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词海拾贝
2872500000026

第26章 成语拾贝:千锤百炼的固定词语(5)

赤壁大战前夕,刘备派诸葛亮过江东与东吴都督周瑜共商破曹大计。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唯恐对东吴不利,欲借故除掉他。一天,他要求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笑着说好办,并把工期改为三天。周瑜暗喜,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到期完不成的话,以军法处置。他还暗中吩咐造箭军匠故意拖延时间,不给诸葛亮准备所需要的材料。

周瑜派鲁肃到诸葛亮那里去打探情况。诸葛亮正在悠闲地弹琴,一见到鲁肃,扯住他的袖子道:"子敬救我!"他要求鲁肃在三天后的凌晨给他调拨二十只战船,战船四周都用黑布蒙上,摆满稻草人,每船配备三十名军士,让他们带上锣鼓号角。鲁肃不明其故,但还是答应了下来。第三天清晨,诸葛亮笑吟吟地邀鲁肃一同登上战船,船向江北驶去,渐渐地逼近了曹操的水兵大寨。鲁肃惊问:"你要去送死吗?"诸葛亮只是不动声色地劝鲁肃饮酒。这时,江面上大雾弥漫,曹操闻报,说东吴派水兵来袭,他认为这是诱敌之计,命令不许出战,只用乱箭猛射。等到雾散,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驶回。这时,二十只船的草人上已经插满了箭,远远超过了十万支。他又让各船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赠箭"。等曹操醒悟过来时,诸葛亮的草船已经驶了二十多里,无法追赶。曹操懊悔不已。

鲁肃回去后向周瑜禀报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比不上他啊!"

"姗姗来迟"的浪漫故事

"姗姗来迟"原是描述女人行走步履缓慢、从容不迫之态,以致来迟。此语与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李夫人有关,还有一段浪漫故事。

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曾有曲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位佳人就是他的妹妹,武帝闻此曲后,遂纳其妹为妃,即史上所称的"李夫人"。

李夫人貌美如花,通音律,善歌舞,很受武帝宠爱。后因病重,武帝时常前往探望,而李夫人始终背对武帝,不以正面侍君,说是病颜憔悴,怕有损在武帝心中的美好形象。李夫人死后,武帝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她念念不忘,久久难以释怀。

有一个方士是齐国人,名叫李少翁,说他自己有招魂之术,汉武帝便把他请来招魂。到了夜晚,李少翁命令皇宫张灯结彩,挂设帷帐,摆上酒肉,让汉武帝坐在他的帷帐里。汉武帝远远看去,果真有一位美女长得很像李夫人,那个女子有时在帷帐里娴静端庄地坐着,有时在帷帐外边缓慢从容地散步。依李少翁的要求,汉武帝只能远看,不能走近那名女子,他心中更加思念李夫人,在心情悲痛之下写了一首诗,大意是:

是你吗,那是不是你?我站着,远远地望着你,你为什么迟迟不来到我身边!

(原诗是: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后人便从汉武帝的这首诗里概括出成语"姗姗来迟",用以指慢腾腾地来得很晚。

"生吞活剥"的由来

"生吞活剥"是个贬义词,原指生搬别人诗文的词句,不会活学活用。

不过在文坛上,生吞活剥抄袭前人诗词,倒也留下不少趣话。此成语出自唐朝刘肃的《大唐新语·谱谑》。唐初,河北枣强县有个县尉名叫张怀庆,此人不学无术,专爱抄袭别人的诗句,冒充风雅。有一次,朝中大将李义府写了一首诗: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态,好取洛川归。

张怀庆竟把这首诗整篇照抄,只是在每句前面硬添了两个字,便算是他自己创作的。改写后的诗是: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态,来时好取洛川归。

有人讥笑张怀庆的这种抄袭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因为张昌龄和郭正一都是当时以文辞闻名的朝中要人。他们代替皇帝起草诏书和朝廷文告。

成语"生吞活剥"由此而来,后来比喻生搬硬套,而不知变通。

"死灰复燃"的有趣典故

韩姓名人在历史上层出不穷,有一联为:"名高三杰;文冠八家。"说的就是西汉淮阴侯韩信和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广为人知的还有蓬莱八仙之一韩湘子,最笑料百出的要数近代军阀韩复榘了。标题中的成语也与一位韩姓名人有关,他就是西汉时的韩安国。此语出自《史记·韩长儒列传》。

韩安国曾在汉景帝之弟梁孝王那里做过中大夫,后来因为犯了国法,被关在蒙地的监狱里。在狱中,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吏侮辱他,韩安国十分气愤地说:"死灰难道就不能燃烧起来吗?"意思是,你以为我再也不会有重新出头的好日子了吗?可是田甲却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如果死灰复燃,我就一泡尿浇灭它。"

