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词海拾贝
2872500000023

第23章 成语拾贝:千锤百炼的固定词语(2)

所以说"得意忘形"这个成语,其中大有深意和智慧。其实质在于:得其本意,便忘其外形。无论治学、生活,还是为人处世,这都算是很难得的高妙境界。

王羲之与"东床快婿"

"东床快婿"的意思是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快"意即称心、美好。"东床快婿"也就是好女婿的意思,也可直接说成"东床"。这一美称跟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晋书·王羲之传》上有一个故事说,晋代有一名太尉郗鉴,有一天派门客去王家为自己女儿择婿。门客回来后报告说:"我把王家的子弟一个个仔细看了,他们都长得不错,读书也很用功。我去的时候,正逢他们吃饭,这些年轻人一边吃饭,一边说笑,有的还摇头晃脑地吟诗。他们一听说我是奉太尉之命去选女婿的,大家都不出声了,立刻坐了下来,整整衣服,变得端正了许多。其中只有坐在东床上的一个青年人,仍敞着衣襟,大吃大喝,好像根本没有听到我说的话。"

郗鉴听后说:"这种不做作的人,想必正是一个好女婿。"经他亲自带领门客再次探听,得知那个青年叫王羲之。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件事流传四方,后来有人便把"东床"用作女婿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尔虞我诈"本义是什么

有人把"尔虞我诈"形容为骗子遇骗子,意即都不是什么好人,彼此之间互相欺骗。此语出自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那么它本义是什么呢?

春秋时,楚国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有一天,楚庄王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向宋国借路。申舟估计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就问楚庄王:"那万一他们把我杀了怎么办呢?"楚庄王回答说:"如果他们敢这么做,我就率领军队去灭了他们,为你报仇。"申舟很无奈,只好将儿子申犀托付给庄王,就出发了,结果路过宋国时被抓了。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于是宋文公下令将申舟杀了。

楚庄王听到这件事后,非常气愤,马上下令讨伐宋国。宋国虽是小国,但打了一年半载也没攻下,楚军锐气大减,楚庄王决定撤兵回国。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叩头说:"我父亲当初明知会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了。"庄王无法回答,这时大夫申叔时建议道:"不如我们在这里盖房屋,下地种田。让宋国人以为我们要跟他们长期对抗,他们怕了自然会投降。"庄王照此吩咐下去。宋国人一看当真怕了,不知如何是好,华元站出来说:"不行,我们宁愿战死、饿死,也不签那丧权辱国的条约。"当晚华元就潜到楚国营中,找到主帅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城里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如果楚国硬逼,我们即使战到一兵一卒也绝不投降。但如果你们退兵三十里,那您怎么吩咐我们就怎么办。"楚庄王本来就想撤军,于是退了三十里,两国又恢复了和平,签订了盟约。盟约上写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后来简化为成语"尔虞我诈"。现在,人们经常反其意而用之,形容你欺骗我,我欺骗你,互不相信的意思。

"鬼斧神工"艺术高超

"鬼斧神工"的意思是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它是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此语出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

据记载,梓庆能削刻木头做,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这好像是鬼神造出来的。

鲁侯见到了,便问他:"你有什么神奇的仙术吗?"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哪儿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不过,我还真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工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先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荣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有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朝廷,超然物外,智巧专一,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相合的,这时要做成的形象便呈现在我的眼前,然后我就动手加工制作,达不到这样境界的话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出来的器物也就被人们认为是神鬼的功夫,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嵇康与"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这个成语常被人们提及,比如说某人工作业绩出众,就说他在单位里"鹤立鸡群";谁家小孩学习非常好,也说他在年级里"鹤立鸡群"。

此语出自晋代戴逵的《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它原是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才华非凡。

嵇康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他才学出众,性格耿直,又身材高大,仪态俊逸,非常引人注目,是当时为人们所美谈的"竹林七贤"之一。后来,他因不满司马氏操纵朝政,被司马昭借口杀害,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嵇康的儿子嵇绍和他父亲一样很有才学,并且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司马炎称帝后,嵇绍被征召到京都洛阳做官。有人见了他后,对他父亲的好友王戎说:"昨天我见到嵇绍,他长得高大极了,魁梧得很,在人群之中,就像一只仙鹤站在鸡群里那样突出。"王戎听了,说:"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呢,比他更突出!"

