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词海拾贝
2872500000015

第15章 称谓词拾贝:话说人与人的关系(1)

何谓"足下"

以前,给朋友写信,人们常常把朋友称为"足下",以示尊敬和亲密。足下,顾名思义,是"脚"的底下,把朋友踩在脚底下还恭敬吗?它有什么来历呢?

据说,"足下"这个词产生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君主晋献公昏庸无道,他的儿子重耳被迫在国外流亡十九年,重耳和他的随从在逃亡的路上历尽艰辛。有一次,一连几天找不到住处,饥渴难忍,忠于重耳的臣子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汤给重耳吃,使他振作精神逃到齐国。后来,在齐桓公的支持下,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大加封赏随他逃亡的有功之臣,轮到介子推时,他坚决不肯受封。介子推是个有名的孝子,他母亲曾对他说过:"君主患难时,你应该忠心侍奉他;君主得势时,你应该远离他。"介子推牢记母亲的话,无论晋文公怎么劝说,他都不肯做官,最后干脆躲到深山里。晋文公念念不忘"割股而食"之恩,便带人去深山寻找介子推,非让他出来做官不可,但介子推仍然避而不见。重耳以为放火烧山可以逼他出来接受封禄,谁知介子推宁死也不下山,结果抱着一棵大树被大火烧死了。重耳悲痛万分,就把介子推抱着的那棵大树烧剩的树桩砍下来,做了一双木底鞋穿在脚下,以怀念介子推的割股之功。从此,每当晋文公穿着这双木底鞋就会想起介子推,便会忍不住顿足痛呼:"悲乎!足下!"从此,称好友为"足下"就流传开来。

自古就有"同志"

据报道,一些省市下发了文件,要求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称"同志",不称职务,党内行文或报送书面材料也是这样。这里的"同志"即指同一个政党内志同道合,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这一文件说得好,用"同志"更能体现民主,称职务的话则官僚化意味明显,且同志还有平等的含义。

而在古代,"同志"却是朋友之间的称呼,它跟先生、长者、君等词的含义一样。据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国语·晋语四》中的记载,秦穆公把晋公子重耳从楚国接去,要将女儿嫁给他,重耳想拒绝,司空季子劝重耳道:"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中也有语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现在,我们也常听到"同志"的叫法,比如:"同志,请让一下。""同志,请问道怎么走?"这里的"同志"就是人们口语化的称呼,而非某一个特指。

"先生"是男人的"专利"吗

"先生"一词含义丰富,古时称老师为先生,还有风水先生、管账先生的叫法。到了近现代,一般把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也尊称为先生。同时,女性对自己的丈夫或别人的丈夫也称为"先生"。

"先生"这个词由来已久。《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里"先生"是指长辈、有学问的人。《战国策》中"先生坐,何至于此?"这里的"先生"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至于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不过,先生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德高望重的女性也有被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

多义"新郎"

众所周知,"新郎"是对新婚男士的称呼,"新"意即新婚之喜,而"郎"在古代有多种用法。首先是指青年男子,也作为一般男子的尊称。如李白《横江词》:"郎今欲度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郎"又是女子对丈夫或所爱男子的称呼。古乐府《子夜歌》:"天下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郎"在古代还是一种对高级官员的称呼。汉朝时,中央官署里的侍从官通称为"郎"。到了唐朝,六品以下的官员通称为"郎"。在官贵民贱的封建社会,百姓尊称这些"郎"为"郎官"或"郎君"。自从唐朝开科取士,凡中了进士的人就有做官的资格,他们被分到中央官署里任校书郎、秘书郎等"郎"职。所以,人们称呼新科进士为"新郎官"。

在封建社会,男子娶妻有"小登科"的美称,故人们都喜欢借用"新郎官"这一称呼来美称娶妻的男子。随着历史的变迁,"新郎"便从"新郎官"中逐步简化了出来,并且成为新婚男士的专用名称。

"老公"与"老婆"的由来

如今,很多恋人互相称"老公""老婆",偶尔听闻,不觉莞尔,令人羡慕不已。若讲究起来,"老公""老婆"本是对丈夫、妻子的俗称,不过人家恋人乐意这么称呼自有他的蕴意。说起这两个词,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民间故事呢!

