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又称巨蚁,是一种体形较大的蚂蚁。这种蚂蚁的工蚁身长6~14毫米;雌蚁身长15~18毫米;雄蚁身长9~11毫米,蚍蜉在蚁类中可算是"巨人"了。但是它与大树相比仍十分渺小。成语"蚍蜉撼树"原意指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力量本来很微弱,而又妄想摇动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
此语出自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昌黎先生集·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诗中"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李白,世称"诗仙""千古第一诗人"。后人盛赞李白"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杜甫,世称"诗圣""杜工部"。杜甫的诗堪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因而,即使是乾愈这样的大家对于李杜也是极为推崇的,在李杜面前,他自称是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杜甫死后,韩愈"夜梦多见之""举颈遥相望",向往之情可谓深矣。后世欧阳修也有诗云"昔时李杜争横行,麒麟凤凰世所惊",赵"萍水相逢"自是有缘"萍水相逢"是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语出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原为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营建,楼阁以其封号命名。后来,滕王阁因年久失修,一度成为各种飞鸟的乐园。它们在阁上筑巢产蛋、繁衍后代。
有一年,阎伯屿到洪州任都督,他派人将滕王阁修缮一新,并准备在九月九日这天,大宴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举行庆祝竣工的典礼。
都督阎伯屿有个女婿叫吴子璋,在当时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文士。阎伯屿为了显示女婿的文采,便事先让吴子璋将序文写好,以便在宴会的当天炫耀才华,好在当地扬名。到了九月九日那天,宴会即将开始时,阎伯屿命人取来文房四宝,对众位宾客说道:"诸位,今日名阁新修,贵宾云集,应该说是千古盛会,不可不留下纪念的文章。有劳在座各位挥动如椽大笔,为名阁增色。"说完,阎伯屿命人将文房四宝从首座往下传,在座的宾客都心知肚明,阎伯屿这招是为自己女婿而来,因此都托词不写。
在众多的来宾中,有一名年轻人,他就是王勃。他坐在最后一个席位上,当仆人将文房四宝递给他的时候,王勃竟毫不客气地将文房四宝留在了自己的桌上,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序构思精绝,文气通顺畅快,铺叙出了宴会胜景。众宾客看了,无不拍手叫好。阎伯屿读后也很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得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璋出场著文了。
王勃写《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时,年龄不大,通篇的基调是高亢激越、积极向上的。但就是在这篇文章中,王勃也抒发了宦途坎坷、知己难求的那种苦闷心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的心情。
"破镜重圆"的佳话
铜镜在古代经常当作男女爱情的信物和象征物。早在汉代,铜镜上就铸有"长相思,毋相忘"的句子。"破镜重圆"的佳话更是广为流传。
"破镜重圆"来自南朝陈国徐德言的一段故事。陈后主叔宝有一个妹妹乐昌公主,才貌出众,嫁给太子宾客徐德言为妻,两人感情颇深。
眼看隋文帝杨坚派兵南下,陈朝岌岌可危,徐德言对妻子说:"兵荒马乱,咱们可能会走散。"说着,他拿出一面镜子,摔成两半,递给妻子一半,说:"咱俩一人拿一半,每年正月十五拿到街上卖。镜子破,价钱贵,人们一定会当成笑话传开去,我就好去找你了。"
陈朝亡国后,夫妻俩果然走散。乐昌公主和陈后主的一些嫔妃、亲戚被隋文帝的大兵掠走。隋文帝将乐昌公主赏赐给越国公杨素为妾。杨素既仰慕乐昌公主的才华,又贪图她的美色,因此非常宠爱她,还专门为乐昌公主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次年,元宵佳节到了,徐德言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长安,便在街头卖破镜。乐昌公主也按约派随身老仆到街市上寻访,果真听闻有一痴人高价出卖破镜,老仆人细细打探,很快与徐德言相遇。他拿出另一半破镜,两半合在一起严丝合缝,徐德言看着那半片铜镜,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泪如雨下,当即就着月光,题诗一首,托老仆人带给乐昌公主。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接到老仆带回来的诗,想到自己与丈夫咫尺天涯,却难以相见,悲从心来,不禁放声大哭,自此水米不进。
杨素察觉后,再三盘问,乐昌公主才说出了缘由,杨素听了不禁为他们二人的真情所打动。于是他立即派人找来徐德言,让他们夫妻团圆了。此事传开后,人们都为杨素的宽宏大量、成人之美赞叹不已。"破镜重圆"的故事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用以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和好。
"奇货可居"的来源
