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很凑巧,乾隆皇帝偶然翻阅到张继贤所写的供状,觉得张文笔不俗、饱有文采,顿生惜才之心,便亲自到狱中探望张继贤。一番交谈之后,乾隆确认此人很有学识,更不忍让他就此命丧黄泉。可是该怎么处置张、曹二人才算妥当呢?乾隆思考了很久,突然想起自己下江南时,曾途经微山湖,那里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极适合文人墨客寄居。于是他亲自批示,将曹素箴发配到黑风口,张继贤发配到卧虎口。这两个"口"相距不远,均在山东省的微山湖地区,可见乾隆皇帝的良苦用心。
张继贤与曹素箴来到发配地之后,两人依然情丝难断,互相挂念,于是三天两头你来我往,常相探望。不久,他们的事在当地传为佳话,老百姓羡慕地称他们为"两口子"。"两口子"的称呼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月老"等于"红娘"吗
人们习惯把给别人牵线搭桥的人称为"月老"或"红娘"。从词义上看,二者的意思类似,都是帮助他人完成美满婚姻的热情人士。但是,细考究起来,二者也有区别:"月老"是媒人、介绍人,"红娘"则是帮助促成婚姻之人,帮忙者。因此,使用时应予以区分。
关于"月老"的来源,有这样一说:据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记载,唐朝时候,有个名叫韦固的年轻人,一次他路经宋城时,在一家客栈看见月光下一个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像在查找什么,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东西的大布袋。韦固好奇地过去询问老人在看什么,老人答道:"我在看天下男女婚姻的书。"韦固又问袋中装的是什么东西,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是仇人还是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结成夫妻。"韦固听了十分好奇,连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后,笑着对他说:"你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那卖菜的老太婆的三岁女儿。"韦固听了,非常生气,原来那个小女孩相貌很丑,且两人年龄悬殊。于是,他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这样她将来就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了。没想到没杀成,只把女孩的眉宇间刺伤了。
十几年过去了,韦固成一名武将,娶了相州刺史王泰之女香娘为妻。洞房花烛夜,他揭开香娘的红盖头,见妻子貌美非凡,只是眉宇间有一个疤痕,问其缘故。听香娘说来,才知道香娘就是当年卖菜老太婆的女儿。夫妇俩如梦初醒,从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恩爱有加,白头偕老。这个故事流传开后,使得人们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作"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而红娘则是元朝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笔下的人物形象,她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是《西厢记》里崔莺莺小姐的婢女。一次,张生来到普救寺游玩,偶遇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在贼人围困寺院要挟莺莺做押寨夫人时,张生挥书求友白马将军相救,崔老夫人被迫当众应允以张生为婿。不料,崔老夫人嫌贫爱富,撕毁婚约。红娘打抱不平,为成全张生与崔莺莺的姻缘,机智巧妙地从中周旋,帮助他们成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红娘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几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从那以后,"红娘"就成了助人完成美满婚姻的人的代称。
"岳父""泰山"的由来
称妻子的父亲为"老丈人"是三国以后的事。"丈人"通"杖人",即拄着手杖的老人,原是对老人的通称,三国后成为妻子之父的专称,是一种习惯用法,这好理解。可是,怎么把老丈人称作"岳父"或"老泰山"的呢?这又有怎样的来历呢?
