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必须机灵一些,创意要能提起人的兴趣。如果你总是向老板唠叨一些婆婆妈妈的琐事,你的前途就无望了。
(2)与人沟通必须充满自信,不说废话才是懂得沟通的干练之才。
(3)轻松潇洒的态度对于沟通的成功至关重要。你如果过于紧张,别人看着也会难受。
(4)说话人的诚实会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因为世上说谎行骗的人太多了,诚实一定会有助于你的成功。
(5)对方的兴趣所在是你关心的焦点,对对方的好恶要敏感。
(6)保持适当的幽默感。
(7)不要让情绪左右信息的传递。不要心里不同意对方的话,或是另有看法,就打断别人的话。倾听并不等于完全同意对方,它只是一个“听”的动作。
(8)不要急于下结论。未经仔细考虑而下的结论,即使当时双方都很满意,日后也有可能造成麻烦。例如,太快决定雇用某人,很可能造成日后各方时间、金钱及精力的浪费。
(9)决定你反应的方式。除非确定对方的话已经快要讲完了,否则不要太早下结论。
第一个反应一定要对对方做正面肯定的回答,就算你完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至少感谢他愿意花时间和你一谈。
使自己传出的信息被准确及时地接收
任何形式的沟通,至少有两个方面:传递信息方和接受信息方。可惜的是,双方的“波长”常常不同,一方接受的信息不是另一方传出的信息。原因很简单,任何交际活动的信息传递方和接受方之间存在着多种因素,导致信息被歪曲,不能被准确接收,从而形成接受方对传递方的错误理解。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种误解呢?
1信息传递一定要响亮而清晰
通常人们认为军事信息传递最为准确。商业信息交流也应该学习它。在激烈的战争中,军事人员通过并非绝对严密可靠的电子设备互通情况,准确地接收、理解信息。人的生命危若累卵,军事通信更可能随时中断或者被损坏。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事情,每条信息都必须加以仔细分析、辨认和理解。在这里,传递信息不需要以富有诗意或者抒情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信息传递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生命,而一定要做到响亮而清晰。
战场如此,商场亦是如此。许多经理错误地认为,在工作中,他们说出的话和下属听到的话之间毫无偏差。如果他们提出要求或者发布命令,他们就认为下属能够准确理解他们的意思。他们从来没有仔细考虑过怎样才能准确地传递信息。
这些经理可以做以下实验。当你下次再叫下属或者同事为你做某事的时候,在他们走出房间之前,先叫他们“说说你对我的话是怎样理解的”,你会吃惊地发现他们是怎样曲解你的意思的。在工作场所,信息传递就极不准确,实在是不应该的。
2关注不同的声音
在会上,老板说出了一件错误的事情,或者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然而却没人出来反对。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这种沉默是人际交往中的又一大错误。无人开口对你说“不”,不等于人人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和主张。
下属当面反对老板的意见和主张需要极大的勇气。下属不向你汇报真实情况是最令人担心的,因为你最需要的东西就是真实情况。每当听不到任何不同的声音时,你就要特别小心谨慎。这意味着你需要与下属进行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3公开坦诚的争论是最理想的
对别人提出反对意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有人反对你的观点,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反对你这个人本身。
在工作场所,人与人之间因为工作问题而发生激烈争论,常常导致相互误解,甚至关系破裂。所以许多人回避争论,忽视了争论的价值。
在公司的工作会议上,高级管理人员们自由争论,不应该影响相互关系。在争论问题的时候,大家说话的嗓门大,气氛热烈,甚至有些嘈杂。这并不意味着大家互不尊重,或者以后再也不愿共进晚餐。这种公开坦诚的争论是最理想的。如果你们的工作会议不是这样,那么你们的交流沟通就不理想,需要改善。
4选择交流媒介要因人而定
有时候,交往的最大错误是我们选择了错误的交流媒介。
例如,有一位经理,远在国外办事处工作。他从不写信也不发传真,但他喜欢打电话。电话是他进行交流的首选媒介。所以,给他写信,你将一无所获,给他打电话,你才会如愿以偿。
另外有一位经理患有“阅读困难症”,他很难读懂长篇书信或传真。可是他人很能干,听说能力非常强。在和他交流时,就一定要采取谈话的方式。如果采用“写”的方式,他只能读懂只言片语,而且究竟是哪些只言片语,你是无从知道的。
如果我们对交往对象接受信息的特点稍加考虑,那么我们的信息传递就会准确得多,所以选择交流媒介要因人而定。
5使你发出的信息被对方充分理解
如果写给你的一封信使用的是葡萄牙语(这种语言你一窍不通),那么不经翻译就无法称之为沟通。沟通是意义上的传递与理解。完美的沟通,如果其存在的话,应是经过传递后被接受者感知到的信息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
尤为重要的是,一个观念或一项信息并不能像有形物品一样由发送者传送给接受者。在沟通过程中,所有传递于沟通者之间的,只是一些符号,而不是信息本身。语言、身体动作、表情等都是一种符号。传送者首先把要传送的信息“翻译”成符号,而接受者则进行相反的“翻译过程”。由于每个人“信息-符号储存系统”各不相同,对同一符号(如语言词汇)常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同一个数字13,东方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体验和认识。“定额”这样一个词汇,对不同的管理层有着不同含义。高层管理者常常把它理解为需要,而下级管理者则把它理解为操纵和控制,并由此而产生不满。问题在于,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忽视了不同成员“信息-符号储存系统”的差异,自认为自己的词汇、动作等符号能被对方还原成自己欲表达的信息,但这往往是不正确的,而且导致了不少沟通问题。
