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记者
28670100000014

第14章 新闻写作(1)

新 闻 写 作

小记者们学习了怎样采访,那么,如何把采访的内容写成稿件?在这一章里,将详细向你介绍新闻的几种写作体裁和每种体裁的不同写作方法。这是每一个小记者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写作概述

一、写作的技巧

写新闻稿是作文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相信很多同学对这一文体一点也不陌生。平常看报纸、电视,我们就常常和新闻“面对面”,那些新闻稿,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新闻稿要有新、短、快、活、强等特点,因为新闻只是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说清楚就行了。据说西方没有短新闻概念,只要求新闻要写短,甚至为方便压缩新闻稿件,有了金字塔新闻写作方法。我国为了提倡写短新闻,近些年国家在评选优秀新闻稿时把消息类分为短、长消息两种。

作文采用“新闻稿”的文体来写,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虚构一个事件,然后按照新闻稿的格式写作,分别涉及到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新闻角度、新闻结构、新闻材料、新闻要素、新闻语言以及新闻标题等方面。也有人把这称为“新闻五要素”,简称“五W”,即,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因等。这些特点同学们可找一篇新闻稿对照一下。

\[经典例文1\]

邹振先惊人的一跳

《体育报》记者

\[本报讯\] 22日晚10时许,布加勒斯特华灯初上。“八二三”体育场四周看台上观众的视线,一齐随着水银灯的光束,投向三级跳远的沙坑。“哗……”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电子记分牌上显示出中国运动员邹振先的成绩:17.32米!一位站在沙坑旁久久注视着邹振先比赛的英国教练对记者说:“近年来,世界上能跳过17米的运动员是极少的。一向被认为世界高水平比赛的美苏田径对抗赛,今年也只跳过17.18米。邹是非常杰出的。”

领奖结束,邹振先刚走出赛场,一位罗马尼亚姑娘立即跑过去热情地在他的脸颊上吻了一下,并用中国话说:“这是按罗马尼亚的方式向你祝贺。”这时,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鲍伦也从看台上走下来同他热情握手,并带着一种年迈者特有的激情对记者说:“我至少亲眼看过四次邹的表演,这次是惊人的。不仅最后一跳的记录,整个17米的过程都是难忘的。这个成绩即使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也会赢得胜利!”(原载1981年7月27日《体育报》)

简评:这条360字的短消息,荣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奖。看,记者几乎没用什么形容词,只客观地写了“空中飞人”邹振先跳远的情景,然后,引用一位英国教练和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鲍伦的两段话,一下子把邹振先跳过17.32米的惊人成绩,写得实实在在,令人信服。这远比不着边际的空洞形容要生动得多,有力得多。

\[经典例文2\]

“优秀毕业生”是怎样炼成的

韦星

\[本报讯\] 2004年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既考验着毕业生的能力,也考验着他们的诚信。在今年的“双选会”上,记者发现,有许多毕业生赫然在自荐材料的每一页上都印有:本人注重讲究社会诚信,其中所言句句真实,相关的荣誉证书、发表的文章均有原件,没有弄虚作假。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是如何炼成的?

为此,记者化装成一位求职者,与多名同学切磋制作材料的心得体会,终于得知其中秘密。将别人的荣誉证书贴上自己的名字,拿去复印一下,就成了自己的“荣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复印一份下来,对作者进行“张冠李戴”,就成了自己的“作品”;寻找同名同姓者的文章,轻而易举,不劳而获;就这样,一块“废铁”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块“好钢”。

毕业生在制作假材料过程中,为防用人单位因看原件而露马脚的情况,在各高校附近的打印店里,打印师傅会使用高技术帮你“搞定”一切。他先是将原件用扫描仪扫入电脑,换上相同字体、字号的新姓名,再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套上相匹配的封套,一份与原件几乎一模一样的实习鉴定或荣誉证书便“应运而生”了。此项业务尽管收费高,但毕业生为了前程都乐此不彼。

在毕业生的学习成绩方面,和学校领导关系密切的“学生官”自然很容易作假。再加上就业率逐渐成为各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因此,对学生的成绩,各高校负责人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业生也会要求适当提高考试成绩,如果不行就干脆写上“现修”或“待考”等字样,避免“露馅儿”。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毕业生自荐材料“注水”行为普遍存在。其中有社会原因,也有高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我想问的是,真的就没办法改变这种状况吗?诚信靠什么来实现?这些问题已经成了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摘自《中国青年报》)

点评:文章借用新闻稿的形式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是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呢?这些“优秀毕业生”是怎样炼成的,这的确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二、以小见大