"奇"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奇,异也。一曰不偶。"翻译过来就是:"奇"是特殊、奇异的意思,还可解释为不成双数。"奇"由稀奇、特殊的意思引申,也有美好、绝妙之意,泛指一切不同寻常的、奇特的人或事物。"奇货可居"这个成语就是指把珍奇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再出售。也比喻以某物为资本,博取功名财利。语出《史记·吕不韦列传》。
战国时,阳翟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商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吕不韦在邯郸的街上发现了一个仪表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吕不韦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当年渑池会盟后一直在赵国当人质。"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无暇照顾异人,异人穷困潦倒。吕不韦了解到这些情况,马上意识到如果在异人身上投点资,说不定有一天会换来不可估量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道:"此奇货可居也。"
后来,吕不韦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让他与异人有了一面之交。见面时,他对异人说:"我要想办法让秦国将你赎回去,然后立你为太子。那样,你就是未来秦国的国君。你看这样好吗?"异人听了吕不韦的话又惊又喜,承诺事成之后要好好报答吕不韦。
两人将此事议定,吕不韦立即动身去秦国。他带着无数财宝用以贿赂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左右亲信,通过他们说服安国君,让他把异人赎回秦国。当时安国君最宠爱的华阳夫人没有孩子,吕不韦送给华阳夫人无数财宝,让她收异人做了嗣子。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在华阳夫人的帮助下,异人被立为太子。孝文王即位没多长时间就因病去世,太子异人便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即位后,念念不忘吕不韦对他的帮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带的十二个县作为他的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他的俸禄。吕不韦成为秦国权倾朝野的重臣。
"秦晋之好"的由来
有个灯谜叫作"陕西山西结交情",单从字面上就很好猜,即"秦晋之好"。成语"秦晋之好"本义是指秦国和晋国联姻,友好相处,现用来代指两姓结为亲家。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时代。
春秋初期,晋国逐渐成为一个势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加强与邻近的秦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晋献公将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秦穆公,历史上称她为秦穆夫人。
后来,年老的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死太子申生,迫使公子夷吾和重耳逃离晋国。随后,骊姬的儿子当上了国君,谁知他却被忠于夷吾的大臣杀死了。流亡在外的夷吾请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帮他当上国君,允诺割五座城池给秦国以作为报答。但他即位(史称晋惠公)后食言。过了四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秦穆公不计旧恨,运送了许多粮食到晋国去,帮助晋国渡过了难关。可是次年秦国发生了饥荒,晋惠公却不肯支援秦国粮食,使秦穆公对晋国彻底失望。
又过了一年,秦穆公率军攻打晋国,活捉了晋惠公。后在秦穆夫人的帮助下,秦穆公不仅饶恕了晋惠公,而且与晋国缔结了盟约。晋惠公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把太子子圉送到秦国当人质。不料,子圉偷偷逃回晋国。次年晋惠公去世,子圉当上了国君,即晋怀公。怀公生性残暴,引起了朝中百官的强烈不满。在外流亡了多年的晋公子重耳,最后来到了秦国。他才华出众,为人忠厚,秦穆公很欣赏他,还把宗女怀赢许配给他。后来,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到晋国,重耳派人刺杀了晋怀公,群臣都拥戴他当国君。重耳即位后,让太子也娶秦国的宗女做夫人。此后晋国几代都和秦国联姻,史称"秦晋之好"。
何谓"青衫司马"
"青衫司马"这个成语在当今生活中用得并不多,在古代喻指失意的官吏。司马,乃一官名,西周始置,与司徒、司工并称"三有司"。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此语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唐代元和年间,白居易被朝廷贬为九江郡司马。他在江边送客时,忽然听见船中有人在弹奏琵琶,听曲子的声音,铮铮之声中好像有一股京城的曲调味。于是,白居易上了那艘船,见船中坐着一位弹琵琶的妇人。妇人说她本是京城的一个卖唱女子,曾在年少的时候师从京师有名的乐师穆、曹二人,但因现在年龄大了,也衰老了,所以就屈身嫁给了一个商人做妻子。
听了她的自述,白居易请求给他的几位朋友摆酒,要再听听妇人弹奏的琵琶。妇人在给他们弹完了一支曲子以后,神情非常失落,原来她在曲子中讲述了自己年少时的幸福之事,又哀叹现在沦落到如此地步。白居易由此联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不禁万分感慨,伤情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长诗。诗的后四句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后人即以"青衫司马"形容人身世漂泊,心情郁闷。
