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剂资金余缺需要信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中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这些经济成分都有着各自的经济利益,对它们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资金余缺调剂,只有采用信用手段才能不改变资金的所有权,保证各种经济成分的个别利益。即使在国有企业之间,由于各企业单位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调剂资金也应采用信用手段,这样才能正确考核经济效益。
(2)国家管理,调节经济需要信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对资源实行有效的配置,在管理中必须运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方式。而信用形式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通过信用形式,引导企业合理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从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国家还可通过中央银行对借贷规模的控制达到对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控制,从而优化投资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合理,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发展对外经济需要信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和发展了贸易往来关系。在国际贸易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赊欠和借贷,我们要善于利用国际信用,为我国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服务。
二、社会主义信用的特征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信用的特征
1.信用的形式特征
在不同的社会中,信用都是一种借贷行为,都是以偿还为条件的行为,都是以取得利息为目的。这种有条件地让渡商品或货币的特殊形式是信用的基本形式特征。信用的基础是现实的再生产过程,因为贷出者贷出货币资本,借入者借入货币资本,都是为了在生产过程中取得更多的利润。以上特征为信用的一般特征。为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所共有。
2.社会主义信用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信用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信用是社会主义国家聚集、调剂和分配资金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即以银行信贷为中心,国有企业之间分工协作,集体和个体经济之间互助互利,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根本一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信用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筹集资金的作用。社会主义银行通过储蓄存款和发行债券等信用形式,把社会闲置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形成集中性信用资金,作为进行社会主义再生产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2)供应资金的作用。对已集中的信用资金,按社会需要运用,有计划按比例加以分配,及时提供企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需要的资金,保证生产与流通的顺利进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调节的作用。社会主义信用在筹集资金,供应资金过程中,对商品和货币资金的余缺进行调节,对解决生产和流通中的问题,起了积极作用。通过货币流通调节,有利于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稳定的实现。通过有针对性地发放贷款,调节部分国民收入分配,调节整个社会资金供求,促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三、信用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信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按信用的主体来划分,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和国际信用。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在买卖商品时,用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互相提供的信用。赊购赊销、分期收款、预付定金、分期付款都是商业信用的表现形式。
商业信用的特点是:第一,商业信用是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所以它贷出去的资本不是闲置资本,而是处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第二,买卖双方的商品运动和货币运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脱节,只是商品和货币单方面的转移,在货钱不能两清的情况下,买卖双方的商品交易关系变成了债权债务人的关系;第三,商业信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规模受产业资本数量的限制,商品运转具有方向性,通常由卖方提供给买方,商业信用的范围一般由商品用途决定。
在发生商业信用过程中,除了通过会计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账户来记载债权、债务,一般通过商业票据来反映,它是商业信用实现的工具。是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要求掌握的一种书面债务凭证。商业票据分为期票和汇票两种。
我国现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对于搞活市场、扩大销售、加速商品价值的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商业信用是在企业间进行的,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分散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商业信用的引导与管理,通过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和抵押等银行业务,将它的发展纳入银行信用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借贷形式提供的信用,是指银行通过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与有关方面发生的借贷关系。它主要包括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主要的信用形式。与商业信用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贷放出去的是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暂时分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银行将许多企业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和用储蓄方式吸收的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汇集成巨额借贷资本,它不仅满足分散的小额货币需求,也能满足数量大的货币需求,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借贷数量上的限制。第二,在银行信用关系中,债权人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则是工商企业。因为银行贷放的是货币,所以它可以将货币资本提供给任何一个需要的部门和企业,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方向上的制约,扩大了信用界限。第三,银行既可提供长期资金贷款也可满足短期的货币需求者,克服了商业信用借贷期限上的局限性。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分配和交换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而银行信用直接控制在国家手中,从而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银行信用有效地控制资金的投放方向和数量,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还可以通过银行信用的反映,更好地对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
(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向社会举债,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国家发行政府债券,即在国内发行公债和国库券,向银行借款,向国外发行债券或借款等。另外,国家信用还表现为将一部分财政支出通过信用方式加以运用。