没有谁写东西就是想让人生厌,但是大话空话套话就是令人生厌的。要想你所写的让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好看,就要以小见大,写个人、细节、小事、现场。

举两个《新闻学核心》里的例子,虽然例子不是同学们熟悉的内容,但大家一对比,以小见大和空话大话哪好哪坏还是可以弄清楚的。

生机盎然又一春(“两会”特稿)

——2001年精神文明建设回眸

《人民日报》2002年3月7日第一版记者胡果

经历了大事喜事的洗礼,也经受了热点难点的考验,回首来之不易的开门红,备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深刻精辟。共赴又一次春的聚会,代表、委员们高度评价2001年的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亮点频出,实事求是同与时俱进交相辉映。

……

同样是报道“两会”,《纽约时报》的记者Elisabeth Rosenthal是这样写的:

\[中国武汉电\]当他头顶着雨,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在滑溜的便道上疾步行走的时候,姚立发(音译)看上去像一个身负紧急使命的人。他的公文包里装的是他带给省会更高当局的议案和提议。

姚的这种紧张工作是可以理解的。45岁的姚先生花了长达10年的时间,才竞选到今天的这个初级的政治地位:湖北省潜江这个小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1988年,姚先生宣布参加竞选,当时其他的候选人都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学校禁止他去发表演讲,工厂威胁工人说,如果要投他的票,就要被开除。

……

“我是太想当它(人民代表)了。我连续50个小时没有睡觉,在投票的前夜,我病倒了。”他一边说,一边像一个老练的政客那样露出了诚恳的笑脸。“通过我的竞选,我感觉到民主正在走进人民,而且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中国正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际,位于这个全国机构之下的各级地方代表大会正在发生变化……

比较起来,显然后面的更吸引人一些。

人的故事,特别是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往往是读者最爱看的。一篇生动感人的普通人的故事,胜过几十篇讲大道理的文章。记者把自己当作读者,从普通人的角度去写作,才会让读者喜欢。那种像是在讲台上给读者讲话的做法,肯定不会受到读者的喜欢。

在写作之前,建议小记者首先想一想:我这样写,我的同学会不会喜欢?因为你不光是写给自己看的,也不光是写给编辑看的,你首先是写给同学看的。

三、使用最简洁的话

简洁的思路是写作的关键。如果你有很多想法、素材要告诉读者,首先需要把它们重新排列组合,“一个段落最好只表达一个单元的思想。”如果你一句话、一段话里包含了很多内容,会把读者搞糊涂。比如有的同学思维特别敏捷,说话跳跃很大,从做作业可能一下子说到泰山多么好玩,他是怎么想的呢?他和同学说作业,突然就想到了:把作业做好了,考了好成绩,妈妈答应过他,考好了可以带他去泰山玩。人的思维是很快的,但在和人交流的时候,就需要把你是怎么由作业想到的泰山,这个过程说清楚,否则同学就很难听得懂。这是写作和思维不同的一个地方。所以写作时,你需要把自己很多的素材和想法挑选出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能说明问题的,简洁明了地写下来。

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提出过写作的六要素: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比喻;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的,决不用两个字;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能直接说的,决不绕个弯说;如果能使用日常用语的,决不使用外来语、科学名词或专业行话;宁愿打破上述规矩,也不要写任何粗野语言。

他还说: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必须问他自己至少五个问题:我在试图说什么?什么样的词语能表达它?什么样的形象或俗话能表达得更清楚?这个形象是否很新鲜,是否足以产生某种效果?我能否再把这句话写得更短一些?

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写作。当然,这位作家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在强调写作就是要这样认真、负责,而并不是说你写每一句话时,都要这样一一想一下,事实上不必这样做,重点是在写作之前,和写完之后,应该这样想一想,按这个标准去修改你的草稿。

《新闻学核心》是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写的,李希光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是一个有写作经验的人,不光是一个空讲理论的老师。他的经验是:

1.直截了当地写,反对拐弯抹角。最重要或最有意思的永远放在前头,最没意思的永远放在最后。坚决不在开头写概括性的话,要从具体的人和故事入手。

2.只有清晰的思想才能产生清晰的作品。写作时只思考你想说的话,而不是怎样把话说的得漂亮。而且要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明。

3.读者关心的是你想要说什么,而不是你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风格。因此,你采用的写作风格或语调唯一目的必须是诱惑读者把你的作品一口气读下去,而不是让他不想读你的作品。

4.文章在格调上千万不要乏味。在你没有足够的写作经验之前,千万不要追求所谓的“平淡”(所谓平淡风格其实是作家在写作经验相当丰富之后自然形成的,不是努力追求来的。)要采用一种真诚的、为广大的讲中国话(具体到我们,是同学们平常说话)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读这种文章,要让读者感觉到你正在他跟前,用一种普通的聊天方式与他亲切交谈,在这种交谈中,你选择的字眼必须是——轻松但有力量的白话。一定要摆脱书生气的字眼,不要让读者感觉你是在那里夸夸其谈或是在教育别人。

