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词海拾贝
2872500000017

第17章 官职词拾贝:王侯将相称呼的由来

"太上皇"的由来

"太上皇"这个名称在我国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是皇帝对未去世的已经退位的前任皇帝的尊称。这个称呼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呢?

早在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自封为始皇帝后,便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以表示他对死去的先王的尊崇。这是太上皇称呼的最早应用,但并未形成制度。

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便衣锦还乡。当他去拜见自己的父亲太公时,太公挟着扫帚站在门口,倒退着将刘邦迎入家门。刘邦见此,觉得自己很不孝,急问因何事竟至如此。太公说:"平头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于是,刘邦发布诏书,把自己平定天下都归功于父亲的教训,并认为自己如今当了皇帝,而父亲却没有尊号,是不合适的,应该尊称父亲为"太上皇"。

此后,"太上皇"这一称呼就成了一种制度,后代的皇帝也沿用此法。

"皇帝"是从何时开始的

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率秦军灭掉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实现全国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前的封建帝国。他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帝号,从此,统一天下的帝王就称为皇帝。

"陛下"起于何时

皇帝或国王常常被尊称为陛下,这是为什么呢?陛,是指宫殿下的台阶。陛下,表示人臣奏事,必须请在陛下的近臣转呈,不敢直接惊动皇帝,以示对皇帝的尊敬。

同样,对于居住在宫殿内的其他皇族,如太子、公主等,皆称为殿下,以示尊崇(对皇后也可称殿下)。

陛下的称呼起于秦始皇。到了唐代,因为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如东阁、龙图阁等,所以又对高级官员尊称为阁下。

今天,这些称呼,我们只在外事活动中采用。一般对外宾中的国王、王后称陛下,对王室成员称殿下,对总统、总理等贵宾称阁下。

"驸马"的由来

看到这个标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女驸马》。众所周知,"驸马"就是古代帝王的女婿、公主的丈夫。它是怎么来的呢?

"驸"本意指马,即三匹马拉一辆车,左右两边的马则称为"驸"。"驸马"一词本是汉代官职,即皇帝的近卫侍从官之一,它是"驸马都尉"的简称。汉代时,皇帝出巡,为防刺客,除乘坐的正车以外,还有副车若干辆相随。掌管正车的侍从官叫"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的侍从官就叫"驸马都尉"。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均授驸马都尉。魏晋之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之后"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称。只不过,此时的驸马已不是官职,仅是称号而已,一直沿用至清朝。清朝将"驸马"改称"额驸",但其含义基本与"驸马"相同。

最高行政长官--"宰相"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一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是主宰之意,相是辅助之意。宰相的主要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在我国历史上既出现过很多有名的贤相,也出现过害国的奸相。

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太宰、尹、大师的官职,这些官职都起着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作用,但并不具备后来宰相的权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开始出现。在秦国就设置了丞相之职。秦国由于变法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任命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由此产生了丞相之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被确定下来。

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宰相的名称变化不一,但宰相的职责始终没有变化。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宰相,但此后的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宰相。清朝时期,权力集中于军机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就是宰相。

"将军"的由来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将军"一词并不多见。在部队里,把将军分为三个级别:上将、中将、少将。不过,古时作为军事统帅的将军却很常见,如我们熟悉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写的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

"将军"一词源于春秋时代。在春秋之前没有将军这个称谓,掌管军事的官职叫司马。那时国家军队数量并不多,天子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各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师),大夫以下叫士。春秋时,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而在编制上只能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为"将军",意即率领一军的意思。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一指挥,因此,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指挥全军。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管不过来,于是又出现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的将军虽不尽相同,但将军这一官阶仍然分成若干级别。

不再至尊的"主席"

现在,"主席"一词随处可见,大至国家主席,小至工会主席,会议的负责人也称为主席。"主席"一词怎么得来的呢?这得先从"席"字说起。古代没有桌椅,人们席地而坐。席地而坐也很有讲究,先铺上房间大小的席子叫"筵",每个人坐的小垫子叫"席"。现在大家常说的"酒席""筵席""酒筵"意思相近,是从大小不同的筵、席来定名酒宴的。古人进屋,先脱鞋,走过筵,再坐在席上。入席时,客人有客座,主人中的长辈独自坐在正位或主家席位,叫作"主席"。这个称谓于是叫开,慢慢演变成现在的会议主持人,或是国家、团体、公司领导人的职位名衔。

"主席"一词由中国人发明并流传到世界各地。不过,在西方较早时期有凳子和椅子,他们没有席地而坐的习俗,把"主席"翻译成外文,便是坐在主家席位,被译为"椅上人"(Chairman)了。这也符合外国古代习惯,他们古时宴请或开会,主持人坐高背大椅,其他客人坐长凳,同中国的主席、客席吻合。

神秘悠久的"法老"

看见"法老"这个词,我们就会想起古代埃及,古埃及不仅给后世留下了绚丽的文化瑰宝,也给世界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始终无法参透金字塔之谜,也惊异于保存完好的木乃伊,而帝王谷中法老的诅咒更是为古埃及增添了神秘色彩。

法老是对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其象形文字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约前2686~前2181年)仅指王宫,并不包含国王本身。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年)以后,"法老"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古埃及的国王在习惯上被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敬仰与崇拜。

起源美国的"总统"

提起"总统",我们总是与权力、威严相联系起来,可有趣的是,有人曾将当美国总统与玩股票、游澳门并列为最危险的事。回首美国历史,有四位总统被暗杀,如林肯、肯尼迪等,有五位总统被刺但幸免于难,如杜鲁门、里根等,难怪有人会拿此作比较。总统是共和制国家的最高行政元首;由于党派、政见的不同,美国历史上时有总统遇刺的消息传出。

总统制起源于美国。1787年,刚获得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十三个州的代表五十五人,在费城独立厅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国家行政大权赋予总统,总统任期四年,从各州选举的总统候选人中选出;总统是最高的行政元首,又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部长、外交使节、最高法院法官以及政府其他官员;总统还有权批准或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1789年1月,美国根据《宪法》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选,选举独立战争的杰出领导者华盛顿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