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
2858400000017

第17章 注重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神仙,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一天,他在人间碰到一个穷孩子。他很可怜这个穷孩子,当即点石成金,给了穷孩子许多金子。可是穷孩子不要,他要那神仙的能够点石成金的指头。因为给的金子再多总有用完的时候,用完了不就又受穷了吗?神仙看到穷孩子不为钱财所动,很受感动。他就告诉穷孩子:点石成金的指头就是劳动,勤劳可以致富。

从生活中学习知识

一、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案例通常是最具说服力的,还是通过一篇李贺老师的《生活即是语文》来领悟一下吧!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所以我们主张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大家谈论得也很多。现在我思考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也没有一定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尤为重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能是口号,要付出行动才行。

翻开我们的教材,可以看到很多设计,把学生引向课外生活,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社会生活就是一本书,这本书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经历来体验。那么要求学生怎么体验呢?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活动是无目的性的,比如,逛公园,看电视,做游戏。他们关注的可能或景、或情、或趣。那么要把他们的所见、所闻生成语文意义,还需要精心地策划。

对于语文的积累,有的是靠孩子自己感悟的,但更多的是家长与教师教会他们感悟什么。有的家长能够做到“亲子共读”,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他们会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孩子需要榜样的影响,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能做的,他们也力求做到。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我看到,有的家长在陪伴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询问孩子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这样的交流的过程实质就是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课外书,只知道让孩子去看,去读,但从不过问读懂了什么,读得怎么样?这样有些孩子,也许就敷衍了事了。有的家长即使是去公园,也不忘要孩子去积累语言,比如看到标语,就让孩子认一认,看到动物,就让孩子说说什么样,看到花草就让孩子去联想等等。由于家长的意识影响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在生活中得到了丰富的积累。

孩子走进了学校,教师就要负主要的责任了。学校的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不可忽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死读书,死教书,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比如,定期让学生收集社会见闻,办语文小报;利用晨读,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举办读书交流活动;编写日记精粹;收集格言警句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走向生活,学习语文。

学习语文最关键的在于读和写,所以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哪些书有可读性,教师要极力地推荐,并且要做到任务有布置,过程有检查,结果有评价。培养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是让孩子写日记,并且怎么写都可以。我记得有一位教师,每年要把学生日记的精品,编辑成一个小册子,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生非常喜欢,百读不厌,同时也得到家长的赞赏。

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积累。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课外活动的每个细节。例如,一次游山活动,就是一次学习语文的活动。在名胜古迹中,有很多文化遗址,诗书字画,历史典故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资源。从生活中学语文,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用心去积累。同样是一次课外活动,如果教师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不会汲取多少语文营养,教师必须告诉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什么,注意什么,哪些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时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急速增长,信息量大,更新速度急剧加快。在这种形势下,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能力的新陈代谢速度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人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我们终其短暂的一生也不能穷尽其沧海一粟,唯其如此,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学会学习。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辨别、学会学习。

二、“教学”与“钓鱼”

下面我们学习一下河南省武陟实验中学范通战老师的一篇文章,看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前两天我听了一节公开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堂上,尽管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整体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课后评课时,大家一致认为,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思维积极性不高,是导致这节课气氛沉闷、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而教师对此也颇感苦恼,备课组长调侃地说:“鱼要不上钩,也怨不得老师。”

鱼要不上钩!这句话当时深深地震撼了我。在多少公开课上,或是日常教学中,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变成了可怜的咬钩的鱼儿。我们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动用一切智慧,让学生进自己设下的套,咬自己抛下的钩,钻自己布下的网……课失败了,怨鱼不上钩,课“成功”了,说“钓法”高明!

我们的老师究竟在做些什么?请看课堂上拾到的一个片断:

老师:(面对初三的学生,开课之初这样导入)同学们听说过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下?

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很流畅地讲述了这两个故事。

老师:假如你是司马光,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学生1:我会把缸推倒,让小孩子出来。

老师:你有那么大力气吗?要是推不倒怎么办?

学生2:我用绳子把小孩提出来。

老师:等你找来绳子,小孩子早淹死了。

学生3:我找些石块丢进缸里,让小孩子踩着出来。

老师:假如砸伤小孩怎么办?

