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内涵丰富
"一"字是一个神奇的汉字,从古至今,尽管"一"字外形始终如一,但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赋予"一"字极其丰富的内涵。在他们看来,"一"是至高无上的,是万物的开端,正是由于有了"一",才派生出了整个世界。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东汉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一"字的本义为最小的正整数,在"一"字的使用中,人们还引申出很多意义。由于"一"字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故"一"字有"最少"的意义,由"最少"的意义又可以引申出"偶然"的意思,例如"一旦"。"一"字还可以表示序数,例如,成语"一不做,二不休",意思是:第一不要做,一旦做起来,就不要罢休。此外,"一"字还有"专一""纯正""全部"等义。
正因为"一"字的含义如此丰富,因此,我们在使用"一"字时,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明白它的具体意思。据说,古代某一年科考,三个进京赶考的考生都想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于是就结伴来到一个算命先生那里占卜,算命先生知道了他们的来由之后,闭着眼睛伸出一个手指头。考生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求算命先生说明。算命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发榜之日,三个考生中只有一个榜上有名,他们都觉得算命先生很神奇,于是又来到算命先生这里,求他占卜一下其他两人何时考上。这时,算命先生说实话了:"其实我也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考上,但是我伸出一个手指头,却把各种情况都说到了。如果中一个,就代表中了一个;如果中了两个,就代表有一个不中;如果三个都考上,这一个手指头就代表全部考上;如果三个都没有考上,就代表一起不中。"算命先生正是利用了"一"字的多义性来骗人的。
朱元璋变"二"为"贰"
古人云"积画为数",同"一"字一样,古人也是用两个筹码或画的两道来表示"二"字。
"二"字由"第二"的意思还引申出"副"的意思,例如,《礼记·坊记》:"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二"还有"再次、两次"的意思,例如,《宋史·吴传》:"此孙膑三驷之法,一败而二胜也。"
在实际使用中,"二"字还有一个大写的"贰"字。其实"贰"当初并不是表数目的。《说文解字》云:"贰,副益也。"段玉裁作注时说:"当云副也,益也。"可见,"贰"的本义为"副",并不表数目。"副"作为表数目"二"字的大写是一个假借。
汉字中十个数字的大写,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任命郭桓为户部侍郎,郭桓在任职期间与地方官吏勾结,贪污政府的钱财,其数目达2400万石精粮,数目之大相当于当时全国的秋粮实征数。此案牵涉到12个朝廷大臣及上万地方官吏。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将12个朝廷大臣及上万同案犯全部斩首示众。为了杜绝财务上的混乱状况,朱元璋在财务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汉字中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等在记账时改成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此堵塞财务上的一些漏洞。由此,"贰"作为"二"的大写。
左右逢源的"三"
"三"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说文解字·三部》:"三,天地人之道也。"人们观察天地、日月星辰及人类社会,常"以三为法",来描述自然与社会。如"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指日、月、星;"三星"指福、禄、寿;"三友"指松、竹、梅。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从印度引进的佛教也对"三"情有独钟。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的最高神称为"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将宇宙划分为上界、地界、水界三部分,将时间划分为无极界、太极界和现世界。佛教将世界分为天堂、人间、地狱三部分。佛教的经典分为三藏:经、律、论。佛教对信徒提出了"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还对精于佛教经典的高僧称为"三藏法师"。
古希腊人把"三(3)"称为最完美的数字,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经历开始、中期和终了三个阶段,因而认为"三"具备神性。在古希腊神话中,称整个世界由三位神仙主宰,他们是手执霹雳的主神朱庇特、挥舞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手牵三头狗的冥神普路托。他们认为世界由三部分组成,即大地、海洋和天空;大自然包括三项内容,即动物、植物、矿藏;人体有三重性,即肉体、心灵、精神。
意义丰富的"四"
关于"四"字,《说文解字》云:"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属皆从四。"注云:"谓口象四方,象征阴阳之气,散布四方。八象分也"。(八极俱分)
