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财政金融基础知识
28653800000004

第4章 财政收入(1)

§§§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来源与形式

财政分配包括两个阶段--收入和支出。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第一阶段,即组织收入、筹集资金阶段。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运用一定的形式,把各地方、各部门、各经济组织的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一部分纯收入集中起来形成的国家财政资金。

一、财政收入的来源

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可以从价值构成、经济成分和经济部门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进行分析

财政收入是货币形态的社会产品价值。产品价值由C,V,M三部分组成。C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部分;V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部分;M是新创造的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M是财政分配的主要来源,但也有一部分财政收入来自于V。

(1)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C通常被称作补偿基金,它是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C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补偿消耗掉的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即补偿流动资金耗费部分。只要企业不间断地再生产,企业必须不间断地补偿流动资金来购买劳动对象,投入生产,一般来说,这部分价值不构成财政收入。二是补偿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耗费的价值,即补偿固定资金耗费部分,它形成企业折旧基金。折旧基金属于补偿基金,又具有积累基金的性质。因为在原有固定资产报废更新前,这部分折旧基金是以货币准备金的形式存在着,可以进行追加投资。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有不少年份曾经把这部分价值,全部或部分形成财政收入,由国家用来搞基本建设扩大再生产。但这样容易挤掉简单再生产,挤掉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为了维护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充分发挥折旧基金的使用效果,折旧基金以不纳入国家财政分配,全部交给企业管理和使用为宜。因此,我国从1985年起,C的价值全部已不构成财政收入。

(2)来自新创造的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价值(V)的财政收入。劳动力是物质资料生产中的决定因素,劳动力的消耗需要不断地得到补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的个人收入逐渐提高,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为了调节个人收入水平,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国家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等形式从个人收入中取得财政收入。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第一,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如个人所得税、个人缴纳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屠宰税等。第二,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如户口证书费、结婚证书费、护照费等。第三,个人购买的国库券。第四,国家出售高税率的消费品所获得的一部分收入,实质上是由V转移过来的。第五,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业等单位上缴的税收,其中一部分是对V的再分配转化来的。我国目前来自V的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很小,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收入来自V的部分会不断增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高工资政策和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财政税收制度,财政收入主要来自V。

(3)来自新创造的价值中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M)的财政收入。M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剩余产品价值,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剩余产品价值的性质决定的。剩余产品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出弥补简单再生产需求的,归社会支配可用于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社会消费的价值部分。剩余产品价值本身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二是由财政资金用途的特点所决定的。财政为了保证国家履行其职能的需要,必须建立社会扩大再生产基金,后备基金和社会共同消费基金。这些基金的性质决定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能是剩余产品价值。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来自M的部分主要有:各种流转税、企业所得税、行为税和国有企业利润上缴等。

(二)从经济成分进行分析

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股份制、中外合资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据统计,从1956年到1978年,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来自国有经济的收入平均占80%以上,1979年以后,虽然国家、地方、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有了调整,但财政收入中来自国有经济的比重仍占75%左右。这主要是由我国经济是以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决定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他经济成分的实力也得到了增强,来自这些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从经济部门进行分析

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从经济部门看,主要来自农业、工业、商品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部门。

1.来自农业的财政收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以农业税和其他税收的形式,直接向国家财政提供收入。目前,农业税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很小,大约为3%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民实行“稳定负担、增产不增税”的轻税政策,以及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等因素所致。其次,农业间接为国家财政提供收入。这主要是通过工农产品交换中存在着工农产品剪刀差来实现的,使农民创造的一部分纯收入转移到轻工业和商业等部门实现,并由这些部门以税收和上缴利润的形式交给国家财政。这部分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除此之外,农业还通过自身的发展,保证粮食、棉花、食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充分供应,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给国家财政收入的筹集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2.来自工业的财政收入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部门上缴的税金和利润占我国整个财政收入的80%左右。工业发展速度的快慢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对财政收入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轻工业,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盈利高等特点,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重工业由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一般来说,资金积累比轻工业部门来得慢,但重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都离不开重工业,因而,重工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基础。

3.来自商业部门的财政收入

商品流通部门属于社会再生产的流通环节。商品流通活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创造价值的如运输、加工、分类包装等,它属于生产活动在流通领域的延伸;另一种情况是一般的流通活动,是不创造价值的,它的职能在于使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在流通中得到实现,从而参与一部分剩余产品价值的再分配。因此,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来自商业流通部门的财政收入将会进一步增加。