5.使用常用的字,使用短词语。这些字词人们都能认识和理解。比如,能使用“读”,就不用“阅读”;能使用“建设”,就不使用“建构”;“穷国”,而不是“非发达国家”;(“在同学们看来”,而不是“从同学的角度分析”。)有些词,除了给你的文章增加长度,什么用处都没有(别以为读者看不出来,读者要是讨厌,随后就把你的文章扔到一边去了)。如果非要使用形容词,这种形容词必须使你的意思表达得更精确。使用形容词去强调一件事时,要特别小心。比如,当使用“非常”、“十分”这类形容词时,你试试把这些词删掉,看看会不会改变意思。“我们生活幸福”可能比“我们生活非常幸福”更有力量。

6.不要使用累赘的词语:生存在下层社会的人,用“穷人”即可。一句话,文字要简明。伏尔泰有一句名言:“要想令人生厌,就什么也不要删除。”

7.避免使用术语和行话。不用自己头脑思考的记者总是爱使用术语和行话。出色的记者不使用术语照样能准确地报道和描述一件事情。最需要避免使用术语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或知识面,或把某种毫无意义的东西搞得很严肃,装模作样。尽量不要使用外来语,除非汉语中找不到替代词。

8.使用人们日常说的话,而不是政府官员、大会报告、课堂教学的语言。更有力的写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如:“这些军人被指控犯有众多的侵犯人权的罪行”,不如直接说“这些军人被指控犯有强奸和谋杀罪”。

9.永远要使你的新闻稿有清新感,今天,越来越令读者生厌的是那些在文字上喜欢新潮的记者(使用新词、外文字,在同学们来稿中我也时常见到。乍看倒也没什么,但和朴实的文章一比,劣势立即就显出来了)。

10.造句时不要拖泥带水,段子要短(不要写这样的话:由于我们是学生,所以不得不每天必须到校。太拖沓了)。法国作家斯汤达说:写作只有一个规则:思路清晰,文字简练。

11.稿件写完后,最好给同学、父母、朋友看一看,他们能否看懂?他们能否被打动?如果连自己、朋友都打动不了,怎么能打动更多的读者?好的稿件是读者读后,很长时间后还能记得。

在这一节结束时,我最想说的是我们没必要用很大人气的语言说话,我们提倡用同学们熟悉的平常说的话写作。我曾向许多小记者推荐过《南方周末》,主要目的是要大家借鉴,而不是照搬。尤其是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我们同学自己的。包括我文中的举例和我这里写的,都不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语言。水平所限,让大家感到别扭的地方,请多包涵。

少年新闻是写给少年看的,使用的语言应该是少年熟悉的易懂的生动率真的“孩子话”。

四、导语要精炼

一篇新闻稿可分为导语和正文两部分。导语是文章的开头,作用说多重要都不过分。因为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导语,如果导语没能把读者吸引住,下面写得再好也白搭了。

导语不必包括稿件里所有的要点,只需选取其中最吸引读者的一两点就可以。《新闻学核心》中说:“永远把最有意思的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和最能吸引读者的行动、讲话、声明或场景放在导语中。有的新闻事件里包含多个兴奋点和亮点,记者只能金子里挑钻石,选取最大的钻石。”“导语是事件的高潮”,而不是无关紧要的铺垫和引入。

想吸引读者,必须知道读者的心理。怎样知道读者心理和需要?作为写作者,心里应时刻记得读者,不要忘了自己也是读者。你要知道读者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内容会使读者伤心,什么内容会使读者高兴。你自己都不信,连你自己都无动于衷的,最好不要写。写导语时尤其要注意。

具体说,人们读文章时,有以下的需求:

1.生活的需求:这篇文章对他身体健康、家庭生活、休假旅行、娱乐生活等,有什么新鲜的可利用的地方;

2.发展的需求:对同学们来说,如新出现的学习方法、升学信息等;

3.知识的需求:人类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孩子尤其有好奇心。那么这篇文章能满足人们的什么好奇心?如,火星上有没有生命?S·H·E有什么新歌等?

4.一个普通人有了解另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和心理的需求。以新闻人物身上发生的新奇、反常甚至奇异的小故事做导语,会更吸引读者。

下面分条说写导语的经验:

1.导语中选用的事实,必须是到了非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不可的地步。这种事实有一种紧紧抓住读者的力量;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有新意或新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