不料过了一段时间,韩安国果然出狱,而且当了不小的官。田甲吓得偷偷地逃走了。韩安国知道后,严厉地对人表示:田甲如不赶快回来,就杀他全家。田甲没有办法,只好回来向韩安国请罪。出乎意料的是,韩安国并没有惩罚他,只是笑着对他说:"现在你可以撒尿了。"就这样了结了前嫌。

成语"死灰复燃"由此而来,用来比喻消失了的坏思想或恶势力又重新活跃起来。

项羽与"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是形容处在孤立无援、四面受敌、走投无路的困境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为何楚人之多也。""

据记载,秦朝灭亡以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二人原来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兵疲粮竭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的部队。

由于汉军兵力强盛,楚军终因寡不敌众,节节败退,被逼退至垓下。此时,项羽的士兵很少,粮食也快吃完了。而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已把他们团团包围起来。这天夜里,项羽听得四面汉军的阵营中,士兵都唱起了楚国的民歌,不由得大吃一惊,说:"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地方占领了吗?为什么他们中间楚国人这样多呢?"项羽哪里知道,这正是张良等人所设的计谋,以此来涣散楚军的斗志。歌词里有母亲在召唤外出打仗的儿子,有妻女在诉说心中的思念,歌声如泣如诉。项羽的兵士听了,不禁潸然泪下,纷纷扔下兵器,有的逃跑,有的投降了。项羽心中极为苦闷,怎么也睡不着,他便起来在帐中喝酒解闷。想到自己深爱的美人和伴随自己征战的乌骓骏马;于是项羽慷慨悲凉地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接连悲歌几遍,虞姬也和着一同唱。唱着唱着,项羽不禁泪流满面,左右的人也都伤心流泪,不忍抬起头来看项羽。虞姬因不忍拖累项羽而拔剑自杀。

最后,项羽带着仅剩的八百名江东精锐子弟兵突围逃至乌江江畔,因垓下一举溃败,项羽自叹无颜再见江东父老,遂自刎而死。

项羽死后,他的乌骓马也悲鸣一声,跳江殉主。乌江江畔留下了千古相传的悲婉动人的故事。

"同室操戈"的出处

"同室操戈"原是说自家人动刀枪,多指兄弟争吵。语出《左传·昭公元年》。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徐吾犯的妹妹长得特别漂亮,人见人爱,以至于公孙楚和公孙墨堂兄弟俩在见到了她后,都想娶她为妻。

由于两个人都是贵族,徐吾犯感到非常为难:若答应将妹妹嫁给公孙楚,那么弟弟公孙墨一定会记恨;若答应将妹妹嫁给公孙墨,又会得罪哥哥公孙楚。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徐吾犯只好去请教子产。子产听了徐吾犯的陈述后说:"还是让你的妹妹自己去选择吧。"

徐吾犯听了子产的话,就让妹妹自己选择。妹妹最终选择了公孙楚,并与之结为夫妇。公孙墨一气之下,全副武装地闯入了公孙楚的家中,声称要杀死自己的堂哥,抢夺他的老婆。公孙楚听了他的话也不甘示弱,拿起武器与之打斗起来,结果公孙墨在搏斗中被击伤。

后人即以"同室操戈"来比喻内部相斗。

荆轲与"图穷匕见"

"图穷匕见"是指将图展到尽头,匕首就会露出来,用来形容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就会显露出来。其中,"见"通"现",读"现"的音。语出《战国策·燕策三》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末期,燕国的太子丹曾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嬴政很瞧不起他,也不放他回国。后来,终于让他回国,却又在途中设计害他,但是没有得逞。后来秦国先是吞并了韩、赵两国,接着又挥师直指燕国。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

荆轲是齐国人,他智勇双全,尤其擅长剑术,游历至燕国后,燕人叫他荆卿,亦称荆叔。太子丹听说荆轲有勇有谋,觉得他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便尊他为上卿,想让他去刺杀秦王,荆轲爽快地答应了。

荆轲带去了两样秦王想得到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个地方献给秦国。荆轲将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临行时,太子丹等人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来到秦国,秦王下令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来使。荆轲按照秦王的要求打开匣子,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急忙用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抄起匕首便刺。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用东西投掷荆轲,秦王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荆轲最终被拥上来的秦兵乱刀砍死。

此后,"图穷匕见"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以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便显露出来了。

