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
2858400000015

第15章 互动激发学生快乐地思考(1)

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我平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教学中的活动或许不如实验要求得严格,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锻炼思维,使学生在不断的提问中,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正如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组织活动、互动中激发学生快乐地思考,主动去提问,积极地学习。

互动让思绪飞扬

课堂上进行一些互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河南省某实验中学老师的一篇教学后记。

《周处》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本应引导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但鉴于本文故事性强,课下注释详、字面意思障碍不大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自读课文,改写课本剧”的教学活动,具体设计如下:

一、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将文章改写成一部课本剧。

二、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允许虚构补充性情节。

三、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刻画,力求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

活动刺激物:

一、所有剧本均应参与小组交流。

二、每小组推荐两篇优秀剧本在班内交流,并参加评选。

三、确定三篇班级优秀剧本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兴趣小组排演。

这样,课堂教学完全失去了“文言味”,代之而来的是学生兴致盎然的思维飞扬。下面选录几节学生改写的剧本及其他同学的点评,也许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当时活动中学生思维的灵光。

选段一:

乡里集贸市场上,凶神恶煞般的周处跃马挥鞭,一菜摊被踢翻,人们四散奔逃……

周处:所有商户听着,明天午时三刻之前不交保护费者,别怪周爷我不客气!(说完,顺手抄起身旁摊点上的一只烧鸡大啃起来)

老头:鸡……鸡……我的鸡……(一副既心疼又害怕的样子)

周处:(把烧鸡头向老头砸去)老子吃你的鸡是瞧得起你!(一鞭子打下去,老头抱着头滚到了地上)

同学点评:该同学写的这个段子,充分体现了周处“凶强侠气”的性格特点,但开头处的介绍作为课本剧来说好像不大好排练,若是拍电视就好了。

选段二:

白额虎一个猛虎摆尾,将周处甩飞出去。周处趁势来了个鹞子翻身,拧身跳到三丈外的一块青石上。那猛虎气得怒吼一声,前爪伏地,弓腰蹬腿,一个饿虎扑食直冲过来。好个周处,只见他手挺朴刀,刀尖朝上,腰背一弓,双腿劈叉,一个白猿偷果,只听“噗”的一声,再看时,周处满身鲜血站了起来,那只白额虎却趴在了地上……

同学点评:刘晨同学根据课文“处即刺杀虎”一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写出了这段精彩的“周处杀虎”。尤其是剧本中动词的使用生动传神,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打虎英雄的形象。不过我觉得他这样写,有点把周处美化了,好像不太符合其“凶强侠气”的特点。

选段三:

周处:(杀死了蛟龙)哼,这下看你们这帮家伙还有何话说!(迈起四方步向村子里走去,远远地见村子里张灯结彩,伴有敲锣打鼓的喜庆之声)噢,看来在为老子庆贺哩,这帮鸟人!

一小伙:不好了,周处回来了!(人们四散奔逃,家家关门闭户)

周处:(来到村里,见街上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不由得高声大骂)一村鸟人!老子出生入死杀虎斩蛟,竟如此对待老子!都他妈给我滚出来!(叫骂了半天,始终未见一人)唉,看来他们把我看得比老虎、蛟龙还要凶啊!

同学点评:小娟同学根据“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一句创作的这个段子,很好地刻画了周处杀虎斩蛟后的表现。不过我觉得若能将其心理变化的过程刻画得再具体一些,就一定会锦上添花。

孩子们写得生动传神,评得精彩恰当。课堂上,每个孩子都迸发出空前的热情,写稿时聚精会神,交流时灵光屡现,点评时出语不凡,修改时集思广益。

然而说实在的,尽管我知道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但他们对这一课的知识究竟掌握了多少我尚不得而知,于是心中总觉得有点不够踏实。不过,第二课时下课前的检测反馈使我吃了颗定心丸——全班50名学生,有43人背会了全文,且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人人过关。

当我们的语文教学采用了一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同样收获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喜悦。

教会学生思考

常常有这样一种普遍场景在演绎:

“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现在看看有没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整个教室沉默,无一人回答。

“那好,老师提出问题,你们思考回答。”时间过去了很久,没有回答,打死也不回答。

于是,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难以等待,只好噼里啪啦,一个人讲完了算啦。如此循环,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会提问题了,有些学生甚至读到中学毕业也没有提出过一个问题。不是不好意思,不是全懂了,而是不会提,提不出问题,不知道从哪里提问题,或根本没有提问的意识和习惯。

没有问题就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么能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路径,要考虑什么?他们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灌输,习惯了接受,习惯了唯师是从,唯书是从,唯命是从。他们习惯了习惯的一切,唯独不习惯冲破这些禁锢去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而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我们的学习为什么只关注记取结论,而忽视学习经历的过程?其实学生不会思考,低效学习的症结就隐藏在其中。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无论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文化知识教育,都要强调体验,强调经历,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只有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效果。参与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

首先,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己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应是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实践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和学生一起,互相影响、讨论、激励、鼓舞。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是教师点燃了他们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道理很简单,一个不会思考的教师,教不出会思考的学生。当然,这些前提需建立在教师素质的提升上。

其次,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能力退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该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固然应该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将永远处在昏昧等待中。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