"三寸之舌"的由来
人们经常用"三寸之舌"来比喻能言善辩的口才,也常说"三寸不烂之舌"。古代凭三寸之舌完成说客任务的事例不胜枚举,最为人们争相传颂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此语最早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战国时期,在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有个食客名叫毛遂。毛遂整日无大事可做,没有什么名声,几乎不为人所知。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围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企图吞并赵国。赵孝成王急忙派平原君为使臣去楚国求援,要求与楚国签订"合纵"盟约联合抗秦,以救赵国之危。毛遂自愿前往,到了楚国后,他和同行的十九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根本没有把毛遂放在眼里,非常傲慢地要他退下去。但毛遂却紧握剑柄,走到楚王跟前,以武力威胁楚王。接着,毛遂根据形势义正词严地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楚王想了一下,觉得毛遂说得确实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完成。
平原君带着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地说:"毛遂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像九鼎那样尊贵。毛遂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是胜过了百万雄师!"从那以后,毛遂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此故事是说毛遂以自己出众的口才完成了使命,用"三寸之舌"形容他能言善辩的口才。由这个故事还延伸出另一个成语"毛遂自荐",指自告奋勇或自我推荐去做某事。
"三生有幸"的传说
所谓"三生",在佛教中指的是人的前生、今生和来生。"三生有幸"用来形容十分幸运。这个成语最初见于元朝王实甫所著《西厢记》:"今能一见,是小生三生有幸矣。"
关于"三生有幸"这个成语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唐代有位高僧名为圆泽,他有个好友叫李源善。一天,两人一起在外散步之时,突然见到一个妇女正在河边打水,圆泽停住脚步对李源善说:"我一直想避开这女人,现在避不开了。我见到她后,自己就要死了。"李源善看了看那个妇人,是个怀孕的女子,没什么特别,为什么看到她之后,圆泽和尚就要圆寂呢?圆泽接着说:"这女人怀孕已经三年,专等我去投胎托生。三日之后你去这个女人家看望我,她的新生儿子如果对你一笑,那就是我圆泽了。十三年后的中秋之夜,你到杭州天竺寺去找我,我们可以再次见面。"他们分别后的那天夜里,圆泽果然圆寂了。
过了三日,李源善去拜访那位妇人,他半信半疑地想,这就是好友圆泽的母亲吗?待真的见到她刚刚生下的孩子,又见那初生婴儿对自己一笑之后,他相信了。
十三年后的中秋夜,李源善如约来到杭州天竺寺,刚到庙门就看到一个十多岁的牧童坐在牛背上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至此,李源善深信不疑,叹道:这真是三生的缘分。
现在人们比喻有特别的缘分,或在一种偶然的机会、特殊的环境中相识,成为知己,都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丧心病狂"最可恶
"丧心病狂"这个词的词义色彩很浓重,它形容坏人言行残忍可恶到了极点,人们不能用别的词加以概括了,只能说他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良知,像发了狂了一样,无异于兽行,如:日本人丧心病狂地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三十万无辜百姓血流南京城。语出《宋史·范如圭传》:"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秦桧是南宋时的奸臣,任宰相长达十九年之久。他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力主投降,采取向金称臣纳贡的政策,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一次,金国使者来宋,盛气凌人,出言不逊,当时秦桧要安排他住在秘书省官署里。有个叫范如圭的官员极力反对说:"秘书省是机要重地,怎能让仇敌住进去?"范如圭知道自己人微言轻,斗不过秦桧,就联络其他官员,打算联名向皇帝写份奏章,抗议秦桧的卖国行径。没想到,奏章写好了,范如圭请当初同意的那些官员签名的时候,他们害怕秦桧报复,又都退了出来,没有一个肯签名。无奈之下,范如圭只好单独给秦桧写了封信,信中写道:"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意思是:如果不是你多年来丧心病狂地迫害忠良,国家又怎会落到如此地步,你必定遗臭万年!
诸葛亮与"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说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语出《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逋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有:"(周)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余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