"兔死狗烹"的典故

"兔死狗烹"从字义上看是说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后用以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后被抛弃或杀掉。此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有两个极有才华的功臣,一个是范蠡,一个是文种,他们忠心耿耿辅佐越王。越王勾践发兵攻打吴国惨败,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越王勾践才得以积蓄力量,后来一举灭了吴国。

范蠡深知越王勾践为人凶残,侍奉君主打败吴国大任完成后,他便去国离都,舍弃荣华富贵而隐居起来。范蠡惦念好友文种的安危,托人带信给他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怎么还不跑掉逃避灾祸呢?"文种起初不听范蠡规劝,后来知道越王勾践确实会将功臣杀害,于是装病不去上朝,但为时已晚,最终还是被赐死了。

"兔死狗烹"一词即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简化而来,既可用于统治者残杀功臣良将,又可用于普通朋友之间过河拆桥之恶行。

"退避三舍"语出何方

成语"退避三舍"是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以免发生冲突。这里的"三舍"并不是三间房子而是距离单位。《说文解字》中说:"舍,市居曰舍。"即"舍"指客人居住的宾馆,所以"舍"也可以当住宿讲。在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也称一宿为一舍,"退避三舍"也就是说主动退兵九十里。此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后来重耳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了楚国。楚成王对重耳的人品十分钦佩,完全按照国君的标准来接待他,待他如上宾。

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我待您情深义重,将来公子做了国君,打算怎样报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说:"假如有一天晋、楚在战场相见,我将命令晋军退避三舍,作为对您的报答。"重耳的这番话被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到了,他觉得重耳具有英雄气度,有朝一日回到晋国,一定会对楚国构成威胁。子玉建议楚成王除掉重耳。楚成王说:"现在各国都在广招英雄,我们却要将广有贤名的英雄杀掉,那还有谁再敢与我们交往、为我们效力?更何况,无缘无故地承担害贤的恶名也太大了。"

十几年后,秦国帮助重耳返回晋国做了国君,重耳即位,称为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使一度衰弱的晋国国势好转起来。公元前633年,楚国组成陈、蔡、郑等国联军,攻打宋国。联军很快逼近宋国都城商丘。宋国情势危急,急忙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与宋国一向修好,晋文公马上点兵出征,援助宋国。晋文公见楚军前来迎战,便守约,下令大军后退九十里,兑现了"退避三舍"的诺言。晋、楚两军在城濮交战,晋军奋勇作战,战胜楚军,赢得了胜利。

不要"玩火自焚"

"玩火自焚"是说玩火的人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语出《左传·隐公四年》。

春秋时代,卫国公子州吁杀了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君主。因为民心不顺,国家动荡不安,州吁便想发动一场对外战争,以便在外交上讨好诸侯,同时对内又可缓和矛盾。他召见上大夫石厚商议,问应该进攻哪个国家。

石厚说:"郑国以前曾攻打过我国,先君庄公认错,请求郑国赦免,这是卫国的耻辱。主公如果要用兵,当然要打郑国。"

州吁说:"有道理。可是光凭我们一国的实力恐怕不够,还要联合几国才好。陈国和蔡国是两个小国,和我们关系很好,不愁他们不出兵。宋国是大国,恐怕不会答应和我们一起出兵。"石厚说:"以前宋宣公传位给弟弟穆公,穆公死时,想报哥哥的恩,不把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而传位于哥哥的儿子舆夷。公子冯既怨恨父亲又嫉恨舆夷,逃到郑国,郑国收容了他。郑国想起兵攻宋,为公子冯夺取王位。现在我们正好打着为宋君除掉公子冯的幌子联络宋国。"

州吁于是派人说服了宋殇公,又说服了陈国和蔡国。这四国的兵马一起进攻郑国,将郑国东门围得水泄不通。

鲁国的隐公听到四国攻郑的消息后,问大夫众仲:"依你看,卫国州吁发动的这场战争能达到目的吗?"众仲说:"我只听过以德服民,才能使民众团结和睦,没有听说过用战乱来使民众团结和睦的。战争好比是火,不赶紧停下来,玩火的人自己终将被火烧死。"

州吁发动战争,联合四国围攻郑国东门,只坚持了五天就都撤兵回国了。州吁也没有因此解决国内矛盾,相反,国内更加动荡不安,矛盾激化。不到一年,卫国人民就在陈国的帮助下推翻了州吁的统治,并处死了他。

"玩火自焚"由此而来。

不要"为虎作伥"

"为虎作伥"中的"伥"是指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为虎作伥"意即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坏人的帮凶。语出《太平广记》。

故事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在某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村庄里住着一个不讨人喜欢的樵夫。这个樵夫天生胆小怕事,而且很自私,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