晋惠帝司马忠继位后,嵇绍担任侍中,侍从皇帝,经常出入宫廷。后来,西晋皇族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嵇绍在跟随惠帝出兵作战时,尽力护卫惠帝,不幸中箭而死。

成语"鹤立鸡群"即从此典故中引申而来,表示与众不同,卓尔不群。

"画龙点睛"的传说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是形容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要害,使内容生动传神。语出唐朝张远彦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著名画家,他的画技非常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东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但奇怪的是这四条龙都没有点上眼珠,令人看后总觉得有点美中不足。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张僧繇说:"给龙点上眼睛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人们听了谁都不相信,认为他的话很荒唐,都要求他试一试。张僧繇被逼无奈,只好答应大家的要求,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谁知刚一点上,顿时乌云翻滚,狂风四起,雷鸣电闪,两条龙果然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飞向了天空。

过了一会儿,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上眼睛的龙已不知去向。

当然,这个故事是人们仰慕张僧繇的绘画才能编造出来的。以后人们便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说话或者写文章时,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他说的话或写的文章格外生动和深刻。

"鸡犬升天"的传说

"鸡犬升天"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它得自晋朝时期葛洪的《神仙传·卷六·刘安》里面记载的一个传说故事。

刘安是汉朝的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此人天资聪颖,喜欢读书,善于鼓琴,尤喜道家之说,笃信道教,曾召集有道之士千余多人为门客,其中有八个最得力的,世称"八公"。刘安拜他们为师,学习炼丹和修道。一段时间以后,他们也炼出了一葫芦的金丹。后来,刘安联络几个诸侯国,企图谋反夺取帝位,结果事情败露,朝廷派兵缉拿他归案。在前来兴师问罪的御林军进城之前,刘安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八公建议他,既已炼成金丹,何不把它吞下,也许能逃脱一死。于是,刘安拿出已炼好的金丹,喊来家人,分给每人一粒,吞服下去。分发完后,刘安随手把装金丹的药葫芦往外一扔,里面蹦出来几粒,被抢上前来的一条狗和两只公鸡分吃了。说也奇怪,服完金丹后,刘安忽然觉得心里一阵清爽,浑身软绵绵、轻飘飘的,接着他就慢慢离开座位,飘出了院子。这时,他脚下突然生出一片白云,托浮着他徐徐飞向天庭。"刘安在空中回过头来想看看家人怎么样了,他惊奇地看到,家人也都飞离了府院,随他而来。更奇怪的是吃了金丹的鸡、狗也都驾着祥云飞升起来。

后来,传说刘安一家就住在紫虚宫里帮助太上老君烧炉炼丹,那条狗则成了二郎神哮天犬的伴侣,而那两只公鸡每天黎明随着东海桃都山上神鸡的第一声啼叫而啼叫,带领天下的雄鸡一起鸣叫,从而驱散黑暗,迎来光明,开始新的一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即由此而来,后人把它用作对一人做官、全家享福的讽喻。

孟尝君与"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从字面上看是说狡猾的兔子有多个藏身的洞穴,常用来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很多。现在一般用来表示做事留有余地,具有多种应变能力。它出自《战国策》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

孟尝君,即田文,战国时齐国的贵族。孟尝君在齐国担任相国时,他的门下有数千名食客。他曾联合韩国和魏国大败了秦、燕、楚三国,因此名声大震。

孟尝君门下有个叫冯谖的食客。一次,孟尝君询问门客中谁能替他到薛地去收债,冯谖自告奋勇接受了这个任务。冯谖到薛地后,当众把百姓欠债的借据全都烧毁,还说这是孟尝君命令把债款赏赐给大家的。于是借债的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孟尝君知道后非常不高兴,但也不好公开责备冯谖。

