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记者
28670100000008

第8章 新闻采访的工作原则(2)

最初在研究这种被称为最清洁的气体燃料的走向时,有关部门曾提出过好几个方案。北京市政府领导同志听完汇报后说,北京唯独西北部还没有天然气,而那里有八所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的许多研究所,有多少个“陆文婷”(影片《人到中年》主人公)每天在为做饭发愁?往那里送天然气是雪中送炭!最后的方案就这样确定下来……(《北京市政府雪中送炭多少“陆文婷”做饭不愁》,1987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第1版。)

消息选择这个角度,从一个侧面更鲜明地体现了党和政府关心、照顾知识分子的政策,主题要比其他报道深刻得多。

当然,“选择角度”并不是“乱扭角度”。因为“乱扭角度”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主观框框”,而将新闻事实当作“面团”,凭主观臆想随意扭曲,无中生有,将个人观点强加于事实之中,使事实面目全非。“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是否以事实为基础。

2.依靠领导的组织原则

依靠领导是采访的组织原则,是记者在采访中坚持党性原则在组织上的体现,也是记者完成报道任务的组织保证。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是有关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他们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情况非常熟悉,对各种方针政策的体会也较深,认识比较清楚,并且具有一定的预见力。记者依靠他们,就可以使采访顺利进行,少走弯路,提高采访的效率。

同时,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人,是群众的带头人,也是新闻人物的支持者或知情者。依靠他们,有利于记者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在采访的准备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对采访对象进行“外围”的了解,这就必须依靠采访对象周围的人,在这些人当中,采访对象的组织领导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记者在采访中依靠领导,还能及时了解“面上”的情况,掌握典型;能得到工作中的许多具体帮助,比如由当地部门提供各种资料和数据,寻找新闻人物或知情人物,提供交通工具与现场采访条件等等。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怎样依靠领导呢?

首先,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敏感问题的采访报道口径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能给党的宣传添乱子,这是依靠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做到的话,其他一切都是空的。

其次,跟自己工作范围内的同级党政机关保持联系。平时,我们记者都会有自己所负责的某一个领域,比如跑证券的,跑工商的,跑农村的。对于跟自己负责领域相关的党政机关,要多走走,看看他们的相关文件、工作汇报、总结材料,要做到多找领导交流,听取他们对于形势的看法。

第三,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要尊重、依靠基层的党政机关。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对于当地的各种情况不是很了解,因此,首先要听取当地的党政机关介绍有关情况,并在采访的具体安排上依靠他们。上一级的新闻媒体派到基层去采访的记者,不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架子,不能对当地的党政机关指手画脚。

第四,不但要做好党中央的“耳目”,而且也要当好基层党政机关的“耳目”。作为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我们都应该强调“耳目”的功能。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这个“耳目”,是党中央的,是我们最高的党和政府的耳目。其实,对于基层的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同样要起到“耳目”的作用。记者在基层发现的一些问题,首先应该传达给当地的党政机关,使他们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具体地说,遵循这一原则,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依靠领导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我们所说的依靠党的领导,并不是要记者一味地依靠党、依靠政府,而是需要我们站在党的原则立场上,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对自己所采访的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记者对党委、政府部门提供的情况、反映的问题,要经过自己进一步调查采访和观察分析,写出具有独到见地的报道,切不可人云亦云。

如果我们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与党委、政府提供的不一样,或者对于某一事物记者自己的看法和当地党政领导的看法不一致,应该及时主动地和党政领导交换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看法。如果是自己错了,就应该及时纠正;如果是对方不正确,那就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同时也不能“得理不饶人”,要给对方一个适当的下步台阶。但如果是原则性的问题,那就应该坚持真理,不应回避矛盾。

(2)依靠领导与深入基层的关系

依靠领导是掌握一些“面上”的情况,而深入基层则是去掌握一些“点上”的情况。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跑上层”,抓“浮头鱼”,应当深入基层,贴近群众,调查社情民意,了解广大群众的真正想法,沉下去“抓活鱼”。

依靠领导和深入基层相结合,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要“吃透两头”这一工作路线得以执行的可靠保证。只有我们记者将依靠领导和深入基层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吃透两头”。如果我们偏废任何一方,都将造成认识上的偏差,不可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

(3)领导审稿与自己把关的关系

让领导审稿,是为了让领导在一些重要的新闻报道中把好“政治关”,使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体现党和政府的意愿,保证和上级宣传部门的口径相一致。但是,我们不能过分依赖领导审稿,不要在采访写作过程中,抱着一种“反正后面有领导审稿,现在搞得随便一点没有什么关系”的思想。记者应对自己采写的报道从思想观念、事实、文字等方面把好“第一关”。领导也仅仅是在一些大局上把把关,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是要靠记者自己。

3.执行政策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应积极宣传并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这也是我们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我们的一切新闻采访报道活动,都要在法律的权限范围内进行,严格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我们的任何新闻报道都不能与党和政府的政策相抵触。记者自身更应带头执行政策,在采访中对问题的分析和对事物的观察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爱憎感情,而又不以个人的好恶来对待人和事。即使发现党和政府的某些政策可能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也应该以内参的形式向相关的党委、政府提出。

其次,我们记者要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在这一方面,新闻媒体有着独到的优势,因为现在老百姓接触新闻媒体的机会很多,对于新闻媒体也具有一种亲和力,记者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传播的效果比较好。

当然,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些条文,生搬硬套。我们记者要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创造性地、艺术地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将各项政策结合各种小的新闻故事介绍给老百姓;从老百姓自身的角度去介绍、理解各种政策。总之,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政策。

4.内外有别

新闻采访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纪律的活动,哪些可以采访报道,哪些不能采访报道,要严格注意,“内外有别”,“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内外有别,首先是指某些事实是不能公开的,比如国家的一些机密情况、党和政府的一些核心机密决策等,对于这些内容,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不应该报道的,因为它牵涉到国家的利益。一些不适宜于公开报道的情况,只允许写成“内参”,若不合时宜强行公开报道,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是巨大的损失。一些机密部门不允许记者涉足,对此应表示理解。

还有一些事实并不适宜马上向外界报道,这一点我们从新闻的报道时机来看就不难理解。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总是应该将某一事实用最恰当的方式,在最合适的时机把它传播给受众。对于一些敏感、重大的事件,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的指示,在把握好口径的同时还要注意报道时机。

当然,对于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一些灾难事件,记者是有责任、有义务让受众在第一时间知道的。因为历史是无法掩盖的,纸是包不住火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总会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