"四"是一个数目字。古时先民"积画为数","四"跟"一""二"、"三"一样,都是叠起的横画,只是"四"到了秦篆阶段,又借用了金文中发"四"时的口型,再经简化,后成目前的"四"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都与数字"四"有关,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祥瑞四灵:麒麟、凤凰、乌龟、龙;中国古代四大神兽: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美:良辰、美景、赏心、悦事,儒家四德:孝、悌、忠、信;古代妇女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等。
从天文历法上计,"四"即"黄帝四面""四仲中星"之谓也。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即"黄帝四面""四仲中星"的内涵。四正立则八极分,故四字中含八字。八八六十四,六十四势即周天六十四公度年之谓也。故《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四象又称四马、四绳。四马者,四时之马,春夏秋冬、溯望晦弦之谓也;四绳者,准绳也,天地万物莫不以此为准也。
佛教中有中国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有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道教也有四大名山,即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京剧中有四大行当和四种艺术手段,四大行当指生、旦、净、丑四种类型的角色;四种艺术手段指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五"的本义为交错
关于"五"字,《说文解字》云:"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五行"指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也叫"五声"。音韵学上区别声母为喉、舌、齿、唇、牙五种,叫做五音。"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札记》《春秋》。"五常"指仁、义、理、智、信。"五伦"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亲友。佛教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五戒"。
此外,月、水、松、竹、梅为"五洁",青、黄、赤、白、黑为"五彩",耳、目、口、鼻、身为"五官",心、肝、脾、肺、肾为"五脏",酸、辣、苦、甜、咸为"五味",金、银、铜、铁、锡为"五金",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为"五岳",稻、黍、稷、麦、豆为"五谷",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茴香为"五香",蜈蚣、蛇、蝎子、壁虎、蟾蜍为"五毒"。
"六"像一间简陋的房屋
从古至今,"六"一直是一个受人喜爱的数字。远古时期,东夷族部落首领皋陶的后代散居在江淮一带,周王封他们在安徽六安一带建立"六"国。春秋时,六国被楚国所灭。国君的后代就以原来国名"六"作为姓氏。另外,明代方孝孺的后代避难于江阴时,亦改为六氏。"六"字最常用的用法还是用来表示数字,"六"字是如何造型的呢?
"六"字是一个充满了文化内涵的数字,例如,"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代指天下或宇宙。"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又泛指亲属。"六神"指心、肺、肝、肾、脾、胆六脏之神。佛家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者是罪孽的根源,如悉皆消除,谓之六根清净。美术范畴中用"六"字者不凡,如画忌六气,即俗气、匠气、火气、草气、闺阁气、蹴黑气;画有六要,指的是气、韵、思、景、笔、墨等。
其他用"六"字者较多,如音乐中有六律、六英、六茎、六舞等;词牌中有六州、六幺令;戏曲中有六幺、六分脸(京剧脸谱)、六旦(贴旦)、六场(胡琴、月琴、南弦子、单皮鼓、大锣、小锣)、六场通透(兼擅表演和音乐的多面手)等。官名有六司、六典、六部、六傅等。
划物为二是为"七"
"七"是一个常用的数字,"七"字是如何造型的呢?随着金文的出现,甲骨文和金文的"七"字,与金文的"甲"字和小篆的"十"字非常相像,容易混淆不清,后来,为了避免这种重复和混淆的现象,到了小篆阶段,便把甲骨文和金文"十"字的竖笔的下半截变成了"竖弯竖",于是以小篆为基础,便相沿发展而成为现在的"七"字。
在中国文化中,有不少与"七"这个数字有关的例子。古诗多以七言为主体。汉代刘向著《七略》,枚乘作《七发》,曹植、王粲、张载皆有《七哀》诗。战国有七雄,汉有建安七子,晋有竹林七贤。佛教把水、火、风、空、见、识等七种要素,谓之"七大"。许多人体及自然现象都与"七"有关。太阳的光线有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习惯于运用"七"这个数字的民族心理,归源于"七"在人体及天地万物中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易经》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王弼注:"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七日来复"之说,揭示了天地阴阳的循环规律及人体的节律变化。巧的是,西方人以七日为一星期也暗含其理。
"八"为分开之物
"八"是中国人喜欢的一个数字,由于"八"与"发"谐音,因而成了生意兴旺发达之数,所以民间有"要得发,不离八"的说法。"八"更是深受商业界、企业界人士的青睐。他们在商品定价时几乎离不开"八"。有的单位开业择日时,也要选择带有"八"字的日子。"八"字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八"字的本义为将物分开。这种解释,与古代民俗"七不出门,八不还家"的说法相吻合,所谓"七不出门,八不还家",是说所有逢七的日子,即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不出门做生意,因为逢七出门不吉利;所谓"八不归"是说所有逢八的日子,凡是游历在外的人不宜于归家,因为这一天是分离的日子。这种民俗的形成,或许是古人造"八"字时的心理的一种反映。
