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记者
28670100000007

第7章 新闻采访的工作原则(1)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需要与社会各个阶层打交道,工作战线长,活动范围广,各行各业发生的新鲜事都可成为记者采访追踪的目标。记者所进行的多方位、多渠道的采访,往往会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和支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记者的采访活动可以随心所欲,采访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党性原则是我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一大特点和优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工人报刊和党的报刊时就非常强调报刊的党派倾向。列宁也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止一次地强调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从掌握和领导自己报刊的第一天起,就十分重视党对报刊的绝对领导权。“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要求:杂志、报纸、书籍和小册子必须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任何中央和地方的出版物均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

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要求我们的新闻媒体在思想上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实践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因此作为新闻媒体的主体的记者必须坚持党性,增强党性,服从党的领导,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确认识记者的地位和作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西方新闻界对记者的工作有“无冕之王”论和“第四等级”论等说法,片面夸大了记者的地位和特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它的虚伪性。

所谓“无冕之王”,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此语出自19世纪英国《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当时被称为“大力神”的《泰晤士报》是英国的舆论领袖,其主笔辞职以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称他们为“无冕之王”,后来用以泛指新闻工作者。“第四等级”论,与“无冕之王”论同义。所谓的“第四等级”又称“第四阶级”或“第四政府部门”,是西方对新闻界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隐喻。1772年,英国记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获得国会旁听权,可以公开报道议员的发言和辩论,记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后被人们称为继贵族、僧侣、资产者之后的“第四阶级”。美国政治家托·杰弗逊提出,自由报刊应是对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权力起到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1980年,埃及总统萨达特提出要把新闻机构建成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机构”,埃及宪法作了相关的规定。美国政治家道·凯特还提出,新闻机构应是与行政、司法、立法并存的“政府的第四个部门”。

二、新闻采访的具体工作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也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报道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新闻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实实在在存在的。

在我国建国初期的“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正是由于新闻媒体不能够讲求实事求是的真实性原则,因而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大跃进”时期,一些地方浮夸成风,报道说什么粮食亩产上万斤、几万斤、十几万斤,用以表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势大好”,可是,只要稍微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就是把上万斤的粮食铺在一亩地上也都有一两尺厚,这么多的粮食怎么能长在庄稼上呢?

要把握好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来说,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握好三个界线:

(1)“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的界线

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对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宣传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的设想,包括报道的目的、预期效果、内容重点、范围、步骤和要求,是编辑部具体工作计划的指针,由有关上级的方针、政策、中心任务、基层的实际情况和编辑部掌握的线索以及编辑日历而定。报道思想明确,有利于采访进行,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观框框则是脱离客观实际的想象和主观臆测,不管事物如何发展,都纳入主观构想的框框,犯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毛病,属主观唯心主义。我们承认,在采访进行之前是要“想”一些东西,比如说,这个采访将要反映一个怎样的主题,从什么角度来切入以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报道思想。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把事物的本来面貌展现给受众。

(2)“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的界线

客观报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运用客观叙述的方式表达事实和意见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二是指尊重客观实际,经过充分调查,如实反映事实真相的一种报道形式,与“倾向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意见报道”相区别。

客观报道尊重客观事实,忠实于事物本来面目,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新闻事物和新闻人物,采访时精心选择事实,写作时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客观主义”,最早源于美国,当时是对党派报纸煽情主义的一种反省。后来就逐步形成并确立为一种新闻理念和记者采访报道的方式。它指的是“新闻”和“意见”分开,“新闻”只是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记者的采访必须排除任何偏见,“有闻必录”,做到“不偏不倚”、“超阶级”、“超党派”。客观主义认为,如果不是这样,新闻将无法达到真正的真实。

应该说,“客观主义”要求记者在采访报道的时候,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客观事实,这一点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客观主义”将“客观”绝对化,完全忽视了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主观性”,这是错误的。要求记者“有闻必录”、“超阶级”、“超党派”,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客观事实经过记者的采访报道,必然会融入记者的主观色彩,无法摆脱记者的阶级属性,这一点无论是我们无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还是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它的确是客观的,但是我们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只能不断地接近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不能实实在在地达到“纯客观”。

(3)“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的界线

“选择角度”就是在从事采访报道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主题思想,以新闻事实为基础,从新闻事实的某一个最有利的角度来进行采访报道。角度选择的好坏,是很能体现一个记者的水平的。对于报道同一个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会有不同的角度。角度选择好了,不但能从一个看来是“一般的、普通的”新闻事实,提炼出新鲜的、深刻的主题,还会给人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角度选择不好,则会给人以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甚至还会浪费一个很好的新闻事实。

1987年12月下旬,北京市第一条天然气管道连通,开始送气,当时北京不少报纸都采写了消息,一般都是从华北油田引进北京的天然气首次送到中关村部分居民家写起,然后用较多的笔墨交待这项工程施工的过程以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援等情况,只是将此事作为北京一项市政建设的成就来报道。唯独《光明日报》记者采写的消息棋高一着,他选择了《北京市政府雪中送炭多少“陆文婷”做饭不愁》这个角度,突出报道从华北油田输来的这股天然气,首先进入北京西北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千家万户。稿子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