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
2858400000016

第16章 互动激发学生快乐地思考(2)

再次,学会等待,牵线搭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尤其在大部分普通班级里,要叫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觑,提不出来。为何提不出?因为不习惯思考,也不会思考。那么,老师提出问题,大家发表看法吧,仍然沉默。为何?因为没有看法,哪里去找?不知道。也许有极少的同学有点想法,碍于面子怕回答。时间一分分过去,教学进展不了,急死老师了,忍不住越俎代庖来得干净利索,省时省力。结果,我们又回到老路。学生永远在等待、依赖中。

所以,教师不能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差那么一点勇气,需要教师为他们打打气儿;有种种顾虑障碍的,需要教师排泄疏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卡壳的地方要牵线搭桥,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结合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如:报纸杂志、寓言故事、他人事例、电视、网络、多媒体、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国内外重要的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以使思考由温故到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过渡飞跃。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亲自去尝尝。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也许这个探索自寻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甚至表面上一无所获,但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磨砺和碰撞后便会活跃起来。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比起短暂的急功近利的强行灌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学生会受益终生。

最后,为学生创造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试想,身处惴惴不安、紧张压抑、过度庄严、肃寂的氛围里,学生的脑力过度集中在时时刻刻的提心吊胆、焦虑惶恐、瞻前顾后中,怎能集中精力进行积极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维呢?自由就是不给学生太多的束缚,有宽泛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轻松自如地各抒己见。这其中,教师和蔼亲切的笑容,循循善诱的开导、鼓励无疑是重要的。安全,就是允许学生思考中出现纰漏和错误,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错误的都是一大进步。人的认识,总是在错误中提高,谁畏惧错误,谁就毁灭进步。因而对错误不能批评指责,哪怕是不经意的一个轻视眼神,一句冷漠的话语,都不能轻易流露,而是引导指正,保护他们思维火花的幼芽。

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不要急于回答,认真想一想

急于求成是我们许多年轻教师易犯的错误,下面是一位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为我们提供的一些经验:

再次走进小刘的课堂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可以明显发现,他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的组织、对学生的把握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一个细节的变化引起我的重视,由此我断言,小刘不仅有进步,而且走向成熟。

他设计了一系列课堂问题,每次提问总有几个孩子抢着回答。不管答案正确与否,他总是面带微笑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说:“不要急于回答,认真想一想。”

一年前,他可不是这样。那时,他最害怕学生不出声,最担心学生没反应。为吸引学生,讲课过程中他不断提问。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等。讲台下则是一片随声附和,“是……”“不是……”,“对……”或者“不对……”,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这是年轻教师的通病。初登讲台,由于经验不足,情况不熟悉,他们常感觉底气不足,心里没谱,因此非常重视课堂气氛,非常希望得到学生的响应和支持。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师便信心倍增;一旦安静下来,教师心里就打鼓:是不是没讲明白?是不是没说清楚?是不是不够精彩?于是急忙到学生那里印证。实事求是地讲,此时教师的提问,不是为学生而是为自己,不是让学生思考而是给自己打气。还有些教师喜欢说半截话,故意拉长音留下非常简单的后半截,用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等待补充。

用这些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可以,但要把握“度”。如果整个课堂充满了这样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还容易导致学生疲倦、厌倦,削弱注意力。认真观察可以发现,热热闹闹当中很多孩子没有专心思考,而是随声附和,敷衍了事。这仅是其一,它最大的弊病在于: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养成孩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的习惯。长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孩子怎会又怎能深入思考?

进入高中阶段,造成学生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是思维水平。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孩子思考习惯和提高孩子思考能力作为工作重点。课堂上不能仅追求气氛,还要认真考虑课堂的价值。由追求气氛走向关注价值,是教师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教师的问题是否有意思、有价值,从一定程度上讲,决定了课堂价值的大小。这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问则已,问就要问得有价值,触发学生的灵感,引发学生的思考。不要助长孩子浅尝辄止、人云亦云的习惯,告诉孩子“不要急于回答,认真想一想”是很有必要的。

二、请给学生三分钟

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太着急。

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的月考暴露出来的让很多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不讲不会,一讲就会,稍作变化还是不会。具体说来就是:某些问题,教师不讲解,学生一点思路都没有,无从下手,干着急。教师一讲,学生便恍然大悟,可是稍微变化一下,便又一头雾水,稀里糊涂。

很多教师拿着学生的试卷,感慨万千:这些题讲过呀,已经做了很多遍了,怎么还丢分呢?在分析会上有些教师把其归因为:记忆不牢固、方法不熟练。给出的解决之道是:加大练习量。做一道题记不住做十道,十道不行五十道。通过大量的重复性练习,让学生把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烂熟于胸。当时感觉这样归因有些片面,这种解决方法有点牵强,但是因为没有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和更见实效的方法,这件事就此搁置下来。

思考这几节数学课,我隐约发现,“着急”似乎和“不讲不会,一讲就会”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着急”主要表现于教师急于揭穿谜底。如展示一道例题,教师几乎不等学生读完题,或只是简单提示后,便急匆匆开始分析、讲解,然后一步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最后总结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教师大步引领,学生亦步亦趋。

为什么不给学生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呢?教师的解释是:第一,孩子不爱思考;第二,孩子不会思考;第三,时间紧,任务急,没时间思考。客观上,以上几种情况都不同程度存在。但我还是以为,这不足以构成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的理由。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提高其能力。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核心。孩子不爱思考、不会思考的问题存在,要求教师更要下大力气、花大工夫锻炼孩子的思维,而不是因陋就简:既然不爱思考、不会思考,那好,不用思考了,听老师来讲。这样极易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孩子的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越来越差。

第二,教师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孩子更多的东西,补充内容、经典题型、历年高考考点等等。因此老师总觉得要说明、要强调的东西很多,时间不够用,只好挤占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是教师忽略了一点,很重要的一点:知道不等于会,记住不等于理解,清楚不等于明白。

我知道围棋的规则但我不会下围棋,就是这个道理。学习过程只有伴随学生深入的、充分的思考,才能形成有效的、高效的学习。

再回到前面那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讲不会,一讲就会,稍作变化还是不会”这种情况呢?因为课堂上,孩子关于解题的灵感和思路全部来自于教师。事实上,他们只是借用教师的灵感套用教师的思路,没有属于自己的灵感和思路。面对具体问题时,因为没得可借也没得可套,又因为思维长期得不到锻炼而麻木迟钝,大脑一片茫然,无从下手。教师一讲解,可借用或套用的方法来了,于是很快找到感觉。稍作变化,感觉又没了,所以还是不会。

难道教师讲解示范和提示就不能给学生以启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吗?当然也不尽如此,最重要的原因是这种启示来得太轻巧、太容易了,因此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和珍惜。事物往往是这样的,得到得越容易失去得越快。孩子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轻易得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灵感和思路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时间一长便烟消云散。所以,很多题讲过也做过,孩子们还是不会。

试卷上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找到根源。课堂上的很多问题都会在具体问题上暴露无遗。因此我建议,教师每设计一个问题,都要给学生一段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他们认真思考。当他们确实想了,确实想不出来了,教师再予以指导讲解,此时孩子会听得更加认真、记得更加牢固。

高中的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时间紧,这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提高效率。每道题给学生三分钟,让他们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三分钟之后,视具体情况,再讲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