"八"字的本义为分别,后来假借为表示数目字。"八"假借为表数目的字以后,便失去它的本义,致使许多人只知"八"表示数目,不知它的本义为"分""分别"。民间流传着"八字还没一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写"八"字时第一个笔画"撇"还没有写完。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八字",是指中国古代用以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项,每项两个字,总共八个字。在古人看来,"八字"决定人的命运,"八字还没一撇"的意思是说人的命运还未算准。由此引申出事情才开始,好坏成败还看不清楚的意思。
"九"--单数之至
"九"是一个表示数目的字,然而,最初它并不是用来表示数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单数之至,数字到了这里,就上不去了。八卦阳爻用九,九为太阳,也就是"大"阳。九九重阳,阳之至也。阳寓意生命,阳寿就是有生之年,所以九九重阳为老人节,祝愿老人阳寿绵长。九九八十一,更是大吉大利的数字。
关于"九"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汉小名叫九,他的家人一般都要回避"九"以示尊敬。这位老汉的儿媳妇非常聪明,说话不只是避开"九"字,连"九"的音也避开,以此表示对公公的尊敬。老九因此常常对乡里人夸奖他的儿媳妇。一天,同村有九个老头儿相商要和老九打赌,说如果他儿媳果真不说"九",他们便输一桌酒菜;若他儿媳沾上了"九"字的音,老九就得输一桌酒菜。老九欣然答应。第二天,九个老头趁老九不在家时,每人左手提着一个小酒壶,右手拿着一把韭菜,来到老九家门前,要他儿媳转告老九,务必说清他们今天来的是几个人,每人都拿着什么东西。说完后九个老头就假装走开,悄悄地藏在墙角处静静等着听。一会儿,老九回家了,只听得儿媳朗声说道:"公公,刚才来了四公加五公,每人左手提把扁扁壶,右手拿着把扁叶葱,要请公公到对面小楼上去喝几盅。"九个老头听了,只好认输。
圆满结束的"十"
中国人向来喜欢数字"十",关于"十"的成语和事物也特别多,例如:
"十全十美""十面埋伏""十口相传""十万火急""十恶不赦"等,各种评选活动也离不开"十",例如十大名曲、十大元帅、十大上将等。
"十"的本义为表示数目,由于"十"是自然数中最大的、最末的一个数,因此古人称之为满贯之数,所以"十"又引申为"完满"的意思。《说文解字·十部》云:"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十全十美""十面埋伏""十口相传""十万火急"等成语中的"十"字便是采用了"十"字的引申义。至于各种评选活动也离不开"十",则是依照我们民族的心理习惯、人们喜欢追求"十全十美"的原因。
自从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以来,"十"字又成为伤兵救护的徽号,它代表中立和人道主义,成为医疗救护事业的标志。此外,绿十字是国际通用的劳动安全卫生标志,因为安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蓝十字是国家医疗机构的统一标志,国际上蓝十字会是兽医组织。
神秘莫测的"天"
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神话人物叫"刑天",据《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因此,刑天常被后人称为不屈的英雄。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说此事,借寓抱负。"刑天"本是一个无名的巨人,因为他被天帝割下了头,因而称"刑天","刑天"是砍头的意思。那么"天"字为何意呢?
"天"字由"头顶"的本义引申为头顶以上的天空,还可以用来泛指自然界。凡自然生成的事物均可称为"天",如天文、天气、天险、天然等。现在则把一昼夜的时间也称为"一天",如一整天、今天、明天等。
古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神,是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把天称作"天神",而把统治人间的君王称为"天子",即上天之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天"关心民众,也最公正无私。例如古人受了冤屈之时,常求助于天,还将清官称为"青天"等。
"天"字的本义有时还会用到,例如现在中医学将治疗头疼的中药称为"正天丸",其中的"天"就是"头"的意思。
"了"的神秘
"了"字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了"字写起来很简单,但来历却不简单。我们现今所能确定的"了"字最早的形态是小篆。
《说文解字》中云:"了,尥也。从子无臂,象形。""了"字本义为收束。这时的"了"字读"liǎo",例如"没完没了"。引申为"决断、决定"之义,例如"了断"。由决断引申指"聪慧"的意思,例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又引申指"明白、清楚"的意思,例如"不甚了了""了如指掌"等。
由"了"字的"了结"义,引申为表示动作行为的过去时的时态助词。作助词的"了",读"le",轻音。
"了"还可作偏旁,现今归入乙部。凡从"了"取义的字皆与幼小等义有关。以"了"作义符的字有:孑、孓。以"了"作声符的字有:辽、钌、疗。
关于"了"的用法,有这样一则笑话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了"字:从前有一对师徒,两个人做文章都酷爱用"了"字。一天,学生向老师交上了一篇文章,每句都有"了"字。老师看后,提笔写道:"你用的了太多了,了要被你用了了。为了不把了用了,今后不要用了了。"别人看了讽刺说:"师用了,徒用了,了多的毛病怎改了?别改了,别改了,反正了字用不了。"
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
所谓"大",一般是指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通常的情况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古人是如何来表现"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