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业投资支出必须处理好的几个方面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为主、政府支援为辅的关系。我国农村广大农民自行筹资的潜力很大,而政府财力有限。因此,农业发展资金的主要部分,应当依靠农民自己来筹集。而国家财政资金主要应投向农民力所不及的重大建设项目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正确处理财政支援与价格支援的关系。财政投资与农业生产资料降价、农副产品提价都是对农业的支援,最终都要由财政负担。但由于两者是不同的分配杠杆,它们作用的对象、范围和方法也就不相同。因此,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第三,正确处理财政支援与信贷支援的关系。财政支援与信贷支援相结合,除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贫困地区需要国家财政支援外,一般集体农业的经常支援以信贷支援为主。
第四,正确处理资金支援与物资供应的关系。不论是财政拨款还是银行贷款,对于农业的支援都只是价值形式的支援。要使这些资金发挥作用,还必须使农民买到适用的物资。因此,必须把资金支援和物资供应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确有物资、物资适用、讲求实效、群众欢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资金支援的效用。
二、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重要性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发展文教、科学、卫生、体育及广播电视等事业支出的总称。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科学是关键,教育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60%~80%是由于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而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和源泉。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管理技能,主要是通过教育途径获得的,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没有教育和科学的进步,四个现代化就难以实现。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艰巨任务。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从历年预算支出数额看,这类支出仅次于基本建设投资额,居第二位,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这类支出还会继续增加。
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内容
(1)科学事业费支出。包括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和地方所属独立的科学研究机构的科研活动经费、科学基金、干部培训和其他事业经费等。
(2)教育事业费支出。包括国家批准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各部门所属的各类高等学校和教育部门所属各类学校的经费。国家对民办学校的补助费、业务教育和其他教育事业费。
(3)文化事业费支出。包括各级文化部门所属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艺术表演团体、影视制作以及其他文化事业单位的事业经费。
(4)卫生事业费支出。包括卫生部及地方卫生部门所属各类医院、疗养院、保健站、卫生所、门诊部、各种防治所、防疫站、公费医疗、计划生育、卫生部门所属独立研究机构的经费以及其他卫生事业费。
(5)体育事业费支出。包括各级体育部门的事业费和各级体委办的一般体育赛费,一般体育场所(如体育场、馆、游泳池等)及其他体育事业费。
3.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预算管理办法有三种:
(1)全额预算管理办法。全额预算管理是指将单位的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即单位的全部支出由国家预算拨款,其收入全部上缴国家财政。它适用于没有收入的行政机关和收入很少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等。
(2)差额预算管理办法。差额预算管理是指单位首先用本身的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款,列入国家预算的仅是单位收支之间的差额数。它一般适用于有经常收入的事业单位如医院、剧团和体育馆等。
(3)企业化管理办法。企业化管理是指对有经常性收入,且收入弥补支出后还有结余的单位,实行企业的管理办法。即实行经济核算制,以本身的收入抵补支出,并尽可能为国家提供税利。实行这种管理方法的有出版社、书店、电影院等事业单位。
(二)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预算拨款中用于国家机关的费用支出。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党派及共青团、全国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经费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保证国家机关发挥职能作用必不可少的开支,但它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在管理上实行“保证供给、厉行节约”的原则,尽可能地降低行政管理费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但进入80年代以后,行政管理支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到1991年已达414.01亿元,比1980年的75.63亿元增长了5.5倍,远远高于同时期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管理支出有增长的必然性,但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在当今世界各国是少见的。由此,必须加强行政开支的管理与控制。要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精简国家机构,紧缩人员编制,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廉政建设,严肃财经纪律,杜绝公款吃喝、请客送礼等行为,要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等,把行政经费的增长速度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是国家预算拨款中用于国防建设和进行战争的费用。它包括国防建设费、军用经费、军用事业费、科研费、作战费、设备费和其他经费开支等项。为了保卫祖国,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保证一定数额的国防支出是完全必要的。目前,我国国防支出居预算支出的第三位。
