的教训更是加剧了拥有出海口的迫切性。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的主要出海口法奥港被毁,乌姆卡斯尔成为其海军主要基地,但因受科威特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的阻挡,其活动严重受制,另一港口巴士拉也被封锁,伊拉克海上石油出口几乎窒息。其石油出口只能主要依靠设在土耳其和沙特等国领土上的石油管道输送。这不仅严重受制于人,而且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仅使用土耳其的两条输油管道,每年就必须向土政府交纳20亿美元。两伊战争期间,科威特政府曾让伊拉克使用其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伊拉克在岛上建有伊的海军基地、导弹基地等军事设施和石油化工设施。

作为一个海湾强国,伊拉克显然不能满足海岸线短、出海通道狭窄而又处于别国制约的状况。相反,如果获得布、沃两岛,其战略地位将得到一定改善,倘若还能控制科威特全境,伊不仅可以将其海岸线延长213公里,而且将拥有现代化的科威特港和米纳艾哈迈迪港。那时,伊拉克在海湾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将会大为改观。为此,伊拉克决心侵占科威特,彻底解决出海口问题。

控制石油资源

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大国,石油是这两国的经济支柱。它们的石油储、产、销均位居世界前列。据报道,截至1989年底,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约1000亿桶,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9.98%,仅决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科威特的石油探明储量为945.25亿桶,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9.43%,居世界第四位。1989年下半年原油的平均日产量,伊拉克为297万桶,科威特为198.3万桶,分别占世界平均日产量的4.58%和3.06%。它们所产原油大部分输出国外,以获取石油收入。但是,80年代以来,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家由于石油资源丰富,开采年限均超过百年,海外资产数额庞大,因此比较强调保护世界对石油的长期需求,抑制替代能源开发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原则,主张以相对低廉的油价,保证国际石油市场的充分供应。80年代中期以来,美元汇率比较稳定,以沙特为首的这批国家一般主张把油价确定在每桶18美元左右的水平,以15~21美元/桶作为一定时期的原油价格范围;而以伊朗、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等国为代表,由于它们人口众多,人均石油出口的能力和收入较低,国内资金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同时它们还积欠巨额外债,急需石油收入加以偿还。因此,它们普遍要求提高每桶石油的出口价格,以便解决其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它们主张采用25美元/桶的目标价格。80年代以来,中东主要石油输出国在石油价格问题上经常争执不休,但以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三个产油大国的意见占据上风。同时,不少石油输出国为增加收入,超配额生产,过量的供应又使世界油价猛跌。对此,伊拉克大为光火,声称因此遭受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但又无可奈何。

此外,科威特的石油实际储量远远大于已公布的数字。科威特的石油勘探结果显示,科威特全境至少有3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层,且油层厚、油质好、埋藏浅。这些含油层一直延伸到周围邻国,形成盆状,科威特的油田处于盆底,周围石油均向盆底滩流,使科威特油田总是满盈,多年储量不减。而伊拉克北部油田正处在盆壁,伴随科威特采油量的增加,石油不断从伊拉克一侧流向科威特,这更使伊拉克十分气恼。伊拉克曾要求科威特减少产量,但科未予理睬。于是,1990年7月16日,伊拉克在致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的信中点名指责科威特等国不遵守石油输出国组织规定的配额,超产出口石油,导致油价下跌,使伊蒙受巨大损失;同时指责科在两国边境地区偷采伊拉克石油。7月18日,又向科提出赔偿伊24亿美元,作为其被偷石油的补偿,又遭科的拒绝。当通过政治、外交等手段不能达到目的时,萨达姆就决定采用武力解决问题。

另外,石油还是伊拉克与西方国家斗争的武器。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储量约占世界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的10%,对世界石油生产和油价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但是,如果它拥有了科威特的石油资源,那将意味着伊拉克掌握了世界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的20%,届时,它将成为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储油大国。如果进一步控制了沙特和阿联酋,世界油库的65%将掌握在萨达姆手中,伊拉克将成为世界油库的名副其实的“监护人”,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将听命于伊拉克的摆布,从而提高了伊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