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远传的衣钵:日本传衍的敦煌佛教文学
28647800000055

第55章 都状:献给泰山府君的愿文

相传阎魔王来自焰魔天,被称为鬼界的始祖,本来是吠陀时代的夜摩神,为众生才发现了通往冥界的道路,因而它本来并不是佛教固有的神灵,而是具有民间信仰色彩很强的产物。在中国,也就很容易与本土的民间信仰融合。在道教的影响之下,以至于编造出《预修十王生七经》等伪经,编造出冥官十王即秦广、初江、宋帝、五官、阎魔、泰山、平等、五道、转轮诸王在阴间审判死者的说法。这一切传到日本,更进一步与地藏信仰融为一体,产生了祭祀泰山府君的“天曹地府祭”,这成为阴阳道中安倍家最重要的祭祀,并由此产生了相关的祭祀文——都状。

在日本阴阳道里,还有专门祭祀泰山府君的“泰山府君祭”。它又名“七献上章祭”。是以天皇为首的贵人进行的祈愿延命益算,荣华富贵,消灾灭祸的祭祀。定期的,就在本命日,每季或者每月举行,临时的则在患病,临产或者发生天地异变,出现怪异等时候举行。祭祀仪式是劝请冥道十二神(阎罗天子、五道大神、天地水官、司命、司禄、本命、开路将军、土地灵祗、家亲丈人),用镜子作为“抚物”(为祓灾去祸而抚摸的祭具),献上金银币帛,或者银钱、鞍马,阴阳师诵读“都状”,还要烧香礼拜,愿主还要精进斋戒,亲临祭祀的地方祈祷。祭祀以后将祭物全部烧掉,愿主要照作为“抚物”的镜子。祭场可以是愿主宅第的南院,阴阳师的宅第,也可以是赤山明神神社等。

泰山府君祭既来源于道教的泰山府君信仰,又与阎罗天子及五道大神结合起来发展为佛教,唐代密教中冥道信仰,而它还与先前的三元祭、本命祭等的司过信仰结合起来,从10世纪后半开始逐渐完善起来。包括泰山府君在内的冥道信仰,在日本密教修法,修验道里也有反映,而泰山府君对于中世纪的起请文也有影响,在近世的土御门神道中仍旧被尊为主神。

在中国,历代祭祀泰山,留下很多愿文。同样,在日本的泰山府君祭中,阴阳师诵读的“都状”是不可缺少的。

都状是阴阳道祭中一种特殊形式的愿文。名称从何而来尚不可考,据《诸祭文故实》之说,乃总申之意,多献祭物之意;形式上在日期署名之下要有“谨状”,“谨启”,“谨白”等语。在泰山府君祭中,都状都是以“谨上泰山府君都状”开头的,再加上给冥道十二神的十二封,一共是十三封合在一起,才算完备。它是根据祈愿的目的,要由儒卿或者文章家重新撰写,请书法家或者阴阳师誊清(黄纸朱笔),再由愿主以墨自署(疾病或禁忌时方可由人代笔)。

平安时代以后,在祭祀泰山府君的时候,都要奉纳“都状”以祈愿息灾延命。最早的都状,三善家康编撰的《朝野群载》收录了三篇。卷三和卷十五都收录的后冷泉天皇(1045—1067在位)的一篇,是很有名的,它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文学传播的信息。

这篇都状以“谨上泰山府君都状”开头,接署“南阎浮大日本国天子亲仁(御笔)”。以下列出献上的物品:“献上冥道诸神一十二座,银钱二百四十贯文,白绢一百二十匹,鞍马十二匹,勇奴三十六人”。都状中说:

泰山府君,冥道诸神等:

御践祚之后,未经几年,而顷日苍天为变,黄地致妖。物怪数数,梦想纷纷。司天阴暗,堪奏不轻,其征尢重。若非蒙冥道之恩助,何攘(当为禳)人间之凶厄哉!仍(乃)为攘祸胎于未崩,保宝祚于将来,敬设礼奠,谨献诸神。

昔日崔夷希(一作希夷)之祈东岳,延九十之算;赵顽子之奠中林,授八百之祚。古今虽异,诚(精)诚惟同。伏愿垂彼玄鉴,回此丹祈:拂除灾危,将保宝祚:删死籍于北宫,录生名于南简。延年增寿,长生久视。亲仁(御笔)谨启。

永承五年十月十八日天子亲仁(御笔)

永承五年即公元1050年,即北宋皇2年。后冷泉天皇即位之后,接连出现天灾人祸,怪异现象迭出,奇说纷纭,因而深感惶恐,觉得如果没有冥道神灵的保佑,便不能消灾免祸,坐稳江山,于是在准备包括勇奴36人在内的厚礼祭祀泰山府君,祈愿息灾除害,保住江山,益寿延年。可见,祭祀泰山府君,正是认为他有着这样三大本领:即除祸,保位,长生。

文中提到的冥道十二座,或许就是指十王和司命,司禄。《朝野群载》还收录了藤原为经永久二年(1114)12月写的两篇都状,其中后一篇是写给“阎魔天子”的,最后还说明“自余五道大神、泰山府君、天官、地官、水官、司命、司禄、本命同路将军、土地灵祗、永视大人”都有奉献给十二道同样的都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