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
2858400000014

第14章 关注就要让学生感受到(2)

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民主课堂就是要营造一个个性能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或不同的解答结果。对有独特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整的要加以补充,对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体现,学生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自主探索,根据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解答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深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

教师应该采取个性化评价。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比如,对学困生要采用表扬评价的方式,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的方式,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的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如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回答必然存在差异,对优生可以简单说一句“很好”,对学困生不妨多鼓励几句,或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这样的评价不仅鼓励了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富有个性的学习品质。又如,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对不同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对优等生批改评定要实事求是,对学困生如有较大进步,即使有少许差错,订正后也可破格评优,同时可借助眉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要因人施教。学生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创造充分自主的空间,鼓励、指导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从而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教学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得起头来,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还是自己主动探究获得的。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己确定学习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为学生制订各种各样的目标,每一篇课文都按照老师设定的目标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已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以至于出现目标与生活脱节,目标与学生的知识状况、学生的情感、需求脱节等不协调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把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就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己选择学习方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课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让不同的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老师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这样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注意学习方式的优化,大家都从各自的角度思考中受到启迪,得到提高。

(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自己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有关学习内容,随后,再在相互交流中“共享成果”。

(四)自己评价自己

传统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评价的“客体”。教师才拥有评价的权力,老师单向地给学生贴上“好与坏”、“对与错”的标签。通过新课程的改革实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是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是学生进步和成熟的标志。教师的说教只有转化为学生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教学才能得到落实和实施。

在教学中要经常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无论是课堂上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还是各种作业,学生都要自己做出评价,然后请其他同学当“裁判”,对自己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就会不断进步。

三、爱要让学生感受到

叶圣陶老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对教育者而言,有爱心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我的心”。怎样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呢?

(一)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

这是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前提性条件。从某次调查来看,对“你热爱学生吗”的回答,虽然肯定的答案有90%以上,但是这种爱可能仅仅是爱学生的情感,换句话说,从思想情感上来说,90%以上的老师是热爱学生的。但是从爱的整体来看,仅有爱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其中爱的情感是爱的基础,是爱的动力和源泉;爱的行为是爱的过程,是具体可感的实施爱的行为方式。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来说,还必须讲究爱的艺术,爱才有可能被学生所接受,否则,学生会无视甚至敌视老师爱的行为,将老师的爱拒之千里之外。

在工作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形:老师是以“为了学生好”为初衷,但是行为的方式却是消极的、非阳光的,以致出现伤害学生自尊、损害学生人格,甚至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举止。尽管其动机是好的,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

(二)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为学生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教师还必须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情感历程、心理健康状况和交友情况等。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方法、有策略地实施爱的行为,在爱中走近、走进学生的心灵,也赢得学生的信任。当学生愿意把他的痛苦和欢乐,把他的忧伤和愉悦,把他的情感和心事,把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告诉你的时候,你的爱的付出才可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老师爱的滋润。爱品德高尚、成绩优异的学生几乎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但能否真正把真诚的爱无私地献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献给所谓的问题学生,才是衡量一位老师师德素养的重要标准。中国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动先生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是对个别的同学实施爱的行为,而对另外的同学则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不是为师者所应具有的大爱,而是狭隘的甚至是功利的爱。事实上,当学生看起来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其最需要爱的时候。

(四)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们的教室里,看上去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却恰恰是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的地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的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话虽然有点尖刻,但却真切地指出了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严重的不平等的问题。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里交通、通讯工具的日益发达,拉近了人们躯体之间的距离,却无法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特别是那些为数不少的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学生和那些性格内向、心理封闭、身体残障的学生,外部的热闹喧哗会使他们内心的孤寂感更加强烈。因此作为老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每一个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学生的感觉去感受生活,用学生的方式去付出爱心,用学生的语言去沟通交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脉搏的共振,意识的同流,才能与学生没有心理距离地对话交流,才能在付出爱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接受老师的爱,珍惜老师的爱,并以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事、物。

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善良只能以善良来培育;

美丽只能靠美丽来滋润,宽容只能由宽容来衍生;

坦荡只能用坦荡来砥砺,高雅只能以高雅来熏陶;

奉献只能靠奉献来导引,爱心只能由爱心来孵化。

教育是爱的艺术,是爱的事业,是为人师表者播种爱心的广袤大地,是学生收获爱心并奉献爱心的浩渺天空。愿教育的大家庭里传唱的是爱的乐章,吟诵的是爱的诗篇,奉献的是爱的博大,体验的是爱的崇高,付出的是爱的种子,收获的是爱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