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记者
28670100000015

第15章 新闻写作(2)

2.导语最好不超过100个字。最好三两句话就说清楚;

3.导语内容越具体越好。当然,不是说写太细的细节,而是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人的细节写进导语。比如,飞机掉下来,所有大人都死了,就一个孩子没死,就可以把孩子写进导语。记住,导语的作用是要读者看了导语愿意读下去;

4.导语要有一个兴奋点或看点;导语要调动读者的情绪,而不是他的大脑。开头就让读者动脑筋,会让读者逃避;不要在导语里写可能令读者反感的话;

5.用讲故事的口吻写导语,好像你在跟一个坐在对面的同学讲故事;

6.从具体问题入手,然后在正文拓展话题;

7.只使用最明晰的事实;

8.导语最好有视觉感,唤起读者的想象,就像能看到似的。而且读者看了一眼就忘不掉;

9.你的稿件最主要的读者是谁,你要很清楚。在导语中更要特别注意;

10.导语中最好能见到人,人还要有名有姓。读起来真实、亲近、可信;

11.尽量使用直截了当、生动的、不拘形式的语言和短句子;

12.导语中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字;

13.最能引起读者注意的导语,不是让人读起来高兴的导语,而是让人读后感到“生气”。令读者“生气”的力量会驱动他把文章读完。

五、写好正文的技巧

正文首先是要把新闻事件讲述清楚。讲清楚一个事件,是基本的要求。再高一些,为了让读者轻松地享受你的报道,还需要懂得一些技巧。

技巧有三,分别是:视觉化,感觉化,故事化。

1.视觉化

《新闻学核心》的作者李希光教授说:“记者通过图解事实,使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从而控制读者。”这句话非常关键,写作的最大奥秘就在这里。“优秀的新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给读者的感觉跟小说相似,会在读者脑海中产生一种幻觉。”产生幻觉,其实是进入到了你的作品里面,而引导读者进入你的作品,不知不觉读下去的最好办法,就是写出视觉,让读者不动脑筋就看得到。

举个例子就更明白了:

列车快速驶过一条气味污浊的褐色河流,前方出现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树枝!”人们惊呼着,急忙伏身躲过。恩里克的身子紧贴着漏斗车。为了躲开树枝,他左闪右躲,同车的人们也步调一致地躲避着,忽左忽右。只要一个闪失,就有可能被树枝击中。在铁路沿线生活的玛蒂尔达·德拉罗莎回忆说,曾有个人眼睛被树枝击中,他敲开她家房门向她求助时,她看见他的脸上吊着一颗眼珠。(引自《在“死亡列车”上》,作者索尼娅·纳扎里奥,此文获2003年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写作奖”。)

这种靠让人“看到”而吸引读者的技巧,是植根于事实和现实世界的,让读者看到的是事实上存在过的,可以证实的,和小说家的虚构有区别:小说家尊重的是内心的真实,记者尊重的首先是事实的真实。

文字记者是用文字建造形象的,文字里有抽象的词,比如“控制”,有直观的词,比如“抓住”。人们一看到“抓住”,很容易就联想到一只手抓住什么东西。要想让读者看到你写的,需要多用直观词。如果你觉得抽象词和直观词不好分辨,还可以告诉你一个简便的办法:写作时,你只写下你脑海里“看”到的东西、动作,而不是写你的思考。

视觉化,不是要你通篇一个思考的词都不要有,事实上那几乎不可能,也没必要。而是说,你要想让读者思考,先得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人们的思想不是凭空来的,是从具体的事情和人物来的。“记者在采访中,要想方设法从受访者那里获取感性画面。”

所以首先要想办法让读者看到事件发生的现场、人物的行为、说话、表情。记者不必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读者可以“看到”的事实就可以说明一切。

2.感觉化

感觉化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你的记述调动读者的感觉越多,读者就越能被你吸引,这一要点和视觉化是异曲同工的。

记者要善于提出问题打开受访者记忆的闸门,让受访者细致地回忆事件发生现场的声音、色彩、气味等等细节,到你写作时,就能运用这些素材还原出真实可感的事发现场。

读者不仅需要看到,还需要感受到现场的氛围。优秀的新闻记者应该是通过自己的文字,把读者带到事件的现场。

例如:

火箭击中巴扎,买卖照常进行

2001年10月24日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

菲利普·谢维尔

(阿富汗北部查瑞卡电)昨天早上,当两枚发自周围山区塔利班阵地上的导弹砰然落进热闹的市场时,阿富汗前线小镇查瑞卡的巴扎挤满了赶集的商贩。

这是英美开始空袭以来,塔利班首次对咯布尔北部的这个敌对城镇展开攻击。在这次攻击中,两个卖蔬菜的小贩被炸死,22个人受伤,其中几个伤势严重。

当其中的一枚火箭落到街上时,45岁的希克·拉苏尔正盘着腿坐在几堆大蒜中间,他当时就被炸死了。

仅仅是几分钟前,他的大儿子、18岁的阿布杜拉·及夫尔还跟他一块在店里。他一听到爆炸声,立即跑回市场。他的父亲躺在血泊里,他的血渗透了周围的大蒜。

沿着这条街往下走10英尺,导弹夺走了另一个受害者的生命。40岁的阿加·索林在阿富汗连绵不绝的残酷战争中,10年前,作为圣战战士,他踩上了地雷,丧失了双腿。

昨天,当他在向赶早集的卖土豆和辣椒时,从天而降的导弹把他炸成了碎片。他的妻子早就死了,现在留下了5个年幼的孤儿。

有的记者习惯笼统地告诉读者一个大概的印象,但优秀的记者应该向读者展示那些可见可感的细节和场面。如果记者能达到现场,尽量到现场采访。如果不能赶到现场,可以采访当事人或现场目击人,请他们描述当时发生事件的情形。