唐朝时,有个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取功名后,看着妻子年老色衰,不由得嫌弃老妻,产生了再结新欢的念头。于是,他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意思是说时间一长,漂亮的荷花、荷叶都衰败了,只剩下黑不溜秋的老藕藏在淤泥里。恰巧,对联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也是个聪明人,从上联中明白了丈夫的意思,便提笔续了个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直指麦爱新想丢弃糟糠,娶个新娘回来,语意双关地批评了丈夫喜新厌旧的想法。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幡然醒悟,便打消了弃旧纳新的念头。

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有所悔改,乃挥笔又写了个上联:"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见了,也提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一个"老"字,还蕴含着夫妻白头偕老的意思。

"爱人"的由来

在对配偶的所有称呼中,细究起来,当数"爱人"一词最富情致,最有浪漫气息,传神地表达出了夫妻间的柔情蜜意。"爱人"这一称呼最早始于英国,此词跟位于苏格兰达姆弗利的斯威特哈特寺院有关。还记载了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

斯威特哈特寺院是由1296年去世的巴纳德城堡领主约翰·巴里奥尔之妻--德鲍吉拉夫人修建的。德鲍吉拉夫人与丈夫十分恩爱,丈夫死后,她将丈夫的尸体安葬,但将丈夫的心脏取出熏香后装在象牙盒里带在身边,常常谓之曰:"我最可爱的心,不会说话的伙伴。"就这样带了一生。临终前。她留下遗嘱:"如果我死了,为了让两颗心永远在一起,请将我丈夫的心脏放在我的胸上一起埋葬。"她早在生前就选好了墓地,并修建了一座寺院,用拉丁语命名为"多维尔凯科尔"(甜蜜的心)。后来,英文习惯地称之为斯威特哈特寺院。她逝世后不久,"斯威特哈特"(SweetHean)一词即被作为"爱人"的同义语,被人们广泛使用。

"太太"的由来

现代汉语里,对妻子的称呼有很多。古时称"糟糠""堂客""娘子"等,还有的谦称为"拙荆""贱内"等,现在人们习惯称"老婆""媳妇""爱人"等。正式的场合称"夫人""太太"。"太太"一词既可用于自称,也可用于他称。

《辞海》对"太"是这样注解的:太为尊者,含义为至高无上。如"太上皇""太祖母"等。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对某人、某物赞美之词无以复加、不可言状,也可以用"太"字来加以强调,如"太好了""太幸福了",等等。

据考证,汉哀帝时,"太太"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皇室夫人。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在汉代贵族妇女中逐渐推广开来。在明代,"太太"这一称谓有了限制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来三十即呼太太。"即中丞以上的官员的妻子才配称太太。清朝的人,则喜欢叫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却以奴仆称呼女主人的居多。

到了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所有官僚的妻子都称"太太"。"太太"的称谓到处都是,不过严格考究起来,这其中多少还有些限制,是在有知识阶层之上。

"五四"运动后,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制度,妇女地位得到提高,丈夫为了尊重妻子,便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港、澳、台和大量华裔、侨胞的回归故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从广泛性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官职的味道,变得平民化了。

这样一来,所有的已婚妇女都可以被人尊称为"太太"。

"两口子"的动人传说

人们常用"两口子"来代指夫妻俩,小夫妻还叫"小两口",这一词既口语化又显得亲切。关于此词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乾隆年间,山东省有一个名叫张继贤的才子,他与当地一个叫石马仓的人曾有过交往。石马仓的家里有权有势,其妻曹素箴对张继贤的才学和为人很欣赏,两人一见钟情、互相倾慕,日子长了,来往的次数也就多了。不承想,石马仓因病死亡,石家怀疑是张继贤和曹素箴合谋害死的,于是告到官府,要求官府惩治这对奸夫恶妇。

不料,县令是个糊涂官,加上惧于石家在当地的权势,也不详问细查,便断定确系张曹所杀,将两人判为死罪,押解京城,等候秋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