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武侠世界的游戏规则
28520100000017

第17章 浅析金庸小说人物典型性(三)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侠,金庸小说中典型大侠形象择一而选,自有杨过和郭靖,两人都有别具一格的不凡经历和崇高伟大的人格及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但两人于细微中或明显处又不尽同一,郭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承万人生系于一身的“为国为民”的顶天立地的大侠,深有儒家精神,代表了一种占主流的群体性行为;而杨过则更多的表现为人作为一个个体所具有的个人情感,对社会主流带有极大的颠覆与判逆,又于违逆中见现个体精神的伟大。一句话作结则为:郭靖为正,杨过为奇;郭靖中流砥柱,杨过剑走偏锋;郭靖是侠之大者,而杨国是侠之风流。

以此为镜,反过来观看,与侠相反的为各类小人、奸人、枭雄、以及伪君子们。杨康、左冷禅、任我行、岳不群等,不一而举,其行为同样写得入木三分,刻画着力,一目了然。为达个人私欲种种恶行,昭然若揭,令人发指。《连城诀》中知府凌退思为骗取丁典“连城诀”的秘密及为了处其不生而灭之地,竟以亲生女儿为饵,置于棺材中,活活闷死。这一违背人性及人伦亲情的做法自是令人无法忘却,与侠士们的正义行为相比,恶行之深难以丈量。以正衬反,以善映恶的对比效果极其触目惊心。因此,无论是恶人还是真侠士,其形象必然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久久不能忘。

其次,作为大侠之一的杨过,既有古道热肠,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一面,也有偏执,轻浮,爱占女孩便宜的一面。到达及至,甚至于不明清白之间要杀掉另一侠士郭靖为父报仇,恶念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同样,作为恶人之一的李莫愁却有善心之时,她在夺得小郭襄时表现出了一种母性的关怀,令人刮目相看。用一种认同的理念来表达即为“善未必尽善,恶未必尽恶,善与恶存与心,只在一念之间”而已。是以在我们看开以上两人违主流心性的做法并不失真,反倒获得人们的认同。因为它符合人本身现存的本性,人即是神性与魔性的中和而合一。不仅不损其典型性,而反丰富了其典型人物所应具有的各个性格人生侧面。

作为金庸小说中另一举足轻重的人物——金毛狮王谢逊。其作为典型性则是由极恶变为善的极好例子。看他在冰火岛上因小无忌出世时的一声啼哭,触动了其内心深处残存的父爱,使他人性中善的一面复苏。这一转变由今日心理学角度看,绝对可能,又由于金庸为写这一场景作了很大的造势铺陈,因而表现的极富透彻力度,有极大的震撼力。恶人谢逊从此死去,好人谢逊从此刻诞生。由极恶为极善,前后期的转变是这般明了。恶徒谢逊,其实内心有着最为圣洁的一面,他比其他人更配作一个身负十字架的圣徒。从此刻始,他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轻松卸下了精神上的沉重的十字架,在慈悲的佛法中找到了生命的寄托和归宿。因此,谢逊表现得十分可爱和亲人,不失为此类人中的典型。

最重要的一点,金庸在塑造其人物典型时,设身处地的将言论、行为、心理意识变化三位一体,三点中,更显高明的是将心理意识变化写得纯火炉青,为主人公典型性的塑造增色不少。看《笑傲江湖》中一段文字足以证明:

在湖畔悄立片刻,陡然间心头一阵酸楚:“我这身功夫,师傅师娘是无论如何教不出来的了。可是我宁可像从前一样,内力剑法一无足取,却在华山门中逍遥快乐,和小师妹朝夕相见,胜似这般在江湖上孤身一人,做这游魂野鬼。”自觉一生武功从未有如此刻之高,却从未有如此刻这般寂寞凄凉。他天生爱好热闹,喜友好酒,过去数月被困于地牢,孤身一人那是当然之理。此刻身得自由,却仍是孤零零地,独立溪畔,欢喜之情渐消,清风拂体,冷月照影,心中惆怅无限。

因此,从这几方面分析,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有极典型的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