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利率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目前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还实行了区别对待的差别利率。
2.影响利率的因素
我国在规定利率时,通常考虑下列因素:
(1)企业平均利润水平
利息是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率和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利率要随平均利润率的高低而发生变化,其变化范围只能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因为利率大于平均利润率,企业就不会借款经营,利率若等于零,则无人愿意借出资金。另外利率要同平均利润率保持适当的比例,它直接影响财政、银行、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2)信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资金分配主要通过计划进行,因此资金供求对利率高低的影响较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资金融通渠道的多样化,利率作为资金供求调节手段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当利率提高会增加存款,抑制贷款;利率降低则减少资金供给,增加资金需求。所以资金供求关系日益成为我国确定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
(3)物价指数变动的影响
物价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存贷款的利率。因为物价上升时,如果利率不作相应的提高,则实际利率下降。这样既不利于银行组织和动员存款,也会影响银行本身的经济效益。
(4)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利息作为经济杠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根据需要可以调整全国统一利率,从而影响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动。根据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可以分别制定不同的利率,如差别利率、浮动利率、优惠利率等。
(5)国际利率水平的影响
我国外汇贷款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会影响国内这些外汇贷款的成本,为了更好地引进和使用外资,在制定外汇贷款利率时,必须要考虑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
§§§第三节 银行
一、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银行是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信用机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最早的银行是从铸币兑换业发展起来的。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西欧各国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品交换已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由于各个国家以及国内各地区的货币在重量、成色及币材等各方面均不相同,所以,商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时,必须先兑换货币。于是,从商人中逐渐分离出一种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适应货币兑换需要的货币兑换业就此产生了。
货币兑换业最初只进行铸币的兑换。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货币收付数量增加,使人们感到随身携带货币的危险性,于是就将自己的货币交给货币兑换商保管。经常往来使商人和兑换商之间产生了信任,当一些商人急需货币时,从兑换商处可以借到货币。这样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经营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货币经营业。银行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银行是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
初期的资本主义银行大多是高利贷银行,由于利息过高,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对信用的要求,这样,新兴的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高利贷,建立起能适应资本周转需要、以适度利息给资本家发放贷款的资本主义银行。资本主义银行是通过两个途径建立的: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环境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二是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1694年第一家大规模的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确立。此后,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不少股份制银行,这些银行都是商业性银行,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业务是经营工商业放款,以吸收存款为货币资金来源。至19世纪,为适应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中央银行开始兴起。随着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对信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各种金融机构纷纷兴起,最终形成了较完善的金融体系。
(二)我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就有寺院经营抵押放款。到隋唐时,典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北宋时期货币兑换业也很发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以后产生的钱庄和票号,是典型的银行业机构。
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897年在上海建立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第一家中国人自己出资开办的银行。1905年在北京成立了官办的户部银行,它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以后官商合办和私人经营的银行陆续发展。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以“四行二局一库”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它们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以及中央合作金库。这些机构是垄断资本形成的主要标志,成为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支柱和实行金融垄断的工具。我国社会主义银行最早是1928年在广东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劳动银行。1932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并发行了货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银行。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各个老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迎接新中国的成立,1948年12月1日在合并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它标志着我国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银行的诞生。
全国解放以后,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地发展壮大。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步骤,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银行,将全部官僚银行的资财收归国家所有。同时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一切特权。接着对民族资本银行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52年12月,成立了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而在广大农村,为弥补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足,广泛建立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打击高利贷。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我国开始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全国统一的金融体系。
