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字海寻趣
2872800000017

第17章 由文字定格的美好(1)

"美"--华丽的舞者

美的享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但如果有人问"美是什么",或许很多人无法回答。美是什么?这是美学中一个最古老而且至今还没有圆满答案的问题。正如歌德所说:"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它总是躲避着被定义所掌握。"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创造"美"字的呢?

在原始社会,先民在祭祀、庆功等场合,常常在头上戴上兽角或羽毛做成的装饰,跳起欢乐的舞蹈。后来这种兽角或羽毛逐渐成为装饰品,戴在头上成为美的标志,这就是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美"字的来历。因此,"美"字的本义是指人的装束漂亮好看,引申指人的容貌、声色、才德或品格很好,同时还可用来指食物味道的甘美。

关于"美"字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即"羊大为美",《说文解字》云:"美,甘也。从羊,从大。"古人认为羊越大,其肉的味道就越可口,"美"字由"羊""大"两字会意而成,本义是美味。也有人认为羊越大,身体就越美观,即"美"。

"每"--戴帽子的女人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通常我们只知道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其实,鲁迅先生在文字学方面也颇有研究,例如,关于"每"字,鲁迅先生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每"字是"戴帽子的太太"。

"每"和"美"字的构造方法相近,表达的意义也相近,后来"美"行而"每"废。"每"字被借用来作虚词,表示往往、时常、每次、逐一等义,它的本义也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许慎对"每"字则有不同的解释。《说文解字·中部》:"每,草盛上出也。从中,母声。"许慎认为"每"是一个形声字。现代学者安子介先生持有相同的观点,不过他在许慎的基础上作了新的解释。他认为"每"字下面的"母"喻指土地,即人们常说的母亲大地,上部指草,上下两部分会意为"各种植物能茂盛生长",含义是"所有的母亲都对她的每一个孩子予以相同的关怀"。

生子女人为"好"

什么是"好"?对"好"的判断标准可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总的来看,客观的、共同的标准还是存在的,即一切美的、善的事物、行为或使人愉快、给人以美感的事物、行为,都是"好"的,这个标准古今一致。

从甲骨文中我们无从知道"好"字为什么要以"女""子"会意,因为甲骨文中的"好"字只见于人名--妇好。从出土的甲骨文来看,有关"妇好"的记载多达几百条,有很多是赞美她会生孩子。因此,有学者认为,古人崇尚多子多福的观念,衡量一个女子的好坏首先是以其能否生育为标准的。"好"字从女从子,是表示妇女生育而有子的意思,"好"字充分展示了我们的祖先对妇女生育的一种赞美心态。由此引申为泛指一切东西"好",有美和善的意思,与"坏"相对。又因为东西好,人就喜欢、喜爱,因此"好"又引申为喜欢、喜爱的意思,这时的"好"要读为"hào",如好奇、嗜好等。

把高兴的事说出来为"爱"

爱是什么?哲学家说,爱是一种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媒介物,它使人容颜焕发,青春常在;文学家说,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抒情诗,让人心潮涌动,激情澎湃;医学家说,爱是一剂千古难觅的良药,令人经络疏通,身体康健。不同的人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古人是如何创造"爱"字的呢?

"爱"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喜爱、爱好",后来又引申出"爱情""爱惜""贪"等义。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作为人必须具备的本质之一。但爱在本质上却是一个抽象概念,可以体验但难以言语。由"爱"构成的成语有很多,例如爱不释手、爱屋及乌等。"爱屋及乌"是指因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该成语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白":颗粒饱满的米

白色是一种类似霜或雪的颜色,属五色之一,与黑相对。这种抽象概念的字是如何造型的呢?

白与黑相对。例如"黑白分明",是说黑颜色和白颜色分得很清楚,比喻是非分明。"白山黑水",原指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和长白山,后来泛指东北地区。"白驹过隙"比喻光阴迅速,典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白头如新"形容久交而不相知,与新交无异。"白璧微瑕"是说白玉璧上有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事物还有小缺点。"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典出唐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也作"白衣苍狗"。而白天黑夜中的"白"字当明亮讲。"白"也当清楚、明白讲。例如"真相大白于天下"等。"白费力气"是徒劳的意思,"白"字用作动词,还有禀告、陈述之义。

古人对高寿的人常给予美称,如称七十岁为"古稀",八十、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为"期颐",如果未到整数,只有九十九岁,该如何称呼呢?有人把九十九岁称为"白寿",因为"白"字是百里缺一。

古代的酒杯叫"爵",其中有一种罚酒用的杯子,俯视杯口,像甲骨文"米"字的形状,叫"白",后来便称满满地饮一大杯酒为"浮白""浮一大白"。

商代人喜欢白色,把织好的丝织品通称为"帛",也叫做"白","白""帛"二字通用。因为白色为人们爱好,所以又把"白"引申为美称,用作"伯"字。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伯"是三等,在金文里,"伯"字写作"白",后来才加"人"旁为"伯"的。兄弟排辈按"伯""仲""叔""季"来分长幼次序,"伯"是老大,古也作"白",后来加"人"旁作"伯",又把父亲的哥哥叫做"伯"。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白"还有个含义--象征反动,是贬义的。如"白区""白军"等,这里的"白"与表示革命的"红"字是相对的。

烟火熏出来的"黑"

有一次,张作霖参加一个酒会,席间,一日本名流拿出墨请张作霖赏幅字画。他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出他的丑。

不料张作霖胸有成竹,挥笔写了个大大的"虎"字,然后落款"张手黑",掷笔而起,众人一阵喝彩。这时张作霖的秘书凑近告诉他,小声提醒说:"大帅,你的"墨"字少个"土"成"手黑"了。"张作霖眼珠一瞪说:"我还不知"墨"字下面有土?这是给日本人的,不能带土,这叫做"寸土不让"。"此语一出,在座之人皆叹服不已。

历史已久远,但许多人还是记住了这个典故,即便是当时在场的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张作霖的民族气节。"墨",会意兼形声字,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是指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制成。"黑",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本义为黑色。

人讲真话是为"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信"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信"从"人",从"言",从字面上说就是"人言为信"。在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里面,"信"是重要的道德原则。孔子所谓"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说到做到,只有这样,行动才会果敢。孔子认为"信"是"士"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认为人有诚实的品德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讲究信用,办事才会通达。

"信"也是佛家的道德范畴。《智度论》卷一:"佛法大海,信为能人。"即入佛门以信为先。佛教的"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使心澄净为信,以忍为信,以不疑佛法为信和依子依人为信。

信,如今可单用,一般不作偏旁。关于"信"字,有这样一则故事:1995年某天上午,湖南衡阳市一家单位办公室被盗,该办公室工作人员刘信社被盗走活期存折一个,内有存款近万元。

刘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存款开户所挂失,但被该储蓄所告知,此笔存款已于当日上午被人取走9500元。经查,窃贼冒领时所填户名为"刘仪社"而非"刘信社"。

为此,刘信社曾多次找储蓄所理论,要求赔偿损失。但该信用社认为:刘信社的活期存折是在挂失前被领的,而取款凭据、存折和底卡单三者相符;户名上所写"仪"是个简化字,一般人都这么写。因此,信用社不负任何赔偿责任。刘索款不成,遂提出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