再如:

2001年10月25日星期天晚上7时刚过不久,炸弹开始降落到托瑞村的村边。

当时,莫鲁夫刚刚坐下正要与家人吃晚饭。他们的晚饭通常是馕和木豆菜。在奥鲁孜干省的这个宁静的角落,他们每天晚上在他们的农场吃的都是这个。

从出屋子,莫鲁夫看到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地面上腾起。他惊恐地意识到,这些炸弹击中的是一英里外的一群房屋,他的姐姐和他的其他亲戚就住在那里。

“我想跑过去看看他们怎么样了。但是,我的妻子和女儿祈求我不要去,”莫鲁夫说,“他们说,‘我们独门独户住在这里,炸弹还正在往下掉,请跟我们守在一起吧。’”

黎明带走了轰炸,也给莫鲁夫带来了他一直害怕的消息。凌晨5时,他刚刚做完礼拜,一个邻居过来告诉他,有20个乡亲被炸死了,其中10个是他的亲戚。

当他来到轰炸现场时,情绪激动的村民们正绝望地在两个被炸成废墟的房子里寻找他们的亲人。

“我看见我的一个姐夫的尸体被从瓦砾里拉出来,”莫鲁夫说,“他的下半身被炸飞了。其他的一些尸体无法辨认。他们中有的脑袋没了,有的胳膊没了。”

救援人员一边挖掘,莫鲁夫一边数着尸体的数量,共有12具尸体从这座房子里拖出来。莫鲁夫数点死人的名字,听起来好像在念一个婚礼的家庭婚宴的客人名单:他的丈母娘、两个小姨子、三个姐夫、他妹妹的四个年幼的孩子,两男两女,都不到八岁。

在上面这条报道里,读者不仅得到了一条美军炸死阿富汗平民的消息,读者更是从中看到了、听到了甚至闻到了这场血腥的袭击。

“新闻报道不仅仅是研究文件和提问,还需要记者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和动手触摸。”就像记者代替一个好奇的读者来到现场观察和感受一样。

接着举例,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海明威在西班牙内战时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战地报道中的一段:

整夜都听到步枪的响声。步枪不断发出“达格隆、格隆、格啷、达格隆”的声音;接着又听到机关枪的响声。这是一挺大口径的机枪,声音特别大:“隆、格拉隆、隆、隆。”

在这里,海明威不仅要读者知道枪在响,而且要读者听到“隆、格拉隆、隆、隆。”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凯斯·比奇是这样报道1975年美军从西贡撤军的情形,在这里,读者通过记者的手指头,不仅触摸到屋顶,而且摸到的是锡屋顶:

“我们为了活命而战,我们又抓又挠往上爬。我们像动物一样……我像一条刚刚被捕捞上岸、扔在地上的鱼,躺在锡皮屋顶上,张着大口,喘着粗气……”

前文我们说过,语言文字有概括性的抽象词,有直观的可感受的词,直观词最易使读者产生联想,调动读者的经验,从而吸引读者。无论视觉化还是感觉化,都需要记者在描写新闻事件时,多用直观词,让读者身临其境。

3.故事化

好的新闻应该是故事,真实的故事。

我们平常在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多是注重结果的新闻,叫硬新闻,这种新闻是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一件事。还有一种新闻不简单告诉读者发生了这件事,还告诉读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过程和细节是怎样的,当时人在这些事件中是怎样的,这种新闻叫新闻故事,或新闻调查。小说也是一种故事,它和新闻故事的区别是,小说可以虚构,而新闻故事要求材料都是现实中发生了的。

下面用表的形式说明它们三者的差异:

写作手法硬新闻新闻故事小说作者新闻记者像小说家的记者作家开头事件的结果和人物有关的现实小事导入虚构世界的细节描述事实最有戏剧性的场景带有内心密码的日常生活穿插引语对话对话

续表

写作手法硬新闻新闻故事小说内容新闻性的信息新闻中的故事虚构的故事追求事实的准确生活的真理精神世界的表现采访 “拦路采访”“同车采访”日常生活和想象加工焦点事件人物精神视角隐匿的记者旁观的记者小说家选择的视角结尾事实说完,无须结尾戏剧性结尾虚构世界的结束

新闻故事或新闻调查有三个要点:①有悬念,好看,吸引人。②有深度,而不是表层事实。③有一个在一段时间里发生的前后关联的情节。一个前提:真实。不同于新闻记者的是,写新闻调查故事,还需要记者像作家一样,在真实的前提下对材料做加工,讲究叙述的技巧。

故事化的三个技巧:现场描写、逸事回顾、冲突叙事。

现场描写就是要让读者看到事件发生时的场面,就像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电视镜头。逸事回顾是利用过去发生的某件逸事,来讲述现在的事件,往往是选择那些能在读者心中产生悬念的事件。冲突叙事就是在讲述中注意揭示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人物行为、观点。

更详细的调查性新闻的叙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