从建国初期到金融体制改革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包揽了一切银行业务,它既是国家金融管理机关,又是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既掌握货币发行,又办理信贷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大一统”体系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客观上要求银行体制也要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1979年以来,国务院重新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专门经营管理农村金融业务。又从中国人民银行中把中国银行分离出来,专营外汇业务。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办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此我国的银行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1985年11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资金全部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综合信贷计划,并在业务上受人民银行的领导和管理。1985年国务院又决定恢复交通银行的机构和业务,使之成为我国第一家经营人民币和外汇业务的综合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以后,全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逐步发展,非银行机构也得到发展,股票二级市场、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从而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各专业银行为主体,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三)我国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银行是全国资金活动的总枢纽
我国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切产品的运动,都离不开货币和货币资金的运动,而资金运动要通过银行来实现。另外,再生产过程中资金余缺的调剂和平衡也要通过银行来管理、分配和监督。这样,全国的资金活动大部分以银行为中介周转循环,从而使银行成为集中和分配生产建设资金的主渠道和全国资金活动的总枢纽。
2.银行是连结国民经济的纽带
社会化大生产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单位组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必须借助货币和货币资金的运动来实现。银行作为全国资金运动的总枢纽,通过它遍及城乡的众多分支机构开展信贷、结算和现金出纳等业务,就可以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单位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连结起来,从而沟通城乡交流,联系生产和消费,使银行成为连结国民经济的纽带。
3.银行是国民经济的调节器
银行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单位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它的业务活动深入到社会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同时,银行既有雄厚的资金力量,又掌握着信贷、利息、结算等经济杠杆,所以它能通过业务活动对生产和流通发挥重大影响,从而调节国民经济。
二、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代表政府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法令,调节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维持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发展,是货币信用制度与国家职能相结合的特殊银行组织。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中央银行是在商业银行的基础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
从17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商品流通的迅速扩大,货币信用业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所需资金,在存款业务尚未得到广泛发展时,商业银行普遍通过发行银行券来增加自己的资金。由于一般银行的资金和信用有限,所发银行券的流通范围受到限制。而且,银行一旦破产,其所发行的银行券就成废纸一张,由此引起经济混乱。因此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出现相应的银行组织形式,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流通货币,有效地进行货币流通管理。这样一家资力雄厚的大银行便被政府授予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发行银行。以后,发行银行慢慢地放弃对企业的信用业务,只同商业银行和国家来往。随着发行银行金融地位的提高,商业银行把自己现金准备的一部分存入发行银行。当它们资金不足时,从发行银行取得信用上的支持,它们彼此之间的清算也通过发行银行办理。这样发行银行就转化为银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它是发达的商品货币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
随着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不断强化,许多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国有化来实现中央银行成为政府宏观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这时中央银行就不再具有企业经营性质,而是代替国家行使管理职能,具有国家机关的性质。184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独占货币发行权,而成为中央银行的鼻祖。以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建立中央银行。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普遍推行和不断健全,目前世界上除少数国家外,大都建立了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管理金融机构和业务,其主要特点是:①中央银行开展业务的对象是政府和银行,它对工商企业和个人不办理存贷、结算业务。②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它只负责维护币值稳定,执行货币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目标。③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领导、管理和监督。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作为国家管理金融业机构的中央银行,其职能通常概括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它拥有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其他银行则没有这种特权。高度集中的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成因,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他职能的基础。它有利于实现货币的统一流通,维护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并充当它们的信用中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集中管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为保证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同时能利用信用杠杆来调节经济,法令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需按一定比率交存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第二,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周转困难,需要补充资金时,可以用再贴现和再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银行取得贷款。中央银行的融通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库存款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第三,办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清算。因为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都开立存款账户,各银行间的应收、应付款项,都由中央银行通过其存款账户转账划拨。第四,主持商业银行外汇头寸的抛补。当商业银行外汇头寸多余时,可以卖给中央银行;头寸不足时,则可从中央银行买进。中央银行抛补外汇,一方面可以给商业银行提供融通外汇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中央银行对国际收支进行监督,保持外汇收支平衡的一个重要手段。
3.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监管金融机构活动,代为管理财政收支。主要承担以下任务:第一,代理财政金库,充当国库出纳。政府与地方各级财政都要在中央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由中央银行代理各级办理预算资金的收缴和支付。中央银行还代理政府发行国债及还本付息,管理国家黄金外汇储备等。第二,向政府提供信用。当政府出现收支暂时不平衡时,中央银行可以给予短期贷款,购买国家公债给予资金支持。第三,代理政府办理金融事务。充当政府的金融决策顾问,参与制定、贯彻国家的金融政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等。
从以上职能可以看到,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不仅负有管理金融活动的责任,而且也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三)我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家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中国人民银行从1948年12月成立以后,四十几年来一直发挥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直到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代表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开始了中央银行独立建制的时期。
1.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