国家信用和银行信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是通过信用工具,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国家信用以国家为主体,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国家的重点建设,期限长、金额大、稳定性强。而银行信用是以银行为主体,筹集的资金通常多用于短期周期性贷款,吸收的存款也多属于暂时闲置的资金,稳定性较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信用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国家信用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中央财政通过发行国库券等来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第二,国家信用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增加政府的消费和投资支出,同时吸收社会分散的闲置货币,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与此同时通过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来影响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以调节经济。第三,国家信用能迅速集中社会闲置货币,将它变为巨大的国家财力用于解决符合国民经济战略要求的基础设施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企业和银行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消费信用包括企业通过赊销商品,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高档耐用消费品的信用,以及银行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用于购买房屋和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贷款。
消费信用在资本主义国家相当发达,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如美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负债消费”国家。消费信用突破了有现实支付能力的限制,刺激了个人消费需求,扩大了商品销售,促进了生产发展。我国在50年代也曾采用过消费信用形式。对某些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和在农村向农民发放少量的生活贷款。1978年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搞活经济,消费信用又开始发展起来。在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中,银行向购买商品房的个人提供贷款;商业部门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向消费者推销高档耐用消费品;银行信用卡可以透支等。所有这些形式在引导和调节消费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民间信用
民间信用也叫个人信用,它是指民间个人之间直接提供的信用。借贷形式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货币。民间信用的特点是:第一,利率高。利率水平一般由借贷双方议定,属于自由利率。第二,借贷期限短。一般用于急需之处。第三,风险大。民间信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无法用法规来进行有效管理。
民间信用在我国农村由来已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个体私营经济大量涌现,资金需要日益增多,银行和城乡信用合作社发放的贷款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资金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灵活多样的民间信用随之发展起来。这在解决民间生产经营资金不足方面发挥了作用,从而成为银行和信用社贷款的重要补充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间信用仍有它存在的经济基础,我们要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强管理,引导其正常发展,防止出现高利贷。
(六)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相互提供的借贷行为。它包括国际上各国政府、银行、企业及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有:1.国际商业信用,它是在国际商品交易过程中以延期支付的形式提供的信用。2.国际银行信用,它是指一国银行、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等向另一国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发展,国际信用也日益发展起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积极组织利用外资;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为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积极慎重地发展国际信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信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并日趋完善。
四、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
利息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并与信用相伴随的一个经济范畴。它是货币使用权的价格,即资金所有者因贷出货币的使用权而从借款人处取得的报酬,对借款人来说,则是使用他人货币而付出的代价。
1.利息的本质
利息的本质由利息来源所体现的信用关系的性质所决定。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息来自利润,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货币资本家凭借他对借贷资本的所有权与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利息来自企业纯收入,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它必须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再分配。银行通过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经济发放贷款而收取利息,并把这一部分纯收入集中起来,通过支付存款利息把其中的一部分纯收入返回企业、单位和个人,从而实现对这部分纯收入的再分配。银行及信用社对居民个人储蓄支付利息,是对储户的奖励。所以社会主义利息体现了纯收入在社会各主体间的分配关系,反映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新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利息的作用
利息是国家宏观调节经济的杠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筹集闲置资金实现资源配置。适当的银行存款利率能使银行集中各种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从而扩大信贷资金的来源。同时,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差别利率,把资金分配给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市场紧缺的短线产品部门以及效益好、利润高的企业,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促进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企业贷款需支付利息,而利息要计入成本,从而影响企业利润。且利息多少与资金占用数额和时间成正比,企业为了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核算,合理储备和使用物资,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利息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利息率
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收取的利息额与贷出资金额(本金)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率=利息额本金100%
利息率简称“利率”。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利息发挥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利率的高低来实现的。
1.利率的种类
(1)利率按计算的时间分有:年利率,用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月利率,用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日利率,用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我国通常用月利率(月息)表示,西方国家一般采用年利率(年息)。
(2)按计算利息的方法分有单利和复利。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计算。通常用于短期借贷。我国目前存贷款均采用单利计算。复利是指经过约定时期,将所得利息加入本金重复计利,俗称利滚利。它适用于长期信用。
(3)按借贷期内能否调整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具有简便、容易计算的优点,适用于短期贷款。浮动利率是在借贷期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我国的浮动利率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利率水平上,按照规定的幅度,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上浮或下浮。
(4)按是否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价值表示的利息与本金之比。实际利率是以实际货币价值表示的利息与本金之比,它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可见在物价不变的条件下,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在现实生活中,物价总有变动,当物价上涨率高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就成为负数,称为“负利率”。负利率对储蓄和投资产生消极作用。
(5)按确定利率的主体分为市场利率和基准利率。市场利率又称自由利率,是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资金情况进行协商,自行确定的利率。目前银行同业资金拆借、信托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及民间个人借贷都采用这种利率。基准利率是由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它反映了国家的货币政策。目前我国各银行实行的统一利率就是国家对同一种类、同一期限的存款或贷款规定的全国统一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