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记者
28670100000006

第6章 新闻采访的指导思想(2)

事隔几年后,步鑫生因为经营失败而被免职,处于没落时期,还是那位记者又写了一篇报道,说步鑫生“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不能自持,骄傲自满,粗暴专横,生活奢侈”,“现代化管理知识缺乏,决策错误,经营混乱,亏损严重”。还说什么步鑫生“把自己当成了政治家”,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步鑫生一个人的头上。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人民日报》高海浩的报道却值得我们借鉴。他把步鑫生的失败和群众对他的议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予以客观报道,写出了《一人沉浮,千人评说——步鑫生被免职后的种种议论》。报道见报后,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人打电话到《人民日报》的编辑部说:“你们客观公正地看待步鑫生的沉浮,讲了公道话,澄清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你们为一大批企业家搞改革壮了胆!”

2.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观察、分析,抓住本质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和周围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进行观察、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一点在抓反映社会阴暗面报道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很多记者对有关社会阴暗面的报道,就某一个个案来说,或者单独就这一事件本身来说是真实的,然而把这些事物置于整个社会中来看,却有可能造成“整体失实”,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些记者没有能够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来分析,而仅仅是将某一事物作为孤立的个体来考虑。其实,作为我们整个社会来说,阴暗面的东西总是少数,更多的是令人振奋的新景象、新风气。新闻媒体作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传播机构,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全貌。因此记者在采写报道的时候要把眼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社会中光明的地方,这才是我们的主流。在处理社会阴暗面的时候,记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仅仅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的一些不和谐的地方,这些都是社会生活的支流。

3.对新生事物做出合乎规律的正确判断

新闻媒体对于新生事物的介绍、传播、引导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今的社会当中,新闻媒体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生事物的发展。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媒体的报道推广,会给社会带来可观的社会财富。关于安徽凤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报道就使得我国的农村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然而,媒体的引导作用是以记者能够对这些新生事物做出合乎规律的正确判断为前提的。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媒体自身也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在这一点上,前几年有关“水变油”的报道值得我们每一个记者深思。

1983年,有一个名叫王洪成的人,到处表演水变油的把戏,把一滴“神奇的药液”滴到水中后,水就能像油一样燃烧起来!不少人还真的以为出现了伟大的发明家。到了1992年底,一些报刊对王洪成大肆吹捧,说这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一个洪成时代到来了”。正是这些报道,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单位和企业向王洪成投入了巨额资金,企图得到他的神奇药方,卖油发财。然而几年过去了,任何效益也没得到,只剩下几万元一吨买来的所谓“膨化剂”(实际是肥皂一类的物质)无法处理,这原来是一个伪科学、假技术的大骗局!

水真的能变成油吗?其实只要有中学水平科学常识的人都可以回答:不可能。因为水是由氢(H)和氧(O)组成的,而油则是由碳(C)和氢(H)组成的。水能燃烧吗?也不能。因为水和二氧化碳是煤和石油产品燃烧后的终极产物,所以水和二氧化碳是最好的灭火物质。这样简单的道理,记者们不可能不知道,他们之所以还是写出这样的报道来,主要是因为对新事物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无独有偶,几年之后又出现了一个苏洪国,声称能使“酒变油”,并且还在2000年的“首届中国武汉机电国际产品博览会”上,一举拿下了2.8亿元人民币的订单,成为本届博览会订单最高的单项项目。发明人苏洪国教授正着手申报诺贝尔化学奖,力争成为我国获取诺贝尔桂冠的第一人。

然而,也许是媒体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相对而言,这一次许多媒体还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对这一事物做出合乎规律的判断。像《北京青年报》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较为客观、冷静的报道,如《各方质疑“酒变油”》(2000年10月9日)、《苏洪国昨天在电话中回答“酒变油”时称“我当然该获诺贝尔奖”》(2000年10月10日)、《“酒变油”发明者从职务到成果全是假的,苏洪国终于露馅了》(2000年10月13日)等等。

三、历史观点

培养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求记者从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中去发现新闻,用发展的眼光时刻关注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征兆,培养敏锐的头脑和强烈的好奇心;要善于了解事物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纵横比较中深入思考,挖掘事物的深刻内涵。

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着的。运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只是相对的,静止也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面对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如果我们不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而是用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认识事物,那就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真实的结果。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有关部门从领导干部队伍中挖出了不少蛀虫,然而,这些“领导人”在东窗事发之前,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却都是人民的好“公仆”,都有着“光辉”的形象。回想一下,当初我们那种过分的宣传、赞美,再看看现在这些人的下场,采写这些报道的记者难道没觉得有一点脸红、有一丝心慌吗?

这些人,当初所做的也许仅仅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插曲”,这绝不是他们人生的全部。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记者在做各种报道的时候都要留有余地,坚持用动态的眼光,敏锐地展望事物的发展趋势。

四、群众观点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和主导地位。我们作为无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必然要坚持唯物史观,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我们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的工人、农民、军人和知识分子。记者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要忠实地反映历史的进程,忠实地记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记录他们在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的种种丰功伟绩。

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报道中突出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把他们的活动作为报道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记者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的关系

多宣传普通人,少宣传领导人。领导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推动者。在我们国家,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记者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领导人的身上,就容易使领导人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同时也使得人民群众感到领导人离他们很远,不可企及。

2.处理好先进人物和周围群众的关系

先进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要把握好分寸,恰如其分地反映先进人物与环境和群众的联系,不可“把一人写成一朵花,把别人写成豆腐渣”,不能为了突出先进人物,而不惜贬低周围的群众。

3.处理好领导机关与基层的关系

即使上情能得以下达,也使下情能得以上达,不能光靠摘抄文件搞报道,“跑上头”与“跑下头”必须相结合。我们记者只有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够采访到鲜活的新闻,才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来说,他们也希望能够听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声音,“下情上达”是新闻媒体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