学生4:我找一台小型抽水机,把缸里的水抽干。

老师:用抽水机排水,好像也不现实。

学生陷入了沉默之中。

老师:这就没有办法了?你们已经是初三学生了,一伸手不就把小孩子从缸里拉出来了吗!

让人不解的是,文章题目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我们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却步步否定,究竟要将学生的思维逼到什么地方去?当老师的“一伸手不就把小孩子从缸里拉出来了吗”这个确实是最便捷的答案。课后,我不禁哑然失笑了,难怪课后连讲课的教师自己都说:“今天俺的学生也真给我面子了,平时在班里上课,咱提个问题,人家连理也不理!”

这能怨鱼儿不上钩吗?我们暂且假定这个比喻还算合适,那么要想让鱼儿咬钩,我们的课堂应该如何?我们的教师应该如何?大家都知道,要想钓上鱼来,鱼儿饥饿想吞食固然是一个条件,但也要求垂钓者知鱼性,习水性,懂风向,会做饵,善抛钩……如果你坐到河边胡搅一通,除非是呆鱼才会上钩!

其实上课大不同于钓鱼。如果我们硬要把学生比作鱼儿也未尝不可,但他们决不是待咬钩的鱼,教师也不应是坐在岸边垂钓的人。要知道,钓钩之下的鱼儿必是悲剧的命运,而制造这悲剧的却恰恰是握着钓竿的人。学生应该是自由游弋的鱼儿,而教师则是给予他们大海的人。课堂上,我们的教师若能收起“自己出彩”之心,把“精彩”让给学生去上演,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会不生机盎然?怎会不灵光达现?而且,留给学生的空间越大,孩子们的思维之旗也就飞扬得越高;留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孩子们的创造之光也就闪耀得越亮!

别再做阻断学生思维的傻事了,别再去故作高深的抛钩了,那样钓上来的东西连根水草都不如。从教材、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巧借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用我们的智慧之光把学生引上驰骋思维的道路,用我们的教育灵感引导学生去打开智慧与创造之门,才能真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对话,我们的课堂才会万紫千红,春意盎然,我们的学生也才会星光灿烂,喜跃龙门。

当然,这需要我们做教师的拥有知识的大海,智慧的天空。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学习、广采博取、慎思善用别无他途。

教会学生方法

一、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教学中要恰当、巧妙地导人。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人是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应专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导课环节。

对教材要透彻分析、巧妙穿插,这样才能使课堂既充满生气,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穿插的内容不能脱离教材,可以多方位,多侧面,但穿插不等于举例,关键点在“点拨”,点中要害,拨开疑虑,恰到好处。

教学中还要注意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二、新课程改革中应关注的课堂教学细节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教育细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加以改进。

示例一:初中数学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课程。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说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剖析: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今后要专心听讲”,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他在上课时没有专心听讲,哪个学生愿意戴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呢?学生没有听懂,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了勇气才向教师请教的。老师的这种话,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很可能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示例二: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两段描述,然后提问:“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发现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有什么不同?”

学生甲回答:“希腊神话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而中国神话比较零散。”

教师点评道:“这位同学的回答很不完整,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

这时,甲同学羞得满脸通红,而课堂上是一片宁静。

剖析:相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的自尊心更强,他们在课堂上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并不多(有的教师统计,高中生能主动回答问题的不足10%)。应该说学生甲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总结出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不同之处,是难能可贵的,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可教师的点评,却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这不仅伤害了甲同学的自尊心,而且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消极的暗示,挫伤了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室里出现了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

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找到了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个不同之处,很好。大家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不同之处?”这样的点评对甲同学是一种褒扬,也必然能激励其他学生继续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示例三: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活泼”一词造句,学生甲站起来说:“李华同学性格开朗,在体育课上表现得很活泼。”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河里的水很活泼。”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说水‘活泼’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

剖析:“活泼”一词的主要含义是“生动自然,不呆板”。学生乙的造句很富有生气,也符合“活泼”一词的含义,反映了学生乙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和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智力健康发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造句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必然会限制学生乙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长大后,才能具有蓬勃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仔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这样的细节都被教师忽略了。实际上,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育细节、科学地处理教育细节上。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迷人。因此,我们呼吁:新课程改革应关注课堂教学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