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这种处世哲学所追求的快乐,是个人“知足”之乐,这样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对生活的不满、对别人的妒忌,甚至对人生失望。因为这种追求和满足的只是一个“自我”,如果这个“自我”不能满足,那么仅有的一点快乐就会转化为痛苦。
当然,指出“知足常乐”的生存哲学的狭隘和片面之处,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讲知足。知足还是不知足,要看具体情况。一方面,“知足”也可以使我们在今昔对比之后,更加珍惜今天的进步利幸福,防止因物质享乐欲望的不知足而贪婪、堕落。但是,绝不能离开自强、进步谈知足。对于“不知足”也要作具体分析,并不是任何“不知足”都是可取的。那种好高骛远、贪得无厌的不知足,同消极的自私的知足一样,也会破坏正常的生活秩序。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创造性思考的根本,而传统的观念,比如“知足常乐”则是创造性成功计划的头号敌人。传统的观念会阻碍你的进步,阻碍你进一步发挥你所真正需要的创造性。以下是对抗传统观念的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启示:
第一,乐于接受各种创意。要抛弃“不行”、“办不到”、“没有用”等思想沉渣。
第二,要有实验精神。废除固定的例行事务,去尝试新的书籍、新的网站,结交新的朋友,或是采取和从前不同的上班路线,或过一个与往年不同的假期等等。
第三,勤于思考。对每件事都要研究如何改善,对每件事都要定出更高的标准。在历史上,一直有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左手和右手具有不同的分工,右手与推理、秩序、逻辑、数学和法律等有关,左手则与想象、情感、美感、幽默、艺术等有关;右手代表工具、规律和成就,左手代表直觉、想象和潜意识。
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据,脑科学告诉我们,控制右手的大脑左半球,其主管范围是:语言、听觉、参与分析推理;而控制左手的大脑右半球,其主管是范围是:综合思维、对音乐、艺术和美学鉴赏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某些人在思维过程中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而有些人则缺少应有思维广度,只能在一个问题的圈子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从创新的角度来说,思维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在许多场合下,把思维广度扩展一下,便会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这就需要发散式思维。
以前,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张生和李生去京城游玩。到了京城后,张生在客店里看书,李生便来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闲逛,忽然他看到路边有老妇人在卖一只玩具猫。
他好奇地走上去,那老妇人说,这只玩具猫是她们家的祖传宝物。因为家里儿子病重,无钱医治,才不得已要将此猫卖掉。李生随意地用手拿起猫,发现猫身很重,似乎是用黑铁铸就的,然而,聪明的李生一眼便发现,那一对猫眼是用珍珠做成的,他为自己的发现狂喜不已,他问老妇人:“这只猫要卖多少钱?”
老妇人说,因为要为儿子医病,所以三两银子便卖。
李生说,那么我就出一两银子买你的两只猫眼吧。老妇人在心里合计了一下,认为也比较合适,就答应了,李生欣喜若狂地跑回旅店。笑着对正在埋头看书的张生说:我只花了一两银子竟然买下了两颗大珍珠,真是不可思议。张生发现这两个猫眼的的确确是罕见的大珍珠,便问李生是怎么回事。李生便把他买猫眼的事情讲给他听,听见李生的话,张生眼睛亮了一下,急切地问:“那位老妇人现在在何处?”张生立即放下手中的书,跑到街上,按照李生所讲的地址,找到了那位卖猫的老妇人。他说:“我要买你这只猫。”老妇人说:“猫眼已经被别人先行买去了,如果你要买,就出二两银子便可以了。”
张生付了银子,把猫买了回来。李生见后,嘲笑他道:“兄弟呀,你怎么能花二两银子去买这个没眼珠的猫呢?”
张生却沉默着坐下来把这只铁猫翻过来翻过去地看,最后,他向店家借了一把小刀,用小刀刮铁猫的一个脚,当黑色脱落后,露出的是黄灿灿的黄金,他高兴地大叫道:“李生兄你看,果不出我所料,这猫是纯金的啊!”