三、转移性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是政府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对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支出就是政府用于社会保障需要的专门资金支出(也叫社会保障基金),它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确保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内容:
(1)社会保险
在我国也称劳动保险,是国家对劳动者生、老、病、伤、残、失业时所给予的物质帮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有:①老年保险。也称养老保险,是指向达到退休年龄的离退休职工支付养老金。②伤残保险。它是指向未达到退休年龄但却失去劳动能力的职工支付伤残补助金。③医疗保险。该项保险负责支付患病职工(包括退休、离休职工)的医疗费用;职工直系亲属也可以享受一定的医疗补助。④疾病,生育保险。它是向休病假、产假的职工发放病、产假工资。⑤工伤保险。它是向因工负伤的职工支付病假工资、医疗费、伤残补助等津贴,其待遇标准均高于非因工负伤的职工。⑥丧葬补助。它是向已故职工的家属支付一次性丧葬补助金。⑦待业保险。它是向破产企业职工、濒临破产企业精简的职工、企业辞退职工以及被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支付待业救济金和医疗补助费。
(2)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和社会按照指定用途设立的社会保障基金。
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有:①社会福利。它包括社会抚恤和对鳏寡孤独、残疾人提供的社会福利两部分,其资金大部分来自国家预算拨款,如抚恤支出,也有一部分由社会来解决,如残疾人基金或残疾人工厂所取得的收入。②社会救济。它是指政府用于解决城乡及灾区人民生活困难的救济性拨款。社会救济分为城乡社会救济和自然灾害救济,基本上由财政拨款。
(二)财政补贴
1.财政补贴的概念和内容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执行某项政策,通过财政分配,而给予企业或居民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是一种制度性现象,世界各国都把财政补贴当作一种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来使用。我国的财政补贴始于1953年,当时只对棉絮一项商品经营给予补贴5000万元,从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增加,到了90年代则达到40多种。目前我国财政补贴的内容十分广泛,如从整个社会再生产的环节分,可分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消费环节补贴;从补贴具体对象划分,可分为对企业、单位的补贴和居民个人的补贴;从补贴的经济性质上划分,可分为生产补贴和生活补贴等等。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明确安排的补贴项目主要有:
(1)价格补贴。它是国家为了安定人民生活,由财政向企业或居民支付的与人民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政策有关的补贴。按用途划分包括以下几种:①农副产品价格补贴。它是价格补贴的最主要的形式,包括两类:一是商业流通企业的价差补贴,这是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而零售价格保持原价不动出现的购销价格倒挂的差额,由财政对商业部门进行补贴;二是城镇居民的副食价格补贴,这是国家为了保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副食品销售价格的提高而受到影响,向城镇居民或职工发放的补贴。②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国家对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实行低价政策,即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向农民出售,由此发生的企业亏损由财政给予补贴。如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等。③日用工业品价格补贴。如市场民用煤、学生课本、新闻纸等。④工矿产品价格补贴等。
(2)企业亏损补贴。它是指由于国家政策干预造成企业亏损,而由国家财政给予补贴。
(3)税收支出。税收支出是税收优惠的概称,包括免税、减税、退税、税收抵免等。税收支出在功能上与财政补贴是一样的,属于隐蔽的财政补贴。
2.财政补贴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价值规律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还是经常存在的,所以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财政补贴手段进行调节是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体现在:一是缓解和抵消价格机制自动调节对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二是如果财政补贴运用得当,它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补充和矫正。但财政补贴不是灵丹妙药,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作用是它可以促进生产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保证市场物价和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消极的作用是价格补贴掩盖着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歪曲了商品正常的比价关系,削弱了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财政补贴的增加,容易超过国家负担能力,给财政造成严重的困难,不利于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性,客观上起着保护落后的作用。
财政补贴刚开始实行时,其积极作用比较明显,受到各方的欢迎,随着补贴范围的扩大,数额的增长,超过了合理的界限,其消极作用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财政补贴制度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补贴范围过宽,数额过大,年耗资近1000亿元,占整个财政支出的25%~30%,已成为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严重影响了其他支出的安排;补贴期限出现长期化趋向,补贴效益递减;夸大补贴的调节作用,妨碍了其他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改革财政补贴已成为大势所趋。首先要合理确定补贴范围,使其控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其次要适当调整补贴标准,使补贴的规模与实际需要的数量及国家的财力相适应;再次,要改进补贴方法,把“暗补”改为“明补”,以达到补贴的公平合理;最后,要加强财政补贴的管理,控制财政补贴的规模,提高财政补贴支出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