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
2858400000018

第18章 展现真我风采,形成教学风格

英国著名教育家赫·斯宾塞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这同样适用于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很难设想在一种僵化呆板的教学风格下,如何培养学生们的个性,所以在教学中,彰显自身的教学个性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

一、教学要有自己的风格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特点不仅具有创造性,而且具有个性化。教育经验也具有创造性和个性的。每位老师的教育经验都有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是教学经验的一种表现,一种相对稳定并且规范的表现。教学风格是一种财富,是提高我们教学质量的一个资源。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迫切要求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现代化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要突破旧的教学观念的樊笼,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博采众长,优化教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要成为一名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适应、分化定型、突破和成熟。

(1)适应阶段

刚刚毕业的新教师尽管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水平,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习锻炼,但毕竟对教育实践了解不多,缺乏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些新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使自己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这就需要青年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

(2)分化定型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青年教师会出现分类、分化发展的情况。绝大多数青年教师会从全面掌握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技能技巧人手,继续第一阶段的两个转变的进程,成为基本功扎实娴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明显的经验型教师,并从原有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学校领导放心、合作教师欣赏、所教学生喜欢、学生家长欢迎的教坛新星,至少也能成为一名胜任学校的常规教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

(3)突破阶段

对经验型教师来说,他们当然不会满足于其现有的发展状态,他们还会继续努力向上突破。但是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的繁重,社会各界的期望很高,同事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前进的道路也很迷惘,因此他们往往处于痛苦的蜕变和高原期。退一步“海阔天空”无忧无虑,进一步山高路远前途渺茫。所以这时有些教师在碰壁之后,又退回原处,成为合格型教师;但也有些教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继续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向上攀登。在这一攀登的群众中,绝大多数的教师走的还是实践之路,少数行的是理论之途。但是他们发现,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他们也只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迈出几步,却怎么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时的关键是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要以自己的悟性为基础,以自己的教学个性类型为条件,抓住薄弱点,把握关键期。

(4)成熟阶段

教师要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要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要有创新意识和精神,不仅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念,形成自己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

每一位教师的性格、能力不同,自身的素质特长、特点不同,对教学方法的采用也就不应强调相同。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知识点,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那么就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认识了这一重点问题,教师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因人施教的过程。长期把握这一教学方式势必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教师都应有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风格,形成“个性教学的模式”,即以发展个性潜能与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方式。但这一切的形成,是建立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二、个性化教学的好处

个性化教学强调以个别差异为出发点,以学习者兴趣与需要为中心,以每个学生能力与个性的最大发展为目标。近几十年来,个性化教学是教育革新最积极的领域之一,时代赋予每个老师改革的重任,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而个性化教学也因其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充分挥洒其个性,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不断发挥自身潜能。

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必须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增强服务和实践意识。服务意识是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好学、会学、乐学。实践意识是指教师要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

学习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斯腾豪斯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所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实现创造性的教,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学,为学生创造出能发挥个性的条件,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主要强调以下三点:

(1)教师的教要具有开放性,要让学生能够采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独特的心理体验,其答案一般是不唯一的。

(2)教师对学生的表达、思考应不加“限制”,要求越具体明确,越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趋于雷同。

(3)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基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比如,思考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对各种可能的答案加以评估,然后做出比较有把握的答案,他们能注意答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冲动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应很快但答案的正确率较思考型学生要低,但并不能说明冲动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比思考型学生差。复合型学生面临一个认知任务时,总是搜集、综合所有有关信息,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最后提出一种解决方法;而发散型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肢体的思维往往会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最终想出多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因此发散型学生更容易产生创新的观念。

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方式的长处、兴趣或学习偏爱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

时代呼唤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需要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需授予什么,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并非是无源之水的教学行为,更不是刻意追求所至,它来自于教师情感的个性,思维的个性,行为的个性及至阅历、学识、能力等方方面面的整合。

一、从“拿来主义”到“自我创新”

教师要有“拿来主义”精神,要善于发展自我的吸收、改造能力,从“拿来主义”转变为“自我创新”。在“拿来主义”中,优秀的、先进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借鉴。先拿来,拿来后使用,然后了解它的优缺点,再对它进行改造和利用,进行本土化改造。创新则是在引进教育方法时加以改造和创新,以实现超越和达到先进。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不断地吸取、模仿、探索和总结中达到的。“拿来主义”指导教师要吸取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后,经过自己的研究、探索达到真正的“创新”。