4.来自交通运输业的财政收入

交通运输业是使用各种工具、设备,通过各种方式使货物和旅客实现位置移动创造价值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邮电等部门。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交通运输业的特点是:它本身不创造新的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客、货运业务改变物质的存在场所,从而创造价值;同时,交通运输业的价值生产过程也就是价值的消费过程。目前,财政收入来自交通运输业的比重较低。今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来自这一部门的比重将会有所提高。

5.来自建筑业的财政收入

建筑业是从事建筑安装、土木工程施工和勘测设计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一个特殊的工业部门。建筑业也创造产品和价值,但其产品生产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都不同于一般工业。建筑业的产品是建筑物等固定性产品,生产周期较长。目前,我国建筑业的盈利不多,上缴财政的也不多,今后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产品的商品化及建筑产品价格结构的改革,来自建筑业的财政收入将会大幅度提高。我国财政收入,除来自上述几个主要部门外,还有一些部门,如服务业、旅游业、娱乐业、金融保险业也可以为财政提供收入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些部门的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都超过50%。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财政收入的形式是指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时所采取的方式。也就是说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财政收入是通过什么方式上交给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形式是财政关系的具体表现。目前,我国采取多种形式取得财政收入,各种财政收入形式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体系。

财政收入采取什么形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一般来说,对于不同的经济成分,国家从其取得财政收入要采取不同的形式。这是因为所有制形式不同,国家在其分配中的地位也就不同。比如对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因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因此,国家可以凭借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产品分配,采取利润或股息、红利等上缴形式集中一部分社会纯收入。同时国家还可以凭借政治权力采取税收形式从国有企业取得财政收入。而对于集体经济和其他非全民所有制经济,因生产资料不归国家所有,所以国家只能凭借政治权力采取税收形式从这些经济组织那里分配一部分纯收入。由此可见,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不同,决定着财政收入的形式也不同。

财政收入的形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取得财政收入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取得财政收入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采取的财政收入形式也不同。从取自同一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看,国家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贯彻不同的政策,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收入形式。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缓解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国家还可以采取财政信用形式,发行公债,从不同经济实体中取得财政收入。因取得财政收入的目的不同,对不同经济成分的收入,财政可以用税收形式集中到国家手中,也可以用发行债券的形式筹措资金。当前,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一)税收收入

税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国家机器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马克思曾经提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0%左右。税收是最主要、最稳定的财政收入形式。关于国家税收制度将在第三章进行专门的阐述。

(二)国有资产收入

国有资产收入主要是国家凭借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所取得的收入。它是国家对资产的所有权在分配中的实现。国家依据所有权而形成的财政收入,从广义上看,除包括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外,还包括利润的转化形式,如:实行租赁制的企业,国家所取得的租赁收入;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国家所取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等。关于国有资产收入的具体内容将在第四章阐述。

(三)债务收入

这是国家按照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形式。包括在国内发行的公债和国库券,在国外发行的政府债券及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等。它是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和补充形式。关于债务收入的一些具体问题将在本章第三节进行阐述。

(四)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形式是指上述三项主要收入以外的其他零星杂项收入。主要包括事业收入、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公产收入、国家资源管理收入等。关于其他收入的具体内容将在本章第三节阐述。

§§§第二节 财政收入的原则

在国家财政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把分散在国民经济各地区、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手中的一部分收入集中起来,形成财政资金的过程中,涉及国家与各方面的分配关系。为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作为指导人们行动的基本规则。

一、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原则

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原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必须从发展国民经济中来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和数额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这个原则是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基本原理,在组织财政收入中的具体运用。

经济决定财政,经济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离开了经济发展,财政就将成为无源之水;只有经济发展了,财政收入才会有可靠的保证。由此可见,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扩大流通,增加社会产品总量,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只有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都能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充裕的财源。

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筹集财政资金必须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取得财政收入的方式和数额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考虑重要,不考虑可能。否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兼顾国家、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

这个原则有两个要点:一是必须保证国家行使职能的资金需要;二是必须给企业、生产单位、个人留下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必要份额。这个原则是由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和物质利益规律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不等于说在分配中不存在差别和矛盾。在国民收入数量既定的前提下,三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是相互消长的关系,直接影响各自的物质利益。因此,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同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代表全局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财政收入必须在国民收入中占有合理比重,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必须依靠生产单位生产的不断扩大,而生产单位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又同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积极性的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在组织财政收入时,既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数量和增长速度能够满足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又要给企业及职工个人留下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所必需的资金;并要在增加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使三者的收入同方向变动,逐年有所增加。

三、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