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记者
28670100000011

第11章 采访时要全力投入(1)

一、迅速进入角色

什么叫角色呢?简单的说,角色,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指在不同环境中人们所担当的不同的身份。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几种迅速进入角色的方法:

1.采访长辈时,应直截了当、礼貌大方

小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要采访一些领导、老师或叔叔、阿姨等人。面对这些长辈,小记者们大可不必紧张,因为长辈们会很宽容地接受我们,对小记者的采访很好奇、很欢迎,愿意回答小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这时候,小记者们只需大胆亮相,简单介绍身份,说明来意,再提出问题就可以了。

2.采访同辈时,应活泼亲切,会调节气氛

学校中,小记者的采访对象,绝大多数都是同校的同学。这时候,最容易紧张的,恐怕不是小记者自己,而是那一位被采访的同学了。有时,被采访的同学看到小记者们拿着录音机或话筒,一下子就不知道从何说起,脸红心跳,连呼吸也变得急促了。小记者要是不停地说“别紧张”、“放松”之类的话,反而会越来越糟。这时候,小记者应该善于帮助采访对象调节情绪,放松一下。

调节情绪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简单介绍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再找个安静的地方(如教室、操场)坐下来,因为人坐着比站着放松,一旦坐下来,紧张的气氛顿时就会缓解许多。

第二步,在坐下的时候,迅速扫视一下周围的环境。

第三步,再以你所看到的某个东西为话题,和对方闲聊几句。

这时,你再见机行事,转入采访的正题,双方就会很自然地进入角色了。

二、提问是关键

记者和采访对象都进入角色后,大家的思维马上会活跃起来。“话匣子”一打开,接下来由记者引入正题,双方在进行交谈中,记者提问就是关键的一项了。那么,提问有哪些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需要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学。

1.提问的四种方法

(1)正面问

提问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绕圈子,这就是正面问。

那么,正面问适用于什么样的采访对象呢?一般适用于两类,第一类是记者很熟悉的人。因为熟悉,就可以不必在采访前闲聊,双方进入角色都比较快,只需直接提问就可以了。第二类是领导、专业人士、学者、外宾等,因为这类人有丰富的社交经验,很快就能领会采访意图,回答问题比较畅快。另外,他们一般都很忙,如果你再和他们闲聊话题之外的话,就会显得有些多余。总之,正面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法,掌握起来很容易,提问时只要注意切题就可以了。

(2)侧面问

就好比打一场拳击比赛,正面出拳往往会招来对手过分的自我保护,久攻不下,就必须采取另外的战术,比如从侧面出拳进攻。提问也是这样,如果正面问时,得不到好的回答,就可以采用侧面问的方法,帮助采访对象回忆、联想,问出真实、具体的新闻材料。

(3)反面问

有时候,采访对象会不太情愿接受记者采访,有的因为谦虚不愿谈,有的因为有想法不敢谈等等。对于这些情况,记者可以采取一种反面问的方法,有意刺激一下采访对象,引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从“要我谈”变为“我要谈”。

(4)追问法

所谓追问,就是根据采访对象回答的一个情节、一件事情或其他材料,紧追不舍地问下去,一层层地挖掘出最真实的新闻材料。提问题用追问法,一层层地“追”下去,就会很具体、很实在的内容。这样报道的内容就很充实,有分量了。

以上我们介绍的四种提问方法,其实都不难。如果你是个有心的同学,你会发现老师们上课提问也会用到这几种提问法。向你的老师学学,再看看电视上大记者们是怎么提问的,你就会很快掌握到这几种方法,并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选用不同的方法。

2.提问时的注意事项

学会了四种提问法,关键还在于运用。但在运用中如果不注意一些技巧,反而会弄巧成拙,导致采访失败。所以,提问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一次只问一个问题

对要提的问题,事先都要仔细推敲、精心设计,但是不管设计了多少问题有一个最重的原则要注意——一次只问一个。如果一长串问题提出来,采访对象回答哪一个呢?所以,要把问题分解开来,一次只提一个问题,回答就容易多了。

(2)提问要短不要长

简短、明确地提问,是记者训练有素的体现。注意了每次只提一个问题,这还不够,问题要简短才好。如果提一长串话跟绕口令似的,问题看起来是一个,但提问中却说了一大堆背景材料,不简洁也不明了,采访对象很难接受。

(3)提问要多问“为什么”

写新闻,重要的不仅在于写出“是什么”,还应该着重写出“为什么”,这样才能把新闻写深、写透。怎样才能写出“为什么”呢?就要求我们采访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提问是采访的关键,方法和技巧都不难掌握。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实践和总结,就能练就一个敏感的“新闻脑”,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挖”出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和材料,提高采访的质量。

三、当场做笔记

上课时,做好课堂笔记,是为了帮助我们课后复习,提高学习质量;同样,采访时,做好采访记录则为了帮助记者及时总结分析,提高新闻写作的质量。它是记者采访全过程中不可忽略和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对于采访对象所作的回答,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哪些要多记?记录时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其中的方法。

1.笔记的内容

(1)记要点

如果将采访对象所说的话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大记者们都无法完成,何况我们正在学习阶段的小记者们。同学们写字比较整齐、规范,还不大会写草书行书,记录速度一般比较慢。怎么办呢?记谈话要点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所谓“要点”,一种是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罗列的“一、二、三”等观点,有些采访对象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思维也很有条理,他们往往会谈到“第一”、“第二”之类的话,一听到这些,小记者们就应赶快在本上记下来,这就抓住了他们谈话的要点。另一种“要点”,是指新闻事件中很关键的材料,如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以及为什么发生,怎样的过程,结果如何,有什么经验和教训等。这类要点,采访对象一般不会用“一、二、三”等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小记者们认真地听,迅速地记。

(2)记疑问点

采访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对采访的内容发生疑问。所谓“疑问点”,就是指采访对象谈到的事实,和记者所掌握的或别人介绍的有出入时,使记者产生的疑问。对这类疑点,就要当场记下来,等谈话到了一个段落,再请对方补充说明,核实一下情况。

(3)记录下采访对象的有特点、有个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语言表达的方式和习惯,采访对象说的话都是他内心思想的一种表现,写新闻稿的时候,如果能引用几句他们有个性的原话,不但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还能把报道写得很真实、亲切,有人情味。小记者在采访时就要善于抓住这些精彩的语言。

(4)记录下观察到的情景

有的小记者采访时很认真,也知道记下谈话中的重要内容,但写成的新闻稿,往往只是一问一答式的,读起来比较单调,干巴巴的,没多大味道。为什么呢?其实问题不在写作的文字上,而在于采访时,没有记录下另一项重要的内容——观察所得。采访对象在谈话时,随着谈话内容的改变,表情、态度也在变,这些变化同样是很宝贵的新闻材料。小记者在采访时,不要只单单发挥耳朵的功能,还要多看、多观察——从对方的服饰、相貌到神态、动作,从室内的布置、陈设到室外天气的状况等。记录下这些,对刻画人物的个性、表现新闻的报道思想,往往能起到很独特的作用。

(5)记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