创造性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是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能动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对于个体而言,创造性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个性教育在促使其个性发展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对创造性的激发、引导和培育,把创造性当成个性的核心品质来培养。同时,在教师的自身修养上,“拿来主义”到“自我创新”的转变也是教师自我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做一个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教师要有独立的思想,在吸取教学前辈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联系具体的教学实际,在不断的批判、总结中找到适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形成独特而又个性的教学风格,真正将“拿来主义”转变成“自我创新”。

二、区别化教学

区别化教学的目标是最大化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成功。部分学校的教学目标常常是让每个人都达到“平均水平”,或者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特定时间内掌握一系列指定技能。然后我们仅仅用预定的标准来衡量每个学生的成功。有些时候这种目标是正确的,但是有时若不及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帮助,那么有些学生就注定会失败。与此类似,班级里通常也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学期开始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本年级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比我们计划更短的时间里就能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这类学习者常常会获得“A”成绩,但这个分数更多的是承认他们相对于整个“平均水平”而言有一个提前的起点,而不是严格地反映了个人的成长。在区别化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会很认真地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制订详细计划。

区别化教学课堂是灵活的。通过明确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可以了解教学时间、教学资料、教学方式、学生分组的方式、反映学习情况的方式、评价学习成果的方式以及其他课堂元素,这些都可以以多种方式被用来作为推动个体和全班级取得成功的工具。

教学风格特色化

教师的教学风格源于实践。风格的形成过程就是自己的个体教学的特点逐步显化、巩固的过程,使自己能自如地驾驭教学过程。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招一式的模仿或盲目追求表面化的东西,而是长期努力探究的结果。

一、要学会尊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只有他们的独立个性受到尊重时,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积极发挥出来。如果老师不尊重他们的个性,忽视他们的存在,缺乏平等相待,任意把所谓的“后进生”,“双差生”当成“废品”进行讽刺、责怪,甚至体罚,其后果必然使他们内心世界遭受创伤,人格受到伤害,失去自尊心,以致人格扭曲,心理变态、失常,一连串的后果就会产生,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连锁反应,此时老师再想扭转形势,已经太晚了。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班级里有三位同学有课后题的答案,其中有两位是后进生,一位是优秀生。后来老师先发现前两位后进生有答案就在全体学生面前说:“看看,没有动脑筋就抄答案,怪不得学不好,那你来干什么?”一连串话说了以后,两位中一位很不服气地说:“某某也有。”老师看看那位是优秀生,马上说:“你问他,他有看答案吗?”那位说话的学生不再做声了,静静地坐在位置上。但是从他眼光中看得出,他心中有很多话要说。

我们从事例中可以看出,有时教师的一句有失分寸的批评,甚至只是不恰当的一个词,都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灵伤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年轻的朋友请记住,学生是非常脆弱的,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抖欲坠的露珠,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手段,自尊心不允许采用粗暴的、强有力、凭意志的手段。”

在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否则个性化教学将成为扼杀学生健康成长的“黑手”,伤害的将是学生们幼小的心灵。

二、教学态度的转变

教学态度的转变表现为教学行为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地在发生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不同方面的描述,在不同的教师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教学态度作为一种内在心理构成物,作为社会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中间变量,对教学行为起着一种准备作用。一般情形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取决于教学态度,而且还要受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习惯、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群体规范、教学情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习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最显著特征。当教育教学活动要发生变化时,这一特征会更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的变化,而教学态度的转变有助于这些变化的实现。一般说来,积极的教学态度对教师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能发挥积极的影响,因而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工作绩效。但是,消极的教学工作态度,由于想要取得很高的工作报酬,也可能引发积极的教学工作行为,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由于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工作态度与教学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这些可能的原因是:

(1)教师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般教师来说,教学的效率并非主要目标,它只是他们借以达成其他目标(维持生活、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的手段。因此,即使一名教师对教学持消极的态度,但为了达成其他各种目标,他们不能不以高教学效率为手段。

(2)教师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教师的生活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其目标便转移到了社会性需要,如希望获得朋友和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与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而不离群等。

教学态度导致的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极为重要的。积极的、进取的教学行为有利于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所显示出的个性具有差异性、倾向性和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与替代性。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倾向,是对教师人格与生活方式的尊重,使教师能按自己的意愿创造课堂,创造生活,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同时,因教学风格的多样性,学生从不同风格的教师身上受到情感与理智,行为与人格的多方面感染,学生的思维也因教学风格的多样化而消除了麻木与呆滞,始终处于活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