我们可以设想,当年铸这只猫的主人,一定怕金身暴露,便将猫身用黑色漆了一遍,就如同一只铁猫一般了,此时,见此情景,李生后悔不迭。
张生笑道:“你虽然能发现猫眼是珍珠的,但你却缺乏一种思绪的联想,分析和判断事情还不全面,你应该好好想一想,猫眼既然是珍珠做成的,那么猫的全身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思维联想的重要性,“举一反三”将会对个人的发展、事业的发展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啊!创造性思维是人脑思维活动的高级层次,是智慧的升华,是人脑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态。
有一个推销员,他以能够卖出任何东西而出名。他已经卖给过牙医一副假牙,卖给过面包师一个面包,卖给过瞎子一台电视机。但他的朋友对他说:“只有卖给马鹿一个防毒面具,你才算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员。”
于是,这位推销员不远千里来到北方,那里是一片只有马鹿居住的森林。
“您好!”他对遇到的第一只马鹿说:“您一定需要一个防毒面具。”
“这里的空气这样清新,我要它干什么!”马鹿说。
“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防毒面具。”
“真遗憾,可我并不需要。”
“您稍候,”推销员说,“您已经需要一个了。”说着他便开始在马鹿居住的林地中央建造一座工厂。“你真是发疯了!”他的朋友说。“不然,我只是想卖给马鹿一个防毒面具。”
当工厂建成后,许多有毒的废气从大烟囱中滚滚而来,过了不久,马鹿就来到推销员处对他说:“现在我需要一个防毒面具了。”
“这正是我想的。”推销员说着便卖给了马鹿一个。“真是个好东西啊!”
推销员兴奋地说。
马鹿说:“别的马鹿现在也需要防毒面具,你还有吗?”
“你真走运,我还有成千上万个。”
“可是你的工厂里生产什么呢?”马鹿好奇地问。
“防毒面具。”推销员兴奋而又简洁地回答。
可见,需求有时候是制造出来的,解决矛盾的高手往往会先制造出矛盾来,这也是发散思维的妙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经营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上激烈的商品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和思维能力的竞争,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才能使企业保持领先的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丰田汽车为何能够长盛不衰?丰田人说过:“好产品,好主意就是丰田汽车高质量的秘密。”多年来,丰田公司一直把“好产品、好主意”作为企业管理的座右铭。
倘若经营者缺乏这种应有的经营眼光和智慧,“闻得鸡好卖,连夜磨得鸭嘴尖”,一哄而上,硬往一条道上挤;开发新产品,不考虑市场占有率有多大,各种层次的消费者各占多大比例,发展前景如何;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等等。这就是缺乏经营谋略的表现。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在那些有利可图而又无人涉足的空白领域兴起,往往在与传统的经营思维模式根本不同的境界上思考,往往在风险大但效益高的市场中搏杀,往往是敢于提出“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经营观念,这怡恰是其有“志”而又有“智”的过人之处。
中松义郎,是日本着名的发明大王,堪称是当今最大,也最有钱的发明大王,他已有两千多项专利了。中松博士有两座工作室,一座叫“静室”也叫石屋,另一座叫“动屋”。在构思新创意时,他就到“静屋”去,一边听音乐,一边进入“心灵远足”的状态,不久新创意就会喷发而出,接着再到“动屋”去,把刚才的创意付诸实施。中松先生每天早上8时上班,一直到深夜4时才入睡。他认为夜深人静时正是“心灵远足”的好时光,也是创意爆发的时刻。
有一位德国的哲学家,名叫莱布尼茨。据说他曾给当时的国王讲哲学。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相信,就让宫女们到后花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不用说,宫女们折腾半天,一个个空手而回。别看一片小小的树叶,如果细细考究起来,它所具有的属性同样是无穷多的:长短、宽窄、厚薄、色彩的浓淡、边缘的锯齿形状、中间的脉络走向……其中的每一种属性都可以再细分出许许多多种。要想找出两片树叶,其各自无穷多的属性完全吻合,显然是办不裂的。树叶是这样,每一种事物是这样,每一种现实问题也都是这样。然而我们的思维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对同一种事物和现象只能够看到它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属性,并且以此为满足。
一个建筑公司的经理忽然收到一份购买两只小白鼠的账单,不由好生奇怪。
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两只老鼠是他的一个部下买的。
他把那部下叫来,问他为什么买两只小白鼠。
部下答道:“上星期我们公司去修的那所房子,要安装新电线。我们要把电线穿过一个10米长,但直径只有2.5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砖石里,并且弯了4个弯。我们当中谁也想不出怎么让电线穿过去,最后我想了一个好主意。”
“我到一个商店买来两只小白鼠,一公一母。然后我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到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逗它“吱吱”叫。公鼠听到母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救它。公鼠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我把电线拴在线上,小公鼠就拉着线和电线跑过了整个管道。”