唐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据唐代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卷十二记载,开元四年(716年),唐明皇李隆基到泰山封禅祭天地,封丞相张说为封禅史主持祭事,张说顺便把他的女婿郑镒带上了。按旧例,有幸随皇帝参加封禅者,凡丞相以下的官吏均可官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职,张说却利用职权,将他一下子连升四级,破格提升为五品大官。后来有人告发,唐明皇问张说这是怎么回事,张说一时无言以对,旁边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幡绰讥讽说:"此乃泰山之力也。"意即张说借泰山封禅的机会提拔了女婿。唐明皇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蒙混过去了。因张说是郑镒的老丈人,后人便借这个故事用"泰山"来称老丈人。又因泰山是"五岳"之首,老丈人也就称为"岳丈"或"岳父"。随着老丈人改称为"岳父",丈母娘便被称为"岳母"了,说得亲切些就是"岳母娘"。在文献中,后来也有称妻母为"泰水"的。
"额娘"的传说
清朝,满族人管自己的母亲叫"额娘",据说这是满族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留下来的。相传,在中古时期某年暮春的一天,天宫中三位美丽的仙女化为天鹅来到长白山膜拜日月峰。不料来到布尔瑚里湖,被清澈碧蓝的湖水迷住了,三只天鹅落入水中又变回三位仙女。
正当她们在水中嬉戏时,天上忽然飞来了几只神鹊,在三位仙女头上盘绕,不肯离去。只见一只神鹊将衔在口中的朱果吐在三仙女的衣裙上,便飞走了,三仙女便轻轻地将朱果拾起含在口中,吃了下去。
待三位仙女穿好衣裙欲返天宫时,三仙女忽然感觉腹内鼓胀,行动不便了。她看着仍在隆起的肚腹,流着泪向大仙女说:"呀,姐姐!定是朱果作怪,让我成了这般模样。哎呀!我驾不得云了!"两位姐姐无奈,只得将三妹留下,待生产之后再来接她重返天宫。
数月之后,三仙女诞下一男婴,此男婴一出生便能说话,乃神童也。三仙女轻抚着孩子的额头说道:"孩儿,你是我在布库里山下吞朱果而生,所以,你的名字叫布库里雍顺,你的姓是爱新觉罗氏。你是奉天旨来到人世的,降临到人间,是让你去平定战乱,抚育百姓的。"话音刚落,她就看到两位姐姐从天上来接她了,于是她就化为天鹅飞上了天宫。孩子看到妈妈变成了天鹅,急忙挥舞着小手,哭喊着:"鹅娘!鹅娘!"据说从那以后,当地人就称自己的母亲为"鹅娘",一辈传一辈,时间长了,就成了"额娘"。
"东道主"的由来
2008年奥运会,中国作为东道主盛情款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运动员和观众朋友。"东道主",顾名思义,就是指邀请或接待客人的一方,也即地主之意,如人们口头上常说的"略尽地主之谊"。"东道主"出自这样一个典故:
据《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难忘以前流亡郑国时所遭受的冷淡,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联合秦国攻打郑国。郑国是个小国,难以招架两个大国的进攻,形势告急。
当时,郑国有一老臣叫烛之武,此人能说会道,在郑国享有盛名。大臣佚之狐向郑文公献策:"如果让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退兵,必能解围救郑。"于是,郑文公派遣大夫烛之武去离间秦晋联盟。
当天晚上,乘着夜深人静,烛之武用绳子系好自己,从城墙上吊下去,偷偷到秦军营中拜见秦穆公。当时,晋国和秦国之间本不和谐,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利用两国的矛盾,他首先承认郑国处在危亡境地,接着说:"如果郑国灭亡有益于秦国的话,那就请吧。但是,事实上,我们郑国的国土和你们秦国的国土并不相连接。我们在东,你们在西,而晋国却在中间。因此,这样一来,即使我们郑国灭亡了,却只能使晋国的版图扩大,而秦国得不到什么好处。晋国强大了,对你们也不利呀!"秦穆公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于是烛之武进一步说道:"但是,如果您让郑国存在下去,让我们郑国作为东道上的主人,那么,贵国的使者到远方经过郑国,如果缺吃少用,我们愿意在东方道上提供一切方便,这对贵国有何不好?"
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合约,并留几名大将同郑国一道守卫都城。这样,晋文公也只得退兵了。
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对秦国来说自称"东道主"。后来,人们就把主人都泛称为"东道主"。现在,还习惯把请客称为"做东",称房屋的主人为"房东"。
杜甫与"连襟"
在我国民间,人们把姐妹们的丈夫俗称为"一担挑",在西北地区民间又称"担子",而在书面语里则雅称为"连襟",也作"连袂"。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连襟"这个俗称与杜甫有关。杜甫晚年居于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细究起来,两家还是远房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交往甚密。后来杜甫要出峡东,写了一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其中几句是:"孤陋黍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襟袂连"形容了彼此关系密切。
把"连襟"一词移用于姐妹的丈夫的称谓的人,是北宋末年的洪迈。当时,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在官场中不甚得意。其妻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知道此事后,便委托京城好友,推荐洪迈的堂兄去京城供职。事成之后,洪迈的堂兄非常感激,托洪迈替他写了一份谢启,寄给妻子的姐夫。里边有这样几句:"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这里的"襟袂相连",就是用来形容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后来,人们又将"襟袂相连"简化为"连襟",成为姐妹的丈夫间的专用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