另外,良好的沟通常被错误地理解为沟通双方达成协议,而不是准确理解信息的意义。如果有人与我们意见不同,不少人认为此人未能完全领会我们的看法,换句话说,很多人认为良好的沟通是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但是,你可以非常明白对方的意思却不同意对方的看法。事实上,沟通双方能否达成一致协议,别人是否接受自己的观点,往往并不是沟通良好与否这一个因素决定的,它还涉及双方根本利益是否一致,价值观念是否类同等其他关键因素。例如,在谈判过程中如果双方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冲突,即使沟通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噪声干扰,谈判双方沟通技巧十分娴熟,往往也不能达成一致协议,但沟通双方每个人都已充分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沟通的信息是包罗万象的。而且,在沟通中,我们不仅传递消息,而且还表达赞赏、不快之情,或提出自己的意见观点。这样,沟通信息就可分为:事实、情感、价值观、意见、观点。如果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类型理解与发送者不一致,有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信息失真。在许多误解的问题中,其核心都在于接受人对信息到底是意见观点的叙述、还是事实的叙述混淆不清。另外,沟通者也要完整理解传递来的信息,即既获取事实,又分析发送者的价值观、个人态度。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环境和场合
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请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只到了六位,还差一人。主人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不来!”其中两位客人心想:“可能我们是不该来的。”悄悄溜走了。主人转来一看着急地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又有两位客人想:“那么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也伺机溜走了。主人见状,更加着急,说:“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不料,最后两位客人也气呼呼地走了。
主人一片好心,为什么客人却走光了呢?这就是因为主人的话引起了客人的误解所致。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
如上例中主人说的三句话都容易让人理解为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第一句“该来的不来”,使人想到“不该来的来了”;第二句“不该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就是“该走的没走”;第三句“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话中话是“我们既是不该来的,又是该走的”。因此,六位客人走得一个不剩。所以,我们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要用那种话中有话的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2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一个男青年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顶五顶帽子,他嘟囔着:“大,大。”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之所以造成这种狼狈的结局,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3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言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时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了。
4尽量不要使用含糊不清的话语
例如,“适当的”“好像是……”“大概”“可能”“估计”,等等。这类话两可之间,空洞含糊,听了叫人如坠云雾之中。
几种高明的提问方式
问话也是说话和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的形式。问话要讲究技巧。高明的问话不但使你能达到目的,而且被问的一方也不会感到过分难堪。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问话形式和方法:
1直接型提问
提问,需要考虑环境及时机。提问者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时间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露。直接型提问则属后者。当我们需要对方毫不含糊地做出明确答复时,直接型提问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一般说来,生活中常见于父母对孩子的责问,上级对下级工作的询问。如果交谈者双方关系比较密切而所提问题又不会引起不愉快的后果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直接型提问直来直去,速战速决,节省时间。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时机,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2诱导型提问
直截了当地提问,是要求直接求得答案。但也有一种情况,答者出于知识水平或因与个人利益有利害关系,不急于直答。这时你可以采用诱导型的提问方式。这种发问不是为自己答疑而问,而是为了紧紧吸引对方思考自己的论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故意向对方提问。
3启示型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重在启示。想要告诉对方一个道理,但又不能直说,可以通过提问引起对方思考,直至明白某个道理。
老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在指出对方的错误行为之后,常常接着问:“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就是一种启示型提问,此外还可以采用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先虚后实、借古喻今等提问方法。
4选择型提问
提问不同于质问,其目的不是难倒对方。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话不只是征求对方的意见,统一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用选择型问话方式。选择型提问容易营造一个友好的谈话氛围。被提问者可以根据本人的意愿,自由地选择答案。比如:炎热的夏天,你家来了客人,你想给他弄点东西解渴,但又不知道他喜欢什么,你可以这样问他:“你是要茶还是咖啡,或是西瓜?”这样,客人选择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增添了友好的气氛。
5攻击型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