没有创新的思维是盲目的,老人讲,“从古至今就没有人这样办。”有人讲,“前面根本就没路”,等等定论,阻碍了我们去发现、去创造。
有一位创新学家曾经说:“一个人运用创新思维的次数,与运用后受到奖励的次数成正比;与运用后受到惩罚的次数成反比。在某种社会条件下,人们习惯于鼓励和奖赏创新思维;而在另外一些社会条件下,人们则习惯于压制并惩罚创新思维。因此,同样是人类的头脑,有时候有的人创新如涌泉,而另一些时候另一些人则僵呆像木瓜。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头脑行为,还要受到外界社会条件的制约。”
不要以为正确就是正确,规律就是规律,任何规律都有例外,当你沉迷于规律之中时,也许你正被排除在成功之外。
我们常常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按照众人流行的思维定律去思考,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干着别人干过的事,要知道社会进步是靠创新来推动的。勇于走进“禁区”,你会采撷到丰硕的果实,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勇为天下先,才是创新者的风貌。
——腾讯网友半夏锦年
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当孩子对未来信心被剥夺了,他就会从现实中退缩,转而在生活中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
——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
克服自卑必须借着不同的方式去达成,和人们连紧与之交友,就是对抗自卑的方式之一,占有的感觉会侵蚀自卑,因为被他人接受可以恢复信心。如果你的自卑感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那么无论如何,你必须借着与心理医生商谈来寻求治疗,严重感到自卑的人很需要安全感,去克服他们对治疗的恐惧。
除非你是个严重被虐者,不然你应该可以自己排除自卑。接下来的训练将帮助你突破自卑的障碍,开始与他人建立关系。此外选择其他能够帮助建立自信心的文章,也有同样的作用。一旦障碍突破,治疗的过程就得到动力,当你开始用欣赏尊重的角度看自己时,这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自卑感不会自己消失,但它会因积极的情绪而被排除掉,例如人的尊严与自重或者借着对自我的成就感而排除自卑。目前你的首要工作就是了解对自己感到骄傲是件好事,那并不代表自负,谦逊有其必要性,但不是自我屈辱。
每个人皆有其可傲之处,可是我们都把这些优点视为理所当然,而把注意力放在那些一定会有的短处上,从一方面来说,这是促使我们日以继夜前进的动力,可以促成我们达到目标,去实现、成长;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往往使我们忽略我们今日的成就和那些已经完成与学习到的一切事物。你可能有要存100万的目标,如果到目前为止,你存到50万,你或许会告诉自己你是个输家;因为你尚未存到你理想中的数目,但你也可以告诉自己“太好了,我已经存了一半,如果我再存另一半,我就可以达到我的目标了。”你不再恐惧,不再顾忌什么,自卑自然就会被你赶走。
当自卑感始于早期的孩提时期时,逃避就很容易变成一种生活的方式。逃避的心态造成这个孩子缺乏社交经验;没有社交经验就无法学习社交技巧;没有社交技巧,做事就不可能成功,这鼓励了逃避心态,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循环最大的杀伤力在于持续地使人无法和他人更亲密,就算建立起某种关系,也只是表面的。
当你将自己缩起来不和他人接触时,你要如何拥有归属感呢?如果你是个自卑感很重的人,你就无法刻意让自己为了友谊而接近从前,即使短期内可能会成功,便是你无法持续这种行为。要克服孤独,你首先必须要冲破自卑感的樊篱。
自我驳斥或自我责难的态度和消极的自我对话一样,都会强化你的自卑感。
像下列的那种评断,就是有自卑感的人们会产生的反射思想。
我永远不会做对事情。
没有人喜欢我是理所当然的。
我又笨又迟缓。
有谁会愿意听我说的话?
就像类似的非逻辑思考会加深恐惧一样,这种自我打击的思考模式导致了自我厌恶,最后还会造成自我摧残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这种自我毁灭的想法,那他怎么会成功呢?不该自卑,更不该强化你的自卑。
有一些世界名人,如达·芬奇、拿破仑、罗斯福等,据说这些人都有一些生理的缺陷或生理上的不足,幼年都有严重的自卑感,可成年以后,他们的自卑感形成的上进心使他们获得了特殊的能力,造就了事业的成功。
最典型的例子就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幼时是一位口吃患者,可后来的他竟成为世界上着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演说家。
看来一个人的自卑感可以通过补偿来得到矫正。
你的长相一般,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不过你可以通过学习,用超于一般人的能力来补偿你的先天不足。
你的社交能力确实不行,况且你生活及工作的环境又确实没有社交机会,你可以通过学习诸如书法、雕刻、绘画、武术、摄影、雕塑、收藏等,获得他人所不及的能力。
社交能力确实影响未来能力的发挥,你可以将改变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作为突破口。可以增加知识面以改变社交中的话题内容;可以在现有经济基础上修饰一下自己以改善社交中的“风度”;可以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有意给自己创造社交能力……你自感英语水平差,使你对整个学习失去兴趣时,可以有意通过多读、多听、多写、多说来提高英语水平。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行为来提高的。