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免了相国的职务,只好退居薛地生活。离薛地还有一百多里路,百姓就扶老携幼地前来迎接。孟尝君这才明白了冯谖的用心,因此非常感谢冯谖。但冯谖对他说:"聪明的兔子有三处洞穴,才使它免于被猎人猎杀,被猛兽咬死。如今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高枕无忧,让我帮您再凿两个洞穴吧。"

于是,孟尝君给了冯谖五十辆车子、五百两黄金,去游说西边的魏国。

冯谖见到魏王后就开始称赞孟尝君是多么的有才干,多么受人们爱戴,他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魏惠王的心。魏惠王马上派使臣携带许多财物和马车去齐国,聘请孟尝君来魏国当相国。冯谖赶在魏国使臣之前回到薛地,告诫孟尝君一定不要接受聘请。魏国使者一共来了三次,孟尝君始终不答应接受聘请。这样一来,孟尝君顿时身价倍增。齐国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都十分担心孟尝君为别的国家效力,于是齐王赶紧恢复了孟尝君相国的职位,并亲自向他谢罪。这样,冯谖为孟尝君凿成了第二个窟。

之后,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这样一来,齐王就会派兵来保护,而薛地在齐国的地位就非同寻常了。宗庙在薛地建成后,冯谖对孟尝君说:"三个洞穴已经凿好,今后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即"狡兔三窟"的由来,成语"高枕无忧"也缘于此典故。

牢记"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这个成语从字面看容易让人误解,一个洞穴凭空哪来的风嘛!因此很多人把它理解为无根据、无凭证、编造臆测的同义语,甚至有些词典也做了类似的错误注释,《每日一辞》中明确说道:"比喻事情凭空发生之意。"其实,这类解释恰恰与它的意思相反,"空穴来风"正是事出有因的意思!此词最早见于宋玉的《宋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据记载,一次楚国的文人宋玉和景差跟随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忽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楚王不禁感叹道:"这风吹得我好畅快呀!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吗?"

宋玉听了回答说:"这只是大王的风罢了,百姓哪里能够和您共同享受呢?"

楚王听后非常奇怪,不由得惊讶地问:"风是天地间的大气,如今你却说风是我独有的,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宋玉回答说:"我听老师说过,树分叉的地方,常有鸟来做窝;有空隙的洞穴,就有风吹来。由于地位不同,风自然就两样了。"

后来,人们根据它概括出"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而是事出有因。唐时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正是一因一果。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成语"口蜜腹剑"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口有蜜,腹有剑。"这是文中对奸相李林甫的评语,意思是说,满口是蜜,当面说得好听,而肚子里却藏着杀人的刀,背后又在谋算人。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宰相,他无德无才,却有自己的一套迎合拍马的手段。他在竭力逢迎皇帝的同时,又用金钱收买了皇帝身边的嫔妃和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这样他就可以了解到皇帝的一举一动,然后见机行事,迎合皇帝的心意,以博取皇帝的信任。凭这套迎合拍马的权术,他专权十几年。

李林甫对于那些名望、才华和功劳比自己高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去排挤打击。他和人接触时,表面上装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甜言蜜语,可是暗地里却对人百般算计,加以陷害。中书侍郎严挺之性格耿直,对李林甫十分鄙薄。李林甫便在皇上面前说严挺之的坏话,唐玄宗信以为真,当即把他贬到洛阳。

过了许久,唐玄宗又向李林甫提起严挺之,李林甫看出玄宗想提拔他,于是,他托人转告严挺之,说皇上问起他的病。严挺之便上书皇上请求上京治病,玄宗得知严挺之有病,从此打消了重用他的念头。

日子久了,李林甫的这种两面派的手段也被人看穿了,大家背地里都说他"口中有蜜、腹里有剑"。成语"口蜜腹剑"即产生于此,指嘴上说得很甜,肚子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为人狡诈阴险。

"老奸巨猾"的出处

人们常用"老奸巨猾"来形容世故深而手段极其奸诈狡猾的人。值得注意的是,它还不同于"老谋深算",后者是说某人有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他办事精明老练,因而